西西河

主题:【原创】文革,台湾,大陆人 -- 给一位深蓝朋友的回复 -- 萨苏

共:💬283 🌺748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不觉得文革对道德的影响有那么大

文革是很糟糕,不光是文革,我也绝不否认文革之前的历次运动对国家和人民的伤害。

但我不觉得今天所谓的道德沦丧是文革造成的。我是七零后,只从我自己的感受说。我觉得八十年代给我的感觉是百废待兴,人们斗志昂扬。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改革开放,让人觉得国家和人民都得到了新生。文革的那些人整人的风气都被人唾弃,虽然还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整体的精神面貌是非常积极的。文艺节目朴实而健康。如果老萨有时间,把八十年代到现在的春节晚会过一遍,就可以看到现在的春晚是多么地华丽,而又多么地庸俗。相比央视之下,其他地方台的节目更不堪入目。别的不说,我们这代小时候看的动画片和现在流行的暴力色情的动画片就不可同日而语。

我家在一个位于山区的小厂。恢复高考后,我爸上了大学回来当车间主任。我上的是厂里的子弟校。我们厂虽然小,但那时的文体活动非常丰富,比如车间之间的合唱比赛,各种球类比赛,春游,秋游,新年晚会(我们学生也要出节目)。我爸还给车间里的青工组织夜校,我到现在还记得他给青工改作文改不完,叫我妈妈帮他改的情形。现在还有多少单位搞这些活动?连学校都不组织春游秋游的活动了,因为怕出事担责任。

道德沦丧,社会风气变得自私和功利,我更觉得九二年市场经济开放之后的影响要大得多。我不认为开放市场经济是个错误。但市场经济对人贪欲的刺激是很强烈的。而另一方面,我们缺乏高尚的道德追求来平衡这种刺激的作用。这时候,文革的影响就体现了。共产主义理想被抛弃了,以儒家为主体包括佛道教民俗的传统也受到了很大的破坏。然而实际地说,在人文精神还没有得到广泛发展的群体,共产主义理想很难为多数人所接受,比方学雷锋也搞不长。传统道德对社会的影响力又有多大呢?儒家等高尚的道德境界在知识不够的群体里,能被多大程度的体会到呢?勤劳、守信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自私、冷漠和愚昧在今天的中国很常见,在六十年乃至上千年前的中国难道少见吗?而且当缺乏高尚道德来指导的时候,勤劳也可变成贪婪,守信也可以变成不问是非的江湖义气。儒家等的很多智慧的教导在民间演变成陋劣的习俗,不就是因为缺乏对其核心精神的把握吗?所以,我觉得即使没有文革,这方面在现今或略早略晚也不会好太多。相比之下,美国有改良后的基督教(虽然我不认同其信仰),欧洲有发达的人文与哲学教育(更演化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来平衡市场经济对贪欲的刺激。

因为讨厌宗教,我更认同欧洲的方式,同时也觉得其和儒家殊途同归。因为儒家的价值观是"仁",方法论是"礼教",合起来就是就是人文化的制度和制度化的教育。我的论语老师认为孔子的思想超越了历史上和现在的社会。我觉得儒家的方法依然是可行的,儒家最大的缺点"托古改制"限制了其作用,而今天的思想解放使这点再不成问题。只依靠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社会规则自我演变出新的普适的道德观,花的时间和代价都会很大。过往的经验已经有古今中外的智者总结,弃之不用,殊为可惜。教育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说句题外话,共产党作的一件好事就是简化汉字,让文盲率大大降低,为广泛的教育打下基础。当然彻底拼音化太左了,违背规律。简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一些具体的不合理简化可以再商榷与修正。其实每一步的简化都有不合理的地方,语言和文字是活的,活的东西就会有合理和不合理的变异。那些批评简化的人干嘛不回头用小纂呢?

另外,五十,六十和七十年代人对八十年代的体会可能会很不一样。五十年代人看到的可能是一个复兴的中国,七十年代人看到的是一个上升的中国,而六十年代人看到的可能是一个幻灭的中国。昨天和妈妈偶然从"桥"谈起八十年代初进口的电影很好看的事情,她就慨叹我们七十年代这些孩子是最幸福的,在成长期间接受到的几乎都是中国最正面和健康的教育。六十年代的如她和我爸的小的弟弟妹妹的成长是最受影响的,小时候灾荒年,上学就搞文革。所以我想,老萨对八十年代的感受不一样也可以理解。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