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国际局势影响国内,中央政策长时间不明确,需要等待局势明朗化 -- 陈经

共:💬49 🌺10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二)中央调控不了经济,但调控资本市场不成问题,要耐心等待

宏观调控的发端,本来是四年前针对经济过热的,目标是宏观经济。中央在这方面的经验较多,也有很多的数据来源与操作手段,宏观调控几乎成了中央搞经济的代名词。后来房价与股市大涨起来,宏观调控又不得不把资本市场考虑进去。

从调控成绩来看,房价与股市的调控显得非常糊涂,犯了很多人所尽知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宏观经济本身却发展顺利,处于景气的顶峰。但我的评估正好相反,中央对资本市场是武器多多,完全可以照目标去调控。而宏观经济已经相当程度上脱离了中央的掌控,所谓的宏观调控起的作用相当值得怀疑,可能是在对着空气调控。

这是因为,资本市场的发展要素,中央占据了全部的政策工具,可以进行全世界最严密的操纵,就是我一直鼓吹的“国家做庄”。中央前段时间资本市场调得不好,完全是因为没有认识到正确的调控方法,拿加息、准备金率等宏观经济调控工具来调资本市场,自然搞不好。等用起正确的政策工具,如针对股市的上调印花税、控制基金发行、有节奏地安排股市融资、直接操纵机构入市,以及针对房地产市场的二套房上调首付、不许贷款炒房、物业税等等,我毫不怀疑中央有实现其调控目标的能力。这也是因为目标很容易界定,股指可以精确算出来,房价高低也相对容易判断,虽然开发商会搞各种花招。由于中国居民存款非常多,只要动用一小部分,就可以将股市与房地产炒到天上去。国有股减持、上市公司融资计划很多,要打到地下去也容易。所以,股市的调控就界限很大,我以前的说法是想到1000或者10000点都行。房地产想打低不太容易,因为房子就那么多。

但宏观经济的调控,中央就没有啥了不起的工具。本质上来说,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活动相当分散,并非股市那样集中在一起交易。中国主要是由各省分头自行发展,中央收钱、投钱、给政策、进行约束。但也有限度,不好搞太过火,地方上有相当大的自主空间,市场经济了,不能搞命令式调控。象广东浙江这样的地区,自己发展优势产业挣来了钱,滚动发展,中央根本没有过得去的理由加以限制,反而要依靠它们的经济实力做事。中央的经济判断,也很难说是对的,例如认为某行业过热了,要求各地紧缩,结果反而是短缺。所以地方上对中央的调控可以说是相当不以为然,有实力的根本不会听。调控目标,也是糊涂账。经济运行是不断动态前进的,GDP统计本身就是胡扯,控制在增长多少就更是胡扯了,所以每年增长都比政府规划要高得多。过去几年的宏观调控,基本是一本糊涂账。说要发多少货币,到头来一算又发多了,说要贷多少款,还剩几个月就用完了,不得不重新布置。2008年肯定也是这样,超严的贷款控制一定会被突破。

中国经济情况不错,不是调控做得好,而是基本面全球最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与发展动力。中央失去了调控能力,可能反而是个好事,不至于强行把发展速度降下来。说到底,还是具体干产业的人更知道机会在哪。

所以,中国不是“政策经济”,但是个“政策市”。分析经济要看经济基本面,分析股市要看政策面。中央实际上也没有什幺准主意,经常主意乱变。长期来说,起作用的是经济基本面,因为政策总不至于偏离经济基本面太远。短中期起作用的是经常变来变去的政策面。总的来说:

经济形势决定中央政策,中央政策决定股市走势。

这前一个“决定”是个很难估计的事,我们很难知道老温啥时改主意。但是,这后一个决定就是很直接的了,中央要让股市跌下去或者涨起来,那都是立杆见影的。我们最好不要怀疑中央这方面的能力。股市大跌,那就是让跌的,大涨,就是让涨的。

目前来看,不得不承认,中央认为股市跌下来更好。所以,也不要指望短期内有机会翻身了。不过,形势也不是这么悲观,不用考虑进入熊市的问题。因为中央要实现资本市场的战略目标,总要保持股市的活跃度,机会永远有。中央不出一声,让上市公司拼命圈钱,国有股大小非纷纷减持,然后进入熊市,套死全部人。这是一个不可想象的事,不用想得这么悲观,中央水平不至于这么差。

我看快速暴跌下去对保持股市活跃度有一定好处。如果直接就涨上去,资金怕高, 不一定肯进来。6000点时批新基,新基发得如何不好说。快速跌到4400,然后往上涨,这时发基金,人就肯买了。多来这样几次,集资任务就完成了。大小非减持、上市融资、印花税交易费,一年要个1万多亿的入市资金,得想办法圈钱进来。又不能涨太多,那么暴跌后慢慢涨是个好办法。

经济形势明朗了,政策也会明朗,那时我们搞价值投资的会有好结果的。表面不太好的时候,看远一些,我们需要的是耐心等待。

(完)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