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回乡掠影,序 -- 蝴蝶兰

共:💬175 🌺12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二,因为人口争议提早出来的

先来几张图片。

在我家楼上往左边看

点看全图

往前边看

点看全图

往右边看

点看全图

在我家厨房间小客堂,年三十帮忙家包粽子的阿嫂,这张已删除。所有图片请勿转载。

从前面几张村容村貌大家也可以发现,我老家这儿实在是一穷地界,老房子很多,新房子红砖头的不少,外墙齐整装修过的很少。

这位阿嫂,别看其貌不扬,实在是一位孝顺的好媳妇。她嫁过来的时候,不但公婆在,就是太公太婆也活着,她家条件不好,房子也少,这么多年住在一起,服侍几位老人上了山。旁人说起来就一句话,做起来可真的是大半辈子的辛苦日子。

她有三个孩子,前两个是女儿,二姑娘和小儿子是连生竹,挨着的。当年她生了二姑娘的时候,传的纷纷扬扬的说因为生不出儿子来,两口子吵架媳妇跑走了。她娘家与亲朋都在附近,可是在哪一家也没找到人,计生干部来了又去了——没找到人那自然没有办法。不到一年,她老公拉着板车送她到医院,生了个白胖胖的儿子。原来这快一年就藏在自家楼上呢。

这位阿嫂家,是我知道的我们村最晚的三个孩子的家庭。如今最小的小儿子都已经打工去了。

因为上有老下有小,很多年来她和她老公是不能够出门打工挣钱的。在我家摘茶叶忙苗圃的时候,她常来我家帮工挣几个零花,两家情谊不错,所以三十这天才会来我家帮忙包粽子。

这些年她老人过世,子女长大,去年到永康五金厂里打工。包粽子的时候就和我絮叨打工见闻。印象深刻的就是她对生孩子的看法。

她说她打工的那个地方,是挨家挨户的开厂的,到处都是外地人(指非浙籍),数目远远超过永康当地人。我觉得这个判别标准很奇怪,永康虽然就是隔壁市,可是那里的方言和我们这里的方言差的好多的,不论永康话还是外地话,对阿嫂来讲都一样的听不懂,怎么知道迎面来的这个人是外地人还是永康本地人啊。

结果阿嫂嘲笑我了:且不说呆的久了自然就听得懂永康话了,就是一点也听不懂的时候,是个外地人还是个永康当地的是很清楚、绝对不会搞错的。外地人就没有一个嫂嫂模样的人(嫂嫂,我们这里指年轻头脸光鲜的已婚妇女),那都是手里牵着一个,胳膊抱着一个,肚子里再藏着一个。永康人?又不是脑子坏掉了!真是越穷越会生,越生越会穷啊。象我,要是我只有我大姑娘一个,那是我当妈的日子好过些她做女儿的也多享些福。只有一个,就肯定不会让她初中毕业就打工去,肯定会培养她考高中考大学。就算考不上,起码高中总是要读的,哪怕出钱。我自己呢,也不会这么大年纪还住老房子,老早就拆倒来新盖过了。我又不是比别人傻一些,更不是比别人懒一些,人家都起高楼,我也一样盖的起的。今天我小孩倒是有三个,个个不过是初中生,一眼看到底是辛苦打工挣钱的命了,有什么好啊。还不如好好的养一个。

这位阿嫂的人口观点其实就是家乡主流政治正确的观点:

1,生男生女一个样

2,养多个散漫还不如养一个精心

3,养多了经济上代价巨大吃不消

所谓人心隔肚皮,各人心里是否喜爱男孩是只有自己知道,但这个主流政治正确观点也可以看出倾向性——您要是一定要生个孙子,是被大家归于老古董的。

题外话,看电视,有媳妇生了女儿,婆婆拂袖而去,老公拉长脸,我一向认为这是对农村过头的夸张歪曲。在办公室发表此观点,结果同事告知这是现实存在的现象,吃惊之余,庆幸家乡还算开明的了。

本人,人口观点和家乡主流观点一致,具体见下:

我老是觉得我和月色观点相近

此话题不再发表意见。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