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第五章 锋镝(1)·非常轨迹 -- 双石

共:💬10 🌺11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第五章 锋镝(5)·非常轨迹

  

  韩汉英收到吴奇伟那个“撤退令”的同时,林彪、聂荣臻也致电军委首长和彭、杨:“⒈敌九十三师全部及五十九师一部已<被>我完全击溃,缴获正在侦察<清查>中。⒉我第二师全部及第一师之两个团正向贵阳马路追击,一师之另一个团正配合三军反攻插旗山(似应为老鸦山)、碧云峰并攻山之南端。3.已令第二师全部不顾任何疲劳的拼命猛迫,直至乌江河边,将敌完全歼灭。如途中遇生力军大举反攻,则沿马路节节抗退,以争取时间。现令第一师之两个团停止追击,折回遵义,于明日拂晓赶到,协同三军团解决插旗山之敌。……”(12)

  这时吴奇伟率纵队部和唐云山第九十三师已开始撤逃,红一军团主力也已投入乘胜追击,而老鸦山主峰已被干部团夺回或即将夺回,韩汉英部已形颓势。这节骨眼上撤回正乘胜追击吴奇伟实际上也在断韩汉英后路的部队,为的只是“协同三军团解决老鸦山之敌”,这让70年后的笔者感觉很是有点舍本求末。虽然这可能跟红一军团指挥所这时尚在遵义城南的五里堡,林、聂对遵义城边的情况更为关注不无关系,且从积极意义上理解其出发点还是想跟彭德怀一起把韩汉英包圆,但研判了当时战局后我们却仍然不得不作这样的批评:这个主意有立足欠高视野欠宽之嫌。

  不过林彪这个主意好像并没有付诸实施,林彪在发电同时即令司号员调号将红一师李聚奎、黄甦和红二师陈光、刘亚楼召到军团指挥所开了个短会,短会议定的内容与林、聂那个电报大为不同:战役已进入分散追击阶段,红二师应向南猛打猛冲,连夜追过乌江,截断乌江浮桥,红一师应向鸭溪方向追击,军团指挥所移至懒板凳(今南白镇)(13)。

  很可能是李、黄、陈、刘等跃跃欲试要大发一笔洋财的热烈情绪鼓舞了“林总”,也可能是彭、杨那边传来的消息是“老鸦山已被夺回”,总而言之,会后李聚奎、黄甦并没有“停止追击折回遵义”,而是马上就加入了踢着吴奇伟屁股发洋财的行列——那当口的吴奇伟已经相当狠狈,他带着纵队部撤到懒板凳(今南白镇)时,红二师的红四、红五团已经先他一步跟那儿候着他了。吴奇伟即令特务营留下掩护,自己则与纵队部和唐云山第九十三师余部分别溃往乌江渡和茶山关,红二师在后头撵着他们一路奔跑就象撵着一群鸭子。

  当晚24时,已进至遵义城南大桥、董公寺附近的中革军委综合各种情况作出判断:韩汉英也要逃跑!于是向南北两线的指挥员各发一电,一电令“一、三军团应不顾—切疲劳,马上乘胜南下,坚决猛追该敌,准备在新站地域与敌决战,我主力须用在西北面,迂回和截击其归路而消灭之,另以一个整齐的团带电台飞速由东向刀靶水、老君关地域破坏浮桥、切断电话、断其归路。五、九军团明日跟进,军委直属队上干队明日拂晓入城任城防。”并强调指出“这一追击的决战,关系全局胜负,无论如何要扩张战果,歼灭其全部,不得丝毫动摇(14)”;另一电则向红五、红九军团首长通报了中央军第十三师万耀煌部已到达北线战场的敌情,并作出相应部署:红九军团后卫红九团、红五军团后卫红三十七团任务仍是阻滞当前之敌,争得时间,其3月1日的行动部署为,红三十七团如已到九坝,应到栗子坝附近阻敌并加强两侧警戒,红九团应转到桐梓城并向新店方面之敌侦察戒备,如敌进则阻滞之(15)。

  这是典型的毛氏风格:逮住了战机找到了重点就要倾全力施重击,一个拳头打人。到了决战的节骨眼儿上,所有家当都要准备拿出来专顾最重要的这一头。令红五、红九军团主力向南线靠拢,为的就是在必要时作为重要砝码加入南线战场,坚决拿下吴奇伟!

