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中华文明是不是让中国落后的问题! -- 观望者

共:💬17 🌺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关于中华文明是不是让中国落后的问题!

所谓的文明!我的理解是把感知变成通俗.把一切的东西用普遍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文明.中华的文明根据考古遗存得出的结论.中华民族至少有超过五千年的历史.而中华文明的特征是什么?他是包容.它能包容各中不同的文化基因.而中华文明的文化核心是理想现实主义,这表现在各个方面.中华民族的文明核心是我的祭祀文化体系.也就是中国节日等东西.中国的传统的宗法制度就是建立在祭祀的基础上的.它核心讲究的就是相互的依存中的行为作用.这些东西的形成是在自己的人文思想下确定和演化的.

我们和其他文化最大的不同不是语言或者文字这些东西.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社会体系和宗法制度.中华的社会观和其它民族的差别在于其它民族的社会关或者是建立的神的基础上(宗教社会观)或者建立在个体人类上的(返自由主义!比如希腊).其它文明都没有和中华文明这样强调社会下的个人作用和群体协作.

这本来是一个比较好的社会文明体系,但一千年来中华文明走到了一个脱离原来的社会观的时代.极度利己主义代替了百姓之治.于是.上层的儒士把持这文化传播的有力工具.把他们那些个人主义说成为所谓的仁义道德.于是这就带来了社会官和社会结构出现停滞不前和非平等的时代.这才有来这一千年来的没落.而近百多年来.在列强面前我们受尽了屈辱.还多有认之士,奔走呼喊.很多人采用了暴力.但今天中华文明还是没有回到兴旺的路来.这是怎么会事呢?

我的看发是.首先是儒家对中华文明的剽窃和删改.把中华文明核心的百姓之治改成了礼治.

比如现在中国人过年,其实很多人就不知道为什么要过年.就知道那是传统习俗而尔.但过年包含的社会意义就没人提起..那他就会觉得过圣诞更接近外国.或者更接近先进.但他们也搞不清圣诞节的意义.于是中国的传统就一步步地丧失了

什么是百姓之治.这是黄帝问风后的一句话.这百姓之治的意思就是百姓为国家的基础.天子只服务于百姓.大家用社稷来制定共同的行为准则.但儒家的极度利己主义不能平均利益.所以他们造出了尊卑礼法和权贵等级制度.而百姓之治讲的是平均.所以他的等级制度是功勋等级制度.这个制度下的个人有机会创造和努力.因为它有回报.而权贵等级制度不允许等级的篡越.要给你一个枷锁.让它永远地把你绑在他们认可的等级里面.这样的后果就是没有了创新的动力了.那还谈什么发展.于是最后儒家发展出一个不尊古法.笃信祁黄的罪来..就是因为他们害怕创新损害了他们的地位.于是在这样的社会上一步步地把创新的活力消灭.到最后成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

其实这一百多年我们失败的原因讲起来就是我们不创新.但创新要社会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平等.公平的社会,个人才有通过创新来达成自己理想的动力.而权贵等级制度就不能给你提供超过他的地位的东西,所以在这个权贵等级制度下创新就成了有罪行为,你的创新成果也不可能改变你的地位,那个人就没了创新的动力了!

在尽一百五十年来无数人认为我们和其它文化的差别只是技术的差别.于是就去学习新的技术.但社会观没改变之前技术进步谈何容易?在失败面前.中国发现和其他民族的差别这样的大,于是师夷之长.凡是外国的东西全部都奉为神圣来学.把自己文明的精髓全面地推翻.所以现在我们见所以多对中国历史的疑古派.那么多人叫嚣中国古代无科学等怪话.就其原因就是在社会观这块没看清中国文明的本质.所以盲目地按外国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文明,所以产生出和中华文明不健全的说法来.因为近百年的历史原因就不问清红皂白地先把中华的东西打到一翻.在迷惘地在想这有什么不对.其实外国的文明也不是健全的东西.他们之所以在两百年来强大是因为他们终于走到了创新的时候.而同时中国走了了复古的怪圈.所以产生出那么大的反差.

还多人在那些儒家的郅刳下.没有认清中华民族的社会观.而在技术先进的外国面前显得那么的迷惑.于是就出现了中华文明是不好的或者是不健全的或者不科学的武段抛弃自己的东西去学外来的东西,但也学不好,才出现现在的样子!

其实文明和先进国家的差别在于是我们的社会制度不利于创新.那这问题在那里呢?就是这个礼法体系下的权贵等级制度.这个制度下的国家没有人民.有的就是家天下的私有财产.于是!认同和反抗交织着走了一千年.走到了几乎尽头.

但这个认识我们 知道认识呢?那只要学习中华文化了.分清权贵等级制度下的不公正和制约创新的原因那才可以回到原来的功勋等级制度的社会来,才有创新力.才有希望!

什么是功勋等级制度?那就是在有公共认可的行为准则的基础下的一个公平的法律体形.其实.中国太没我王法了.最主要这个法不去追究那些上层(这里说明.这是讲的是以前的刑不上大夫!)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