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科人往事之世界领先水平 -- 萨苏

共:💬81 🌺33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嗯,挑个小bug

杨振宁同班的同学中,还有一位,就是邓稼先

邓稼先不是杨振宁的同班同学,他们只是西南联大物理系的系友。他比杨振宁小几岁。

当然了,邓杨两个人的交情其实远远超出普通的同门。邓和杨自幼在清华园相交,用北京话说,算是“发小”了。对于二人自幼的友情,杨振宁曾经有很多回忆。后来邓也步杨的后尘,到美国读物理博士。他们在美国再度聚首,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当时他们这个小圈子里面,还包括李政道,以及杨振宁的弟弟杨振平等人。有一张照片,是杨振宁,杨振平和邓稼先三个人在美国的合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张照片里面中间的是邓稼先,左边的是杨振宁。可以看出邓稼先其实是比杨振宁帅一些的,或者说周正一些。但是杨振宁的相貌,一看就是“奇才”。

再之后,众所周知,这个小圈子里面的人,分别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邓稼先回国并在几年以后加入中国核武器计划,和周光召,于敏等人先后主持参与了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的理论设计。杨振宁李政道则留在美国从事物理研究,并最终分享诺贝尔奖,之后不久又分道扬镳。应该说,邓和杨的选择都没有错,两个人都是优秀的炎黄子孙。

一个广为流传的真实故事是,文革中杨振宁访华,问邓稼先中国的原子弹是不是自己制造的。邓稼先说要请示一下上级才能回答这个问题。后来杨振宁从上海回美,在临行的践行酒宴上,收到中央派专人从北京送来的邓稼先的亲笔信,说中国原子弹的制造,是自力更生。杨振宁看罢激动的起身到洗手间大哭。

70年代末期,中国的两弹元勋们出现了一个小的分流。彭桓武,周光召,何祚庥,黄祖洽等一批科学家从核武器战线上退出来,加入了中科院的一些研究所和各个大学,继续从事物理研究。邓稼先和于敏则留在九院(工程物理研究院),继续从事核武器研究。邓稼先在他人生的最后岁月,还和于敏一起向中央提出了一份极具价值的关于80年代全球核裁军形势下我国核武器发展的报告。

与钱学森晚年得享殊荣不同,邓稼先隐姓埋名的默默奋斗了几乎整整一生。除了物理界内部的人士,普通百姓很少有人知道有邓稼先这么个人。八十年代,杨振宁再次访华,其时邓稼先已经进入直肠癌晚期了。杨振宁向中央建议,向全国宣传邓稼先的事迹。之后就有了张爱萍将军“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题词,邓稼先的故事,才开始为大众所知。关于这个题词,我有个猜想,就是当时虽然中子弹已经试制成功,但是并未对外界公布。所以张将军才用了“两弹元勋”这个称呼。否则的话,也许说三弹元勋更准确一些。几个月之后,邓稼先逝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邓和杨在邓稼先去世前几个月的合影。对比上一张照片,我真的由衷的说一句,虽然同为优秀的炎黄子孙,但是两个人的生活质量,确实因为他们选择的道路而有了很大的不同。

邓稼先是一个很传统很出色的理论物理学家。他生前随身带两本书,一本是核工业的数据表,另一本是朱洪元的《量子场论》。邓稼先一直想写一本书,是关于群论在核物理中的应用的,但是始终未能全部完成。完成的章节,和他写的量子场论以及电动力学的教材,后来被结集在2004年出版。我有幸因缘际会,结识了为邓先生整理遗稿的老师,并且为这个稿子的整理做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贡献,还因此得到邓先生的夫人许鹿希教授亲手赠书。这段经历,我一直引以为豪。

邓稼先的传记,迄今为止似乎没有特别详尽的。在邓先生去世后不久,许鹿希教授和邓先生的其他亲属,曾经合写了一本的《两弹元勋邓稼先》。虽然很薄,但是内容很充实,文笔也很好。我认为是现在所有邓稼先传中最有价值的一本。杨振宁说过他打算是收集材料编写一本详尽的邓稼先传,但是至今尚未见到。

在九院的总部四川绵阳市,矗立着一座邓稼先塑像。

元宝推荐:橡树村, 通宝推:子系走神,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