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文化是什么? -- 万兹

共:💬10 🌺2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中国文化是什么?

  中国文化是什么?

  最近在西西河观点时事版面看到很多讨论中国文化的帖子,也在这里谈谈我的看法。

  讨论中国文化的目的当然是要弘扬中国文化,而要弘扬中国文化,首先要确定什么是中国文化,特别是要确定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有网友文章大致采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就是说要在实践中发扬好的传统去除糟粕。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其前提是:我们的文化基本上不太好,基本上不能和西方文化竞争。数量上至少一半左右的东西是要抛弃的,而其他的东西是不是适用要在实践中检验。从网友所述自身经历和文章看来,他们所说的“文化”,更多是指通俗文化、传统和习惯,不是指中国文化的核心。那么他们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

  不过“摸着石头过河”在中国已经实行了30年了,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继续摸河恐怕就不适宜了。摸了这半天还没摸出个名堂,还不知道对岸在什么方向,水有多深,河床形状如何,还没有造桥或船的技术,还要继续摸河大业,那中国人也只好和野人相媲美了,只能通过表演野人舞来弘扬中国文化了,呵呵,现在就有人让学生唱京剧弘扬中国文化呢。

  另有网友认为中国文化主要反映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个观点显然表述上更“精英化”一些,不过实质上似乎还是“敢于摸河”的翻版。然后就有网友认为后面还有半句话“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不能漏掉,漏掉就不完整了。我觉得这个后者的补充非常好。但是一补充以后,中国文化是什么?好像就又不确定了。而且,西方的航海拓殖时代,其自强不息的精神看上去比我们现在都强啊,是因为那时的西方人掌握了中国文化?弘扬了中国文化?如果西方文化也有那个特征,那就不能说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不能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所以,我们要问中国文化是什么,一是不能看通俗文化和传统习惯。二是要和其他文化做对比。

  世界上的文化有三大块,欧美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其他的则只能算做亚文化。为什么有这三大块,因为从哲学上看只可能有这三种分类,这三种分类就是完全分类,不可能再有其他类了。

  欧美文化核心:以欲望为动力,以“有”为目标。

  印度文化核心:以忧虑为动力,以“无”为目标。

  中国文化核心:以“主动适应”为动力,以“已有”为目标。

  三种文化肯定是有一些交叉的地方,但各自的核心地位很难被对方取代。能够统摄三种文化的只能是中国文化。下面具体说明一下。

  1. 欧美文化核心:以欲望为动力,以“有”为目标。他们天性喜欢探求自然,追求客观真理(包括上帝这类客观真理),追求实在的东西满足他们的欲望。“欲望”和“有”一动一静,密切相关。所以先有希腊罗马的纵欲开拓(动),又有基督教克己追求外在上帝之客观真理(静),最后是文艺复兴的纵欲开拓和科学真理的发展(动静合,实际上没真正合,所以结局是战争停战反复直到崩溃)。

  欧美人的一般性格,情绪激烈精力旺盛的比较多。现代战争喜欢靠武器,就算想靠谋略也不易控制自己。个人而言欲望盖过理智,社会组织而言经济盖过政治,不能均衡。别看他们平时温文尔雅,真弄到痛处闹起来是什么也不顾的,没有理智的。文明并非只看外表。所以外家功夫虽好,但有炼门。一种文化有一个要依靠的东西,不管是上帝、真理、科学、经济,那它必然会有炼门。新罗马的结局也就是注定的。这种本质的东西,就算知道了也改不了。

  2. 印度文化核心:以忧虑为动力,以“无”为目标。他们天性喜欢探索内心,不把内心探索清楚就愁眉苦脸吃饭都不香。他们的探索往往到了“寂灭”才能安定下来。了解印度哲学以后再看西方哲学和心理学,就发现西方的那套其实只有小学水平,只不过包装得不错。“忧虑”和“无”一动一静,密切相关。所以印度先有奥义书的忧天忧地的祭祀,再有佛教归于寂灭的平静,最后是吠檀多的综合(动静合,也没有真正合,所以宗教纷争或战争不断)。

  印度人开拓欲望不想欧美人那么强,不太重视物质,安贫乐道,不为贫困造反,但为宗教献身。理智比较强,比较聪明。这也是印度人发展信息技术和一些高新技术,但基础建设比较差的内在心理原因。想改吗?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3. 中国文化核心:以“主动适应”为动力,以“已有”为目标。

