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我所知道的29军大刀队刀法的一点情况。 -- 锦候

共:💬79 🌺18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兵器知识》曾有篇文章专门说过大刀在抗战中的作用

结论是大刀胜突刺完全是报纸给宣传出来的,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误导了很多人。从实际战斗的交换比来看,大刀并不占优,而大刀的训练难度要比突刺大得多。

大刀对人的灵活程度要求很高,一般人常是易会难精,刀法讲“轻刀快马”说的就是要手灵脚快。大刀难练就难在步法,所谓“短胜长,脚下忙”,无论是攻击还是防御,都需要快速的前窜后纵,脚到位了手才够得着,专业术语叫脚先手后,攻击的突然性要差很多,而攻击时全身都在对方的杀伤范围内,防御面很大,一击不中往往难以善了。古代对此的补救是给刀手加一面盾牌提高防御能力,也增加了出刀的隐蔽性。老话叫“团牌腰刀,鬼神难料。”

鬼子的三八大盖加上刺刀长度在1.8米以上,刺刀尖到前臂的距离有1米多,就以此招刀法来讲,从上撩格挡到进步劈刀,必须前进最少1米才能杀伤敌人,而鬼子突刺只要半米就够了,还是手先脚后,扎出来再迈步,动作小而突然,意图隐蔽,不但难防而且杀伤力大——所谓刺死砍伤,刺刀可以轻易对内脏造成伤害,而大刀除非劈中脖子否则很难造成致命伤,不是每个人都有一刀两断的功力的。为什么古今中外战阵多用长矛,而腰刀一直的定位都是防身武器?古谚“一寸长一寸强”不是瞎说的。另外单刀不是战斧,不可过重,重则不灵,古来超过5斤的刀都很少见。而步枪加刺刀的重量大于大刀近一倍,全身合力刺出,力达一点,惯性力很大,撩刀力小不易格挡,力大动作过猛如遇骗刺则难以回防。要练到收放自如,远比练一往无前的突刺难得多。

八路出山时枪支不够,装备了一批大刀和红缨枪,结果肉搏时三个鬼子背靠背可以让十来把大刀无法近身,而两米多长的红缨枪却大占便宜,俘虏的鬼子都说:“你们的长剑大大的厉害!”所以到抗战中后期,国共双方的部队中都不见了大刀的影子,而根据地的民兵几乎人手一根红缨枪。后来八路的拼刺技术在俘虏的日本兵的教导下飞速提高,充分发挥了中国人普遍比鬼子身高手长的优势,在突刺中加入劈枪盖打、顺势突刺的妙手,在抗战后期全面超过了日军,出现了许多刺杀英雄。

29军用大刀是军阀时期的传统。旧军队中往往将战技突出的老兵集中装备驳壳枪和大刀当突击队使用,近战战力十分强大。后来由于驳壳枪的数量有限,近战往往变成大刀加手榴弹——先用手榴弹杀伤敌人大部,再几人对一个近身拼斗,但效果不甚理想,常常是自己伤亡大增而战果有限。喜峰口上29军火力不足以压制消灭日军,只好突进肉搏。印象中此战29军的伤亡超过了日军,许多善用大刀的老兵亦几乎伤亡殆尽,可说是惨胜。此战后各报的宣传中把大刀作为铁血抗战的象征和标志大力宣扬,结果误导民众以为大刀克刺刀,全国上下一时风行捐款铸刀,各部队也大量装备、训练,我军也流行过一阵,甚至出现过军工厂不造刺刀造大刀的情况,后来根据地还专门发文制止。

不过单论此招刀法,的确是千锤百炼的精品,简洁实用,充分发挥了中国武术一招两式、往复循环的特点,即便撩挡时被骗刺,也可以用回劈化解,一式多用,精妙非常。而且此招发力方法极似农民挥锄的动作,对大多出身农民的普通战士来说,更容易练出整劲,看到效果。

看到有朋友讲到撩刀胜劈刀,再多两句嘴。拳经中有“力从地起”之说,说白了就是从下向上发力的力量是所有发力方法中最大的。你看举重运动员个个都可以举起超过自身体重好几倍的重量,可要是天花板上装一个定滑轮,没有人能够拉起超出自己体重的重量,因为没有支撑了嘛。劈刀胜在速度,其实力量最大不过挥刀前冲的势能加体重的重量,如何胜过力量可远超出体重好几倍的撩刀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