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闲读《搜神记》 -- 空侃

共:💬60 🌺14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1、琴高

  琴高,赵人也。能鼓琴。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术,浮游冀州、涿郡间二百余年。后辞入涿水中,取龙子,与诸弟子期之。曰:“明日皆洁斋候。”于水旁设祠屋。果乘赤鲤鱼出,来坐祠中。且有万人观之。留一月,乃复入水去。

  *

  有个会弹的赵国人叫琴高的,是宋康王的侍从宾客。他学习道家先辈涓子、彭祖的道术,在冀州涿郡一带闲逛漂泊了二百多年,还教了一堆徒。有一天,他突然告诉大家,他要去涿水里捉龙子(龙蛋?龙的儿子?小龙?),并且对徒弟们说:“明天你们都给我打扮得干净漂亮的,在岸边等着,顺便给我建个祠堂。”于是第二天徒弟们就跑到涿水边上等着,不多时的工夫,琴高果然出来了,不过他骑的不是龙,而是一尾大红鲤鱼。不过大家都没有置疑,认为这鱼就是龙的儿子,觉得他果然抓到了龙子,很有神异,当时就有上万人跑来看热闹。他在祠庙里呆了一个月,才又潜入到水中去。

  很显然这又是一位通过捉鱼来显示神迹的仙人。

  只不过人家比较高明,捉鱼不说捉鱼,叫捉龙子,龙子的名头自然要比鲤鱼的名头响亮许多,所以抓到了就很轰动,大家都没看过龙子什么样子,既然仙人说是龙子,那这鱼就是龙子了。不过这位琴高还是很有个性的,在岸上呆了一个月后,又钻水里去,再也不出来了。所以后人因此也有称为他水仙的,只不过再后为神仙越来越多,他这水仙的地位被人给挤掉了。

  明代画家李在根据这件事情画了幅《琴高乘鲤图》,现在还收藏在上海博物馆中。

  唐代的鲍溶写过一首名为《思琴高》的诗,诗曰:琴仙人,得仙去。万古钓龙空有处,我持曲钩思白鱼。仙溪绿尽含空虚,天钧踪迹无遗馀。烧香寄影在岩树,东礼海日鸡鸣初。同一时代的皮日休也写了一首《投龙潭》的诗:琴高坐赤鲤,何许纵仙逸。元代王旭在《螺杯赋》也说:约琴高以并游,拉宓妃而相过。葛洪在《抱朴子•对俗》刚把他和萧史交称:“萧史借翔凤以凌虚,琴高乘朱鲤于深渊。”萧史这个典故那是相当有名的,不过琴高的名气显然就很小了。

  琴高的神迹不是很多,不过有一宗却是很有名气的,那就是“琴高鱼”,这是一种产在安徽泾县琴溪的一种小鱼,传说是琴高在这里修仙炼药时,扔到溪里的药滓化成的。不过这个琴高指的是汉代隐士,但从事迹上来看,应该是同一人,仙人嘛,活得久点很正常。或许他在涿水跳水以后,就跑到这里继续修炼来也没准儿。宋人赵与时在《宾退录》中提及:“今宁国府泾县东北二十里有琴溪……溪中别有一种小鱼,他处所无。俗谓琴高投药滓所化,号琴高鱼。”宋朝乾道八年,泾县县令曾在《琴鱼诗上魏王》中写道:“琴高先生仙之徒,飞控赤鲤升天衢,赤鲤一去不复返,药渣散作琴高鱼,此说荒唐本无证,父老相传奚取信。”

  宋代对琴高鱼那是相当的推崇。黄庭坚在《送舅氏野夫之宣城》诗之一说:“霜林收鸭脚,春网荐琴高。”这里网住的琴高自然不是仙人而是鱼了。陆游在《寒夜》诗说:“一掬琴高鱼,且復伴吾儿。”汪藻更有一首《赋琴高鱼》:“百川萃高州,水族何磊砢,其间琴高鱼,初未列楚些。”欧阳修曾赋诗《和梅公议琴鱼》:“琴高一去不复见,神仙虽有亦何为”。

  当地人对琴高鱼有种特别的处理方法,那就是泡茶!

  在泾县,用琴高鱼泡的茶号称琴鱼茶。琴鱼长相奇特,长不盈寸,龙鳍果腹,鳞呈银白,嘴角有二根细长的“龙须”。捕捞回来的琴鱼洗净后,趁其鲜活,置入配有各种调味品的沸汤中,加温烫熟,立时取出,平铺在特制的竹编盛器中,精心焙烤,把握火侯,恰到好处。达到鲜美多味,细嫩稣脆,色橙明洁,不焦不黯的要求,制作好的琴鱼干存放数月,色香味俱全。

  琴鱼干其外型酷似绿茶,每当有珍贵的客人来访时,好客的主人置数尾琴鱼干放入玻璃杯中,随着沸水冲泡,杯中升起一团绿雾,待绿雾过后,清澈的茶汤中,琴鱼“死而复生”,个个鳍乍尾曲,睁眼张口,头朝上尾朝下,摇尾游弋,争相戏水,情趣无穷。

  在琴溪之滨,就是琴高山,又名琴高峰,旧时也称琴高台。相传琴高就是在这里炼丹成仙,最后“控鲤升天”,也就是骑着鲤鱼飞天了。这鱼估计就是他在涿水抓的龙子,还真是可怜,给当成坐骑了。清代赵青藜写有《琴高曲》一计:“泾川城北琴溪峰,下有一洞开玲珑,道是琴高修炼处,丹成御鲤培天风”。而李白在《九日登响山》中也说:“赤鲤涌琴高,白龟导冯夷。灵仙如仿佛.莫酬遥相知。”又在《酬崔十五见招》中云:“尔有鸟迹书,相招琴溪饮.手迹尺素中,如天落云锦。”清袁枚更是专门作诗《琴溪相传是琴高骑鲤处》:“琴溪山,若待人,终朝鹅立向水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