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和颜子: 做博物馆的标本,还是做新世纪的主人。(全文完) -- 厚积薄发

共:💬81 🌺40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结束语+全文链接:那些没有拆掉的脚手架们。(全文完)

总结一下。我写这个系列帖子原因有远中近三个。近因是开篇提到的颜子的帖子,希望我们中华文明能够充满生命力地延续下去。中期的原因是看到河里在反复辩论一些议题,如文革,台湾,毛泽东,乃至中华文明的优劣。在我看来,这些是浪费时间多于寻找真理。这句话会得罪很多人,但我的观点是光动嘴皮子是无法服人的,把事情做成了才算是英雄。这是“番外篇之三:思想的定价”的来历。至于远的原因,则是我自己曾经有过的一些困惑和痛苦,这个都写在“番外篇之零:我为什麽要写这个帖子”里面了。

我首先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指出我们这一代人在中华文化的继承上积累很薄(开篇的帖子);然后从自己治学的体会中总结出继承中华文化的一个思路(“续一:把厚书读薄”);然后针对这个思路进一步讨论大方向上的指导思想(“续二:解决新时代的挑战是把厚书读薄的切入点”)。对于有些人对“继承”和“弘扬”的关系可能产生的疑虑,例如这是不是文化虚无主义,我做了说明:轻装前进是形势需要;继承要用创新来带动;中华文明是常为新的。为了鼓舞士气,我进一步提出我们现在开创的事业是影响全人类的历史性事业,并号召大家以野蛮人的精神奋勇前进。这些都写在“ 续三:向罗马进军”,“ 回复:我们的确在创造历史”,和“番外篇之二:马伯庸与裸奔的野蛮人”这几个帖子里了。

在上面的这些战前动员完成之后,我开始进入具体的操作阶段。首先是思想上要自立更生,不能等靠要(“ 番外篇之一:来自高尚组织的邀请”);其次是对如何衡量思想的价值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观点:“思想的价格=付诸实施后产生的实际收益”,并就网友的质疑对这个观点做出了进一步的澄清(“回复:一个实用主义者的辩白”)。最后,我提出“把理工科的科学训练引入到日常生活的思考之中,是使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定量化,严谨化,精细化的捷径”,并以例子作为证明(续四:那一刀的风情:兼谈毛泽东和台湾)。

自始至终,我采用的是一种“要解决问题”的实证主义的态度,实证就是大量的个人体会和例子。这类似于“少谈点主义,多解决些问题”的老生常谈。不同的是在这个骨架之上添加了很多血肉(感性认识)。

我并不认为我说的都对。如果能有30%是对的,我就很骄傲自豪了。我提倡一种科学的讨论态度,就是每句话都是有理有据的。我反对的是那种“你的结论都来自于个人的感性认识,所以不是普适道理的”空话。我当然承认这个批评是对的,但是我希望批评者能既破又立,能够告诉我们该如何改进。一翻白眼说“这个世界很复杂,所以人类的智慧不能穷尽它”,然后就拍屁股走人,在我看来是思想的懒惰。一个什麽现代科学都不懂的人可以说这个话,牛顿也可以说这个话(关于“第一推动力”)。 前者永远原地踏步,后者不断逼近真理。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我个人认为老祖宗常常犯前者的毛病,现在的网络辩论里前者的言行也不绝于迹。

我前面通过一些粗糙的数量模型说明了科学,尤其是数学的用处和局限性(毛泽东功过的模型,次贷的模型)。我在每个帖子里也不厌其烦地描述细节,细到我自己都烦躁不安的地步。无他,想说明的就是一切大道理都是由细节支撑的。如果现在有人跳出来,从哲学上批评我的不足,我会承认说,“我当然知道我不可能都对。但请您给出您的观点,并且用严谨的推导,翔实的例证来立一个论点,帮我解决人生的问题。翔实程度,严谨程度,参见我的文章。”

自我吹嘘了一番,无非是看到网上辩论,很多人逻辑混乱还自以为是,自己的论点,论据,逻辑推导都没有理清就在指点江山。还有就是“我不在意细节,我是在宏观地看问题。你的细节推导我不看”。对于这种态度,我推荐“科学”这剂解毒剂和“做实事”这个健身操。

发了一堆牢骚,还有几句话没有整理到正文中。

-- 继承与创新中华文化,建议读 唵啊吽的通鉴系列和美国宪法案例。有此两个系列,河里的空谈者从此可以止步。

-- 辩论时要知道大家的差异在哪里,可以用数学的公理化思想把思路逐条理清(已经没有力气写这个话题了)。这个帖子里的很多道理也可以用于网络上的辩论,算是填了以前一个关于网络辩论的坑。

-- 我小时候读的演义锻造了我的精神,后来受的科学训练锻造了我的大脑。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五谷杂粮,使我生存,那麽西方的科学和哲学传统则是肉和牛奶,使我茁壮。我自比为南北朝三百年间的北方人,是一个胡汉杂交的结果,而且西方的影响在我身上更大一些。我对中西的文化都心存感激之情。

-- 要吸收西方文化成果,譬如西方的金融制度,英文不流利不行。推荐Random House Webster’s Unabridged Dictonary。这个有 电脑软件,也有 电子辞典。河里关心经济的朋友不少,我读过一本叫《The Money Machine》的书,对西方金融制度有一个深入浅出的介绍,大家不妨一看。

-- 我相信我们正处在一个大时代,必然取得超过古人的成就。

-- 西西河对中华民族起到了“移风易俗,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彪炳史册。我对它的期望尽在我心中的西西河这个帖子里了。

-- 还有一些资料也许会有人用得着:有关于西藏问题的两篇翻译文章(这里这里),可以用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做做宣传;还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翻译的一系列电子邮件,可以揭露西方媒体的虚伪与偏颇。我还写过一篇如何挑选博士导师的文章和一篇关于哲学指导科学实践的粗浅体会,可以供后来的学弟学妹参考。同时也对自己和河友们提出了一些期待:和响水湾河友:现代中国人要懂科学,懂逻辑

-- 读书人容易把自己看得过高,我自己就有这个毛病。每当自己有道德或者智力上的优越感的时候,不妨听听一点邪恶的不同看法,给自己浇浇凉水。在西西河清谈,脱不了自娱自乐的狭隘。只有把从河里受到的启发应用到实践中,改造自己,改造社会,才无愧于“读书人”这三个字。

卢梭曾写过《忏悔录》,剖析自己的心路历程。我读数学家传记,读到高斯时,有后人抱怨,“他建立了一座宏伟的数学宫殿供我们敬仰,却在宫殿建成后把脚手架拆得干干净净,让我们无从知道他是怎么做出那些伟大的发现的。”

我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现代中国人,凭着对自己民族的一腔热爱,把自己走过的路原原本本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让大家吸取教训,分享经验。我是远不能和卢梭高斯那样的伟人相比的。但是我可以把自己建过的房子的脚手架都还原给大家看,尽管这些房子都矮小简陋。如果后来的中国人能因此少走弯路,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今后五年,我会全力干好现在的工作,不太会常下河了。我会把这三年间从西西河受到的启发,汲取的力量一点点地转化成具体的成绩,把思想的价值一点点的体现出来。希望五年后西西河还在,我能够把自己从工作学习中得到的体会系统地整理出来给大家看。

就此别过,再见。

元宝推荐:老马丁, 通宝推:海外俗人,木木3,indy,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