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改革开放中的经济转型 -- 采菊

共:💬25 🌺5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改革开放中的经济转型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初步实现了融入全球经济分工体系,并对世界经济开始显现出较大的影响力,现在开始步入经济转型期,为什么要转型?如何转型?如何在美国次债危机周期中避免对中国产生的不利影响、实现顺利转型?我估计提出这一系列热门话题河里的网友会有很多真知灼见,我在此提出自己的一点思考,欢迎拍砖。

经济转型的主要含义,我认为应覆盖劳动力转型、资本转型、产业转型、经济政策转型和经济体制转型五个经济层面,经济体制转型决定经济政策转型,经济政策转型带动产业转型,产业转型带动资本转型和劳动力转型。当经济体制转型无法带动产业、资本和劳动力迈入一个更高的台阶时,就必须实行政治体制转型,转型后的政治体制再次带动经济体制转型,进而依次传导下去。

一、中国经济转型的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到1997年。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中国的第一次经济体制转型,但经济体制如何转型?不知道,于是在河里摸石头,摸到1992年,正式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此后将这块石头摸出来进行了经济结构的再设计,这个阶段,也实施了局部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如物资流通体制改革和能源部、物资部、经贸委等少数部委的建撤。

第二个阶段是1997年到2008年。改革开放到了1997年,那时的政治体制阻碍经济体制进一步发展的弊端不断显现,于是在当年中国实行了第一次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是朱镕基总理对政府的拆庙改革,中国部委从40个减少到27个,政府公务员减少近50%,并对国有企业实行了减人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改革,加入了WTO,用进一步改革开放来带动经济体制、产业、资本和劳动力转型。

第三个阶段从2008年开始。现在开始实施的“大部制”改革和一府两院的“少妇无知”参政议政,实际上是一个全新的经济体制、产业、资本和劳动力转型的开始。

上述所说的三个阶段,就整个经济层面的转型过程而言,概括地说就是企业内部搞活和开放流通、拆除行业壁垒和提高企业效率、做强产业及参与国际竞争。

二、再次转型的基础条件

这次经济转型的基础条件,一言蔽之,外汇储备太多了,政府税收太充裕了。中国是一个大国,实行长期的不可逆转的改革开放,那么这个进程中,国家首先要考虑的经济安全问题是,储备足够的外汇或保持足够的外汇增长,以抵御可能出现的不可预见的对外经济风险,那么看看我们现在有多少外汇储备?1.53万亿美元,世界第一了,不仅如此,中国政府目前还发现外汇的数量已经多到反过来可能损害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的地步。其次是政府税收是否具备提高民生的条件?现在的中国政府可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政府,财政收入5.1万亿人民币,外加1.8万亿元人民币的地方政府规费,两者合计占年GDP的近30%,占比为世界之最。

三、中国融入经济及全球化分工的思路

中国选择了西方发达国家逐步放弃的制造业,人弃我取,我们从各地政府对制造业招商引资提供的花样繁多的优惠条件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个思路,为什么要选择制造业?根子在中国就业压力,不仅是城市劳动力就业问题,还有占中国总人口70%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事实证明,制造业吸纳了大量社会劳动力,这种发展模式,近看是从亚洲四小龙哪里学来的,远看是从日本哪里学来的。中国通过亚洲金融危机的契机,逐步取代了亚洲四小龙的地位,我看下一步的经济目标就应该是日本和欧盟了,中国的年GDP总量(按美元汇率统计)2007年底已经占到世界第四,清晰地标识了中国的发展成果,中国能否实现超越日本和欧盟的经济目标,我的看法是,中国政府能否彻底地转型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以及中国政府能否彻底地理顺中国的购买力价格水平与国际接轨是关键。

四、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首先是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完成了大国崛起的基础条件,即在坚守基本稳定的国内大环境的前提条件下,通过经济领域的不断搞活和放权,政治领域的不断自我调整,实现了经济的基本原始积累。其次下一步的大国崛起进程,主要的动力来自体制制度创新和经济政策创新,这是产业、资本和劳动力进一步转型的基础,在崛起过程中,这两者必须要发挥比此前原始积累阶段更大的作用,办法只能是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植入不断调整完善的中国政治和经济体制之中,并实现中国全疆域的均衡发展。再次,中国的体制在国际竞争中是绝对有优越性的,主要体现在国有大型资本的背景资源雄厚于大型私人资本,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对中国主权财富和国有央企参与世界经济竞争如此惊恐畏惧的主要原因,他们心里很清楚中国这样大型资本在解决了效率问题之后是很难抗衡。

五、购买力价格水平如何与国际接轨?

中国经济目前进入了长期的高通胀时期,贸易和投资双顺差导致人民币大量增发,07年以来面向香港和国外的资本融资规模也大幅度增长,进一步提高了人民币的增发额度,资源型商品价格的高涨、热钱涌入,以及劳动力价格的提升构成了通胀的多重奏。1988年中国政府在经济改革中提出要过价格关,近8年的时间给全体中国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经济记忆,我们现在也面临难度不低于1988年的局面,这次与上次不同的是:中国要在参与全球经济体系分工的情况下实现购买力价格与国际接轨,而中国的这个通胀局面来得如此突然,迄今为止,国内大部分决策者和多数主流经济学家似乎并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长期高通胀必然要大幅度提高劳动力价格(收入)水平,这是应对的主要措施之一,1988年价格闯关的结果,是1995年比1988年中国城镇劳动力工资增长幅度超过了10倍,估计这次也会出现与上次相同的情况,即中国城镇劳动力价格将在通胀期内大幅度上涨。对于农民而言,只有通过更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价格,加快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和大幅度提高农民工的打工收入,才能实现全社会的稳定。对于下岗和退休人员,中国政府现在的财政收入足以提高他们的社会保障。要理顺中国购买力价格问题,从劳动力收入角度入手是只此华山一条路,从这一根本角度出发,结合美国次级债危机周期,重新定位中国产品商品的价格体系并与国际接轨,才能找到出路。

美国的次级债危机周期是2007年到2011年,5年时间,由此可以初步判断2001年末开始的这轮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周期最多还有5年的时间,降低资源型商品价格是降低中国国内通胀的主要措施之二,5年中保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稳定显然做不到,因此人民币保持稳定的升值幅度是必要的,假设美元在5年中兑欧元贬值1倍,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0%就可以应付了,摊到每年的均衡升值是10%,这样,中国的外汇资产美元由于美元贬值而受损,又因欧元升值而收益,总体基本实现保值。在这种思路下,资源型商品的价格因进口价格降低而总体上有所下降,对控制通胀幅度有利,出口贸易降下来外汇储备减少怎么办?可以从外商投资和资本市场如发行H股等两条渠道筹措(人民币升值对外商实业投资者和证券市场一部分投资者有吸引力)。最后一个问题,人民币持续升值引发热钱持续涌入如何应付,我看问题不是很大,美国次级债引发的金融危机目前来看深不可测,世界金融中心出问题了,有组织的大额热钱就得回宫救驾,从全球新兴市场撤退,更何况现在相当一部分热钱被困在房地产和不良资产上无法动弹。

理清了上述思路,产业、资本和劳动力的转型分析才好展开。

待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