  大概是毛泽东最为了解林彪这员爱将时常在关键时刻过于患得患失的痼癖,也可能是看到了那个实际上已被林彪自己放弃了的“一师之两个团停止追击返回遵义”,所以30分钟后又追上一电:“前令迂回往刀靶水、老君关一带截敌的别动团,关系战役很大,应由一军团选出,交左(权)或周(子昆)带去。在战术上应:A.隐蔽飞速,由东转到目的地,严防敌过早发觉;B.到后择要布阵阻地(敌),重点在东侧;C.彻底破坏其浮桥、电线;D.敌退下应截之,以收缴获,并乘其溃乱猛追之,扩大战役胜利。(16)”

  随即又给彭德怀、杨尚昆鼓劲提气:“今日在遵义附近作战的仅韩、唐两师及柏(辉章)—部,其欧(震)、周(浑元)两敌本日决无增援可能,我决心增加兵力,继续战斗,夺取最后胜利。你们应坚持阵势万勿放弃,以便增援一到即行总攻;如已转移,应即恢复。命令即下,已令干部团第一营及军委警卫营于1日6时开抵新街,统归你们指挥(彭杨),望派员于6时前在新街接引,整个作战由彭、杨统一指挥,在28日战中,英勇、坚决夺回已失阵地的干部团足称模范。(17)”

  与此同时,还在跟彭德怀硬挺的韩汉英也得到派往懒板凳(今南白镇)的联络官回报:共军已抵懒板凳(今南白镇),王家烈部退往八流(里)水,唐云山第九十三师正向乌江撤退……

  这下韩汉英才算真正醒过味儿来:吴奇伟“撤退至懒板凳附近集结,待机转移形势”后边儿还有个等号,等号那边儿的内容是“逃过乌江”!如此韩汉英也着了慌,再不敢“确守现占领地区”而是马上部署逃跑:既然“共军已进抵懒板凳(今南白镇)”,我等不能再按吴长官令跟那儿去碰钉子,各部应改由八流水黔军退却方向撤出,以期与吴长官王主席所部取得联络(18)。

  3月1日晨8时30分,韩汉英部交替掩护,通过两口田向八里水撤退。9时,中革军委获悉韩部已开始撤逃,当即向彭、杨、林、聂连发两电:一、三军团应坚决执行昨28日24时电令,火速猛追该敌,注意两侧包围,压迫其走乌江而消灭之,以竞全功(19)。而与此同时林彪也得悉了韩部逃跑的消息,也向正追击吴奇伟的红二师充了一把气:“薛敌九十三及五十九师向大渡口撤退,你们须乘胜前进,消灭或抑留该敌,一师及三军团亦拟追击。(20)”

  于是这一天注定要成为中央红军自中央苏区“西征”以来最为辉煌的一天。

  上午10时左右,逃到八里水东端的韩汉英部被昨日即开始追击黔军的红一师兜头截住,后边红三军团主力又撵了上来,韩部第三四九团林贤察部全部被截断,林贤察完全失去对部队的控制。随第五五八团陈金城部撤退的韩汉英一看势头不对,即令余部赶紧与红军脱离接触,陈金城部与师特务营交替掩护各部撤退,林贤察率第三四九团取捷径去白腊坎,第三五一团张德能部则跟自己一起经罗名城退向鸭溪……

  然而这时韩汉英部的撤退已经陷入混乱无序状,红军战士一路抓俘虏缴枪,十分得意开心。当时的情景,时任第五十九师第三五一团张德能部第一营上尉营附的宋少华老先生曾有一段心惊胆战的回忆:

  

  ……我们不支向后面撤退。这时红军在后面边追边喊:“不要跑,缴枪不杀。”我一面指挥士兵逃跑,一面令几个班长拼命抵抗,掩护退却。这时我站在一个石桥上面指挥,红军从左右包围而来,我们就在石桥附近展开激战。忽左侧方有挺重机枪向我射击,我一惊慌,便倒在桥下。这时桥下已坐有一位腿负了伤的红军战士,大声喊“缴枪不杀”,我正犹豫之际,后面追兵赶到,我就把一支快慢机放下被俘了(21)。

  

  被一个负伤跑不动路的红军战士缴械抓了俘虏,宋少华老先生的的确确是狼狈到了家。

  不过他后来还是寻隙脱逃了,在路上躲躲藏藏走了3天才过了乌江。据他回忆,过了乌江一路都是第五十九师和第九十三师的收容队,而收容来的残兵败将都跟自己一个模样:面目黪黑,形同乞丐。