  欧美人从探索自然中可以获得短暂快乐然后再陷贪欲,印度人从探索内心中可以获得短暂平静然后再陷忧虑,中国人则关注已有。关注已有不是执著当前目光短浅,而是“已有”既然来临所以没有必要刻意追寻其他。关注已有不是浮浅,而是心理完整,能获得快乐平静固然好,实在没有也就算了,不是欠缺那些东西非要不可。“已有”的范围可以很广,深度可以很深。比如一旦探险成为“已有”,就也会成为中国人关注的对象,所以中国人不反对摸着石头过河。不过关注已有不仅仅是摸着石头过河,也包括摸河后总结出的理论,不仅有实践,也有理论指导。

  先秦诸侯争霸,所以百家争鸣,同时以史为鉴突出历史的重要,并警示后世。秦汉统一并整合国家力量,所以确立阳儒阴法。随后佛教传入,印度传来的佛教精义,虽然深奥,中国人也能够言简意赅地抓住其核心并应用于日常生活。吠檀多费尽心思要综合的东西,在禅宗那里举个手指就综合了,同时得鱼忘筌自成体系,烧掉经书(德山),甚至烧掉佛像(丹霞),所以在唐朝确立禅宗地位。中国没有真正的宗教战争,而有从宋朝开始的三教合一,“为往圣继绝学”。清朝应对文字狱而有考据学,政治文化上集封建统治之大成,外加为以后的工业化培养一点奴性(这就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顺便说一下,奴性其实是工业化零件的一个要求,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对比明清,明末思想很自由,但人心不齐也很容易崩溃。清末据说没有自由个个麻木,一盘散沙,结果是虽然丢了一些土地,但挺过了太平天国,平定了新疆西藏叛乱,孙中山呼喊“驱除鞑虏”的时候也不得不加问一句“谁是鞑虏”结果没人应声,七块论没有实现,不久后的日本侵略也以失败告终。看来似乎清末不应该叫一盘散沙,而应该叫一团粘浆糊,虽然很弱,但要分开也是很麻烦的,而若组织得当,则是战无不胜的。所以清朝这个高压锅的历史意义也不能评价得太低。这个从清朝开始强化的“不易分开”的特点,几乎可以在组织上让今后中国立于不败之地。“地势坤”不可小视。

  接下来,由于现在西方科学和文化其实并没有真正综合起来,它们就摆在我们面前,是“已有”,就是我们当前的目标。中国人在印度佛教面前能综合出佛教的精义,欧美科学文化面前自然也能综合出欧美科学文化的精义。

  要在中国自然地原创出印度式心灵哲学和欧美式科学,不太容易,也许需要一万年,因为中国人的心理太成熟不缺什么,不会靠主动追求那些东西来寻求满足。只有在那些原始材料摆在面前时,才会发挥出自己的能力,综合出它的实质。所以,现阶段战略上中国应该支持全球化战略,战术上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应该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实行“捆绑”战术,不能完全靠自己钻研,也不能完全丢掉自己的平台去买租。

  欧美文化和印度文化都有自身内在局限,欧美文化有内在的“法执”,能攻不能守,印度文化有内在的“我执”,不攻不守,二者都不是太适合全球化,今后只能局于一隅,只有中国文化有超越特质,适合全球化。把传统的儒释道和西方科学文化综合起来,这就是中国新文化,也将是世界的新文化。

  这种综合不仅仅是去建立世俗功业,象颜回那样安贫乐道也是一种成功。目前最需要的,其实就是理论上的综合,并且要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介绍一个网站www.zhchzhx.com它就是在做理论的综合。

  中国文化动力是“主动适应”,这是一种勉为其难的说法。中国文化的特点从正面其实不是太好描述,因为它不象欧美和印度文化那么有所依。用否定性表述它更合适。中国文化的特点不是强力,不是真理,不是上帝,不是道德规范,不是金钱,不是科学,不是进取也不是懒惰。其特点应该是:没有具体特点,但也不是什么也没有,也不是放纵,就象一条首尾相接的龙,没有固定形象,自由变化,任意施展,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如果非要用一词来表述,哲学上可以用“不相干性”,通俗地勉强可以说“主动适应”。如果要用一个比喻,就用“上善若水”。所以在中国易经为万经之首,禅宗也出在中国,实际上易乃真禅。

  由于中国文化没有具体特点,所以没有致命缺陷,在细节上可以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历史上在五胡乱华佛教大规模传入时期(300年),中国文化处于相对劣势,然后就将佛教吸收为自己的一部分,创造了盛唐的辉煌。近现代西方科学文化扩张(可能也是300年),也造成中国文化的相对劣势,中国人也会吸收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创造另一个辉煌,并成为世界性文化。在历史的多数时间里,中国文明在世界上都占据优势地位。这是由中国文化没有内在障碍的本质特点决定的。与中国文化相比,印度文化和欧美文化都是被包容的对象,最终会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偏于一隅。

  不知道以上所述能不能让大家产生一点文化上的自信,如果以前不那么自信的话。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