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旧文重贴——早期中国反舰导弹的发展(1) -- 博扬

共:💬12 🌺7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早期中国的反舰导弹发展(3)

“海鹰”-4岸舰导弹则可能是海—2直接派生出的又一型号,由于射程达130公里的“海鹰”-3导弹的研制进度缓慢,军方提出远距攻击导弹是否可在现有的海-1/2的技术标准上进行尝试,而这种尝试的成果,则便是后来的海-4。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I85-100发动机

一直以来,中国军方对飞航式导弹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始终都不感到满意,而同时,542导弹所使用的航空喷气发动机并未引起军方的过多关注——当时军方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固体火箭发动机和冲压发动机上,而国内那是也无法提供适合飞航导弹所使用的航空喷气发动机。而在60年代中期,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击落的“火蜂”无人机使得中国得到了J85-100发动机的样品,401所在1977年定型的WP-11发动机便是在J85-100基础上的仿制型号,除了作为“长虹”-1(无侦-5)无人机的动力之外,WP-11也为中国的飞航导弹第一次提供了合适的喷气发动机,海-4型便应运而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长虹-5无人侦察机

海-4的动力装置采用了一台重量为300千克的轻型固体助推器和一台WP-11涡轮喷气发动机,由于涡轮喷气发动机使用的是普通航空煤油,从而使导弹的发射重量降到2000公斤, 最大射程增加到150公里。除作为岸舰导弹外,海-4型还有空舰型号,并曾由水轰-5挂载进行过试射。

海-4长7.36米,弹径0.76米,翼展2.4米,起飞重量岸舰型为2000公斤,空舰型为1740公斤;有效作战范围为35-135公里,巡航飞行高度为70-200米,单发命中概率为70%。

而关于海-2的演化,这里还有一段摘自1987年的一份《简氏防务周刊》的无法加以证实的文字:

70年代印巴战争期间,一个中国顾问小组曾经考察了巴基斯坦卡拉奇港遭袭击的情况。印度海军用导弹快艇袭击了港口储油设施,造成了巴基斯坦方面重大损失,所用的导弹是苏联П-15反舰导弹,也就是中国仿制的544导弹。不久后,中国开始探索对陆地目标攻击的飞航式导弹技术。7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巡航导弹”这一称呼来源于当时美苏裁军谈判,将美国对陆攻击远程飞航式导弹称为巡航导弹,将短程的战术飞航式导弹依旧称为飞航导弹。因此,中国在1977年提出的规划中,巡航导弹明确定义为对陆地目标实施远程打击的飞航式导弹。1976年初,正式展开战术型巡航导弹的技术研究,先后组织多次调研和可行性论证,相继对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地形匹配技术、气动外形、回收技术和惯性导航技术展开了预研,同时也对小型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和景象匹配技术进行初步探索。项目工程代号为“鲲鹏”-5型地地战术巡航导弹。

“鲲鹏”-5型导弹是以“海鹰”-2岸舰导弹为基础,改装涡喷发动机,增加进气道。当时制约中国巡航导弹发展的瓶颈之一是发动机。火箭发动机不可能满足高亚音速和长航时要求,必须采用喷气发动机,而当时中国唯一可以使用的小型发动机是涡喷11。这种发动机是60年代中期国土防空作战中击落的“火蜂”无人机J85-100发动机的仿制品。在被中国空军击落的“火蜂”高空无人机中,至少有一架基本完好,只有机翼和控制设备受损,从而使中国获得了完整的小型发动机样品。1971年试制成功,并于1978年定型。由于“鲲鹏”-5号项目进度缓慢,这种发动机最早安装在“海鹰”-4号岸舰导弹上,该型导弹是“海鹰”-2型导弹试飞器SFQ-1的战斗型,射程有了很大提高。

1978年底,飞航导弹研究院正式接受了射程300千米的“风雷”5号巡航导弹研制任务,该项目的最终结果不得而知。研制的成果可能就是SFQ-1试飞器和改进涡喷-11而来的FW-41发动机。1983年中国完成了“鹰击”-41号战术巡航导弹论证和“鹰击”-42号战略巡航导弹研究报告,“鹰击”-41号被选中作为三军通用型战术导弹。

显然,由于我国一贯严格的保密规定,以上这段文字的真实性的确值得怀疑,这里所要说的是,仅仅就理论上来讲,“海鹰”系列导弹,甚至在完全不加改装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某些场合下投入对陆作战。前文中所提及的印度海军袭击卡拉奇港发生于1971年12月,事实证明即使是П-15所使用的圆锥扫描雷达,也可以锁定如储油罐之类的目标。同样的,如果是处于沿岸或浅纵深地区的大型雷达站、金属结构桥梁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以及具有点片状红外特征的目标(对海-2甲而言)都有可能遭到“海鹰”们的攻击,不过,这只可能作为一种临时的应急方案。而更进一步的,在中、俄“和平使命”联合军演露面的新型地空导弹表明,通过对动力、制导装置和战斗部作相应的变动,在第一代反舰导弹基础上发展针对陆上目标的巡航导弹并不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当然,最后还需决定于是否存在这样的需要。