  跟着吴奇伟逃跑的第九十三师唐云山部的状况更为悲惨。

  第九十三师在逃跑途中唯一值得一提的抵抗是刀靶水以北的螺丝堰(今三合镇)战斗,那天聂荣臻亲率红二师追到这里时遇到第九十三师后卫补充团的阻击,敌军以十多挺轻重机枪交叉封锁了道路。红五团追击至此曾被绊了个踉跄,然而勇敢又机智的红军战士们很快便找到了办法:以主力正面佯攻,一部奇兵迂回到敌侧后,用马刀在荆棘从中硬砍出了一条路来,突然向敌人后背发起攻击。守军背后挨了黑枪以为已被红军包围,阵脚立呈动揺状,而红军战士则乘机在一片杀声中突入战壕与敌人白刃相搏,半个小时后即解决战斗,尔后又是一路狂追……

  而吴奇伟乘车一路狂奔跑到了距乌江渡口15里的刀靶水时天色已近黄昏,要按薛岳命令到这里他就不能再跑了,可到了这步田地跑与不跑已经由不得他了:各部混乱逃跑已不成建制,身为司令官的他根本无法掌握,司令部的伙食挑子与部队混在一起已经跑到了前头的乌江渡口,正吵吵嚷嚷挤在一起过浮桥,他要再不快跑那就只好等着红军上来抓俘虏了。北伐名将吴奇伟大概这辈子都没有落到过这么狼狈的地步,急得是浑身瘫软一屁股坐地下就哭出了声儿:“好,好,我今天就死这儿吧!……”。

  情势十分紧急,左右又哄又劝,扔掉汽车搀着架着吴长官逃向了渡口。

  红五团脚跟脚地撵到了刀靶水,发现刀靶水的陈家祠堂竟然还有吴奇伟部的一个军火库,里面塞满了各色枪炮弹药,红军战士意外地发了这笔洋财个个喜笑颜开:“还是跟中央军打仗好呀,可以换装备哩!不象‘双枪兵’,烟枪都比钢枪新……”。大家手忙脚乱地一通抓挠,先把子弹袋、手榴弹装塞满,再挑挑拣拣得意换新枪,然后跳将起来又接茬儿再追……

  到了乌江渡口的吴奇伟看见局面已经不可收拾,便腼着脸皮先过了浮桥,过桥后工兵连长问“浮桥是否拆毁”?吴奇伟将军在军中素有爱兵如子的“吴阿婆”之誉,答曰“待部队过完后再拆”,然而此刻尚聚集在北岸的辎重人马一看到吴司令官都已过江了,当下便乱哄哄一起拥上浮桥,一时间人喊马嘶,秩序大乱,守桥部队也无法维持秩序。

  要命的是这当口屁股后头又是枪声大作,撵上来的红军已经占领了乌江渡口北岸的山顶,正从山上往山下猛冲。拥在江边的队伍顿时大乱,都拼命地往浮桥上挤。浮桥浪来荡去终于还是不堪重负,一声巨响后桥上人马辎重悉数跌入江中,眼睁睁地被湍急的江流所吞没。如此惨状让“吴阿婆”以手掩面不忍相看,好半天儿也没有回过神儿缓过气儿来……

  而尚留在乌江北岸的千余名吴部官兵要么当了红军的俘虏,要么沿江奔逃,一派狼籍之状。

  是日,中革军委由遵义城外的大桥、董公寺移驻遵义城中。

  至此,桐遵战役胜利结束。

  是役,中央红军连续转战5个昼夜,连克桐梓、娄山关、遵义,锋镝直指乌江,击溃黔军王家烈部8个团,中央军吴奇伟部两个师,歼其第九十三师大部,第五十九师一部,缴枪两千以上,俘获三千余众,获轻重机枪数十挺,枪、炮弹数十万发,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捷。

  需要提一笔的是,15年后吴奇伟将军策动了粤南起义,参与了新中国的建设,还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不打不成交,打了再成交,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在二十世纪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史上,好像是一种并不罕见的现象。

  乌江边上的这台好戏,不过是上个世纪威武雄壮撼天动地的那出精彩活剧中的一幕。

  当然这当间也的确是好戏连台——蒋公及麾下诸侯的幕后戏也很好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