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文革时期的杀人分尸事件!上 -- 观望者

共:💬36 🌺7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关于。。。

城镇居民一个月粮食定量是二十二斤。

  那时城镇居民粮食定量有不同,每人每月最高的(重体力劳动)象打铁的、装卸工是54斤;一般重体力劳动是45斤(我在铁路工程队就是这个定量);非重体力劳动是三十多斤;成人最低的是28斤,这是干部、教师和无工作的家属的定量,工人最低的好象是31斤(技术工人)。

  未成年人定量低些,记得22斤是小学高年级的定量,再低一级是18斤,小学四年级以下。

  以上是我的记忆中南京的情况,为了准确百度了一下找到一九五五年国务院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的命令,数字与我记忆的基本相符。看来南京供应较好,最低28斤是取了高限。

  关于粮票,那时分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地方粮票又分省票和市(地区)票。市票我只在南京见过,没见过其他地方省级以下的粮票。以前只有国票和省票,在文革中(具体哪一年我不知道,那时我在内蒙,在内蒙也只见过内蒙自治区粮票)因为对供应的粮食种类也加了限制,南京增发了市票,这市票也分“普通”粮票和面票,面票只能买面粉(南京人不受吃面,此举是为了“推销”面粉),“普通”粮票的购买种类不限(但粳米的购买量是受限的)。

  这市票只能在粮站买粮食用,就是在南京,在粮站以外的商店买要粮票的东西还必须要用省票,当然省票在粮站也用。领粮票时除了面票以外居民可以自由选择要市票还是省票。

  至于全国粮票是不能随便领的,但也不很难,只要在单位或居委会开个证明,说你需要到外地去,不管是出差还是探亲,你就可以到粮站换到国票。但一般人不用时是不会去换的,因为换全国粮票要按比例扣除你的食油定量。那时每人每月是半斤食油(三年自然灾害时减成二两,六十年代初恢复),如果你的定量是三十斤,换三十斤全国粮票还要交回五两油票。同样,你如果用全国粮票到粮站买粮,粮站还应该按比例供应食油。所以在黑市上国票最贵,省票次之,市票最便宜。

  用粮票买的都是成品粮,就是米、面什么的,如果买加工好的粮食要按成品粮算,比如说买二两米饭不是这份米饭重二两,是二两米做成的米饭,实际重量要多于二两。买一斤(当时都是说多少粮票的)切面在南京夏天称重是一斤三两,冬天是一斤三两五。现在说买一斤就是一斤重的,这我到现在还不太习惯,买来了总有点不够吃。

  那时的粮票由国家统一搞制,只有粮站管分发,一位公安局长是批不出什么粮票的,批点钱倒有可能。

那时候我们这里一个人一年就分一百多斤的粮食

  说到分粮,只有农村才这样说,如果是城镇又与前面的每月二十二斤矛盾。

  当时农村是每年年底结算后分社员全年的口粮(城市叫定量,农村叫口粮),如果是收两季以上的夏收后预分,年终总分。分口粮也是有限量的,但不象楼主说的只有一百多斤。因为农村分的口粮是原粮,也就是带壳的,分到的只是稻谷或小麦,折算成成品粮还要打个七折(大米)或八五折(面粉)。楼主说的事是南方的,应该是稻谷,一百多斤就算一百八吧,碾成米只有126斤,月均10.5斤,大概又要饿死人了。农村分口粮是大人小孩统算的,不管大人小孩都一样多,按这样算月均10.5斤也是干不动活的。

  记得插队时所在牧区粮食是国家供应的,牧民不分大小每月供应三十斤原粮(折算成品粮二十四斤),每年三百六,大人小孩均着再加上自产的羊肉等够吃了。我们知青的口粮头一年是46斤/月(成品),第二年一开始新定量未下来,按牧民的三十斤原粮给我们,饿了两三个月后下来新定量按成品粮40斤/月。

  当时看过一份关于农村留口粮规定的中央文件,按产粮多少地区不同每人每年留三百二到四百多斤原粮。

  至于搪瓷口盅,当时并不金贵,一两块钱就能买到。印了字的可以算比较“金贵”,因为这体现了某种荣誉,一般不会随便送人的。

关键词(Tags): #粮食定量(喜欢)#资料(喜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