由海-2派生而来的另一个家族是“鹰击”-6空舰导弹,虽然从名称上它属于“鹰击”系列,但从技术传承的角度考虑,为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笔者仍将其放在这个章节来说。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海、空军先后均提出为轰-5、轰-6轰炸机装备导弹武器以增强轰炸机突防能力的设想,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最初所要求,并非是空舰导弹,而是执行战术核打击任务的空地导弹。前些时候,曾有人撰文批评当时的中国空军战术思想落后,缺乏主动进攻的理念,看来事实未必如此,真正限制空地弹出现的,是当时薄弱的技术基础,60年代中国的电子工业还无法开发出可用于空地导弹制导的导引设备。1965年,空军正式向中央军委申报,要求安排导弹的研制工作。文件中要求研制射程不小于150千米,全重低于3吨的空射导弹,导弹以对地攻击为主,兼顾打击海上目标。作为技术上的折中,1966年七机部三院制定了空舰导弹的总体方案,并命名为“风雷”-1导弹,计划以此为技术储备,待技术成熟之后,以此为基础开发空地导弹,工程代号371。1966年10月,确定371工程总体和战术指标,1967年5月,国防公办和国防科委对总体方案进行了审定。方案以海-2为原型,这一方案利用了原有的弹体设计,主要的设计重点在于导弹制导、控制以及和飞机的技术整合。由于特殊的原因,之后不久,研制工作在1969年。被迫中断,1975年9月,由中央军委批准,恢复空舰导弹的研制工作,同年在路史光和杨经卿的先后主持下,对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明确研制要尽可能的利用海-2已有的技术成果,之后走渐改路线。

1977年4月,三机部、四机不、五机部、八机总局和海军联合审定了空舰导弹系统方案,并确定将轰-6甲改为空舰导弹载机,挂载方案为在两翼下挂载导弹两枚。同时确定,导弹系统由三院负责研制,载机由西安飞机制造长负责改装,并分别命名导弹和载机为“鹰击”-6空舰导弹、轰-6丁飞机。1977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了《轰6丁型飞机挂鹰击6号导弹武器系统研制总方案》,各项工作随即迅速展开。之后,1983年7月,方案略加进行了改动,为“鹰击”-6加装了惯导装置,进一步提高了火控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

“鹰击”-6型导弹的试验可作远比普通的舰舰弹和岸舰弹要复杂,其试验区跨越两省三市,设计两个大军区,测控站点数量多,分布广,连靶标也是专用的,工作极为繁杂,而技术人员又无法随机观察。1978年,“鹰击”-6首次飞行试验在陕西阎良进行,在轰-6丁起飞后不久,机体开始剧烈振动。经过分析,由于飞机弹仓开后被改大,导致飞机速度增大是机身刚度下降,后重新设计了弹仓口,之后飞行试验正常,空中模拟燃料放泄试验也取得了成功。1981年,火控系统装机精度试验成功。同年,导弹海上飞行试验中,安排了模拟带飞试验,即出按下投弹按钮后不投弹,其他动作完全按真实投弹程序进行。这一方式解决了飞机振动等技术问题,并缩短了试验周期,是中国导弹研制中的一项创新之举。1982年,“鹰击”-6进入全武器系统研制性海上飞行试验,1982年6月19日首枚导弹由轰-6丁低空发射,直接明知靶标。1984年,以4发4中完成定型试验,并投入生产。1986年,“鹰击”-6正式设计定型,出口编号C-601,次年进入中国海军序列。

“鹰击”-6沿用了“海鹰”-2的气动外形,属“发射后不管”武器,中段采用惯性制导,末段制导为一部X波段单脉冲雷达。导弹全长7.36米,直径0.76米,翼展2.4米,全重2440千克,使用510千克的半穿甲战斗部(“海鹰”-2则为聚能爆破战斗部)——这是我国目前威力最大的空舰导弹。动力为液体火箭发动机,无助推器,有效射程105-110千米。最大射程处以发射后不管方式命中率任高达90%。

在“鹰击”-6的基础之上,后来有对其动力装置、电气系统和末段制导雷达进行了改进,并换用新型高能燃料,射程增至200千米,新型号被命名为“鹰击”-61,出口编号C-611。轰-6丁经改进后,可通用“鹰击”-6和“鹰击”-61,可通过翼下挂载一次携带2枚。轰-6丁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在1800-2000千米之间,理论上一个海军轰炸机基地,可以对500-6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实施封锁。

而在前段时间举行的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一种名为“鹰击”-63的空地导弹首次刚开亮相。从画面上判断,它可能使用电视+指令制导,沿用了“鹰击”-6型的基本外形,但使用了X形尾翼,从弹腹的漏斗形进气道判断,估计应是以涡喷或涡扇发动机为动力,由此推测导弹重量应该大幅度减轻——新型载机的翼下的携弹数量增至4枚。从之前的“上游”、“海鹰”系列推测,其射程可能不止演习中的“数十千米”。而从载机编号判断,“鹰击”-63至少已经装备空军部队,上世纪60年代初期由空舰弹发展空地弹的设想看来已经成为了现实。

早期的冲压发动机超音速导弹

在刚刚开始544导弹的仿制任务之时,中国的技术人员已经开始探索提供反舰导弹突防能力的途径,而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提高导弹飞行速度,缩小目标的拦截射击窗口。而在更早的1957年,派往苏联的中国技术人员已经了解到了当时张在研制中的П-6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这加深了中国同行对超音速反舰导弹的认识,1965年4月国防部五院首届年会上,会上钱学森、梁守槃提出在中程反舰导弹上使用冲压发动机的设想,这,是中国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关于超音速反舰导弹的设想。据此,三院31所开始进行冲压喷气发动机的预研工作,1969年,在鲍克明、刘兴洲的主持下,利用已有的预研成果,研制出了首台冲压发动机,并进行地面试验600余次。

1971年9月,海军批准了研制冲压发动机低空、超音速导弹的总体方案。导弹采用鸭式气动布局,动力装置由两级组成,第一级为两台并联的固体火箭助推器(机载型为一台串联助推器),二级为对称布置的两台冲压发动机,外置于弹身两侧。导弹全长6.5米(舰载型)7.5米(机载型),直径0.54米,重1850公斤(舰载型)1500公斤(机载型),有效射程45公里,弹上装有小型单脉冲制导雷达和无线电高度表,战斗部为300公斤半穿甲战斗部。之后,新型导弹被命名为“鹰击”-1型,最初设定的发射平台,是水轰-5型飞机,携带方式为在翼下挂载两枚,后由于水轰-5发展不顺利,空舰型“鹰击”-1载机换为歼轰-7型,挂弹数量仍未两枚。在飞行中,“鹰击”-1首先由助推器加速至1.8马赫,之后助推器与二级弹体分离,导弹开始降低飞行高度,冲压发动机开始启动,最终在50米高度进入平飞,速度2马赫,而在最后的攻击阶段,飞行高度将进一步下降至距海平面5米的高度直至命中目标。1978年,“鹰击”-1自控弹开始进入飞行试验,试验中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但之后都先后得以解决。1985年,自控飞行已基本成功,之后两次陆上试射,均直接命中靶标,以此完成了地面发射方案鉴定试验。后又在24型导弹艇上,进行了一系列海上试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鹰击”-1项目获得批准后一个月,一种体积更大的超音速岸舰导弹的总体设计方案也被批准,项目定名“海鹰”-3型。后者在外形上可以视为是前者的放大,全长增至9.85米,直径0.76米,全重达3400公斤,第一级为四台并联的固体火箭助推器,射程达130公里,飞行弹道和“鹰击”-1舰载型基本相同,使用与海-2类似的512公斤聚能爆破战斗部。海-3在设计中,使用了大量海-2岸舰导弹的成熟技术,弹体窗口位置与海-2大致相同,最初的试验中,也是利用海-2型的地面设备。但总体而言,海-3的研制仍旧是脱离了过去苏联П-15的设计规范。海-3的研发过程中,第一个问题来自于助推器,就助推器的布局,挂装、脱离方式都曾费了很大的周折。为了保证初速,海-3用的是X布局的4助推方式,而4助推器的瞬间喷发功率平衡便成了发射的关键。除此之外,导弹上都有柱状或环状的高压气瓶。海-1/2的瓶内压力保持在每平方厘米180公斤。这对气瓶的材料和工艺已经是个极大的挑战。当时能为这种气瓶充气的空压机都是全国厂家协作的产物。而海三所使用的环状气瓶,它的压力还要提高一倍,达到每平方厘米360公斤……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至1986年,海-3项目工程共制造样弹约10枚。由于海-2已开始大批量装备岸防部队,1981年1月13日,八机部计划工作会议上传达了张爱萍副总理“三号弹暂不列入型号研制”的批示,同年8月14日,国务院国防公办下达《关于停止研制三号弹的通知》,而事实上在70年代中期,出于战术需求的考虑,军方对不是迫切需要的海-3的热情就已经开始逐渐消失,1975年,海军装备技术部已经提出过“为集中精力大歼灭战,建议已经在着手研制的三号弹下马”。1986年,海-3项目实际上已完全终止,转为技术储备。此后,海-3曾以C-301的名称试图向国外出口,与此同时,“鹰击”-1也在以C-101的名称作同样的努力,而从已有的消息看,这种推销并不理想。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