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贫民区终于要在国内大行其道了 -- norly

共:💬112 🌺6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一会是贫困县,一会不是贫困县,一会比贫困县还好,都是你说的

你的整个逻辑东拉西扯,你的数学公式根本对不上号。

上海市居民之所以能拿到100万,也是因为地理位置的价格差。要是没有旧区改造,所谓地段之说纯粹是空头支票,要是他们改造后还留在原地的话,能买到十平方米就不错了。他们就是搬到郊区,不会把所有的钱买房子,所得的人均面积也比一般农民低,生活质量也是和农民一样的。花了那么大代价,当然叫有自建房的农民笑话。那一百万在上海这种地方是瞬间即逝的,小辈们分个家结个婚马上就没了。大城市的环境、基础建设代价是极大的,上海很多收入不高的老人想地开的都回外地或乡下去养老。

为什么不能象秦教授那样到郊区拉快土地让民工建房子?因为这块地在法理上是不明不白的,是无法管理的。深圳一千万非户籍人口,谁该得谁不该得?哪个民工随便回家拉个施工队来可以在你的地上建起小洋楼来,他是得意了,对别人公平吗?另一方面深圳土地短缺,中产阶级拿着现金、借了贷款都买不到房子。

另一方面让民工长期留在东部沿海地区是不现实的。过一段时间发达地区的基础建设速度就会放缓,重心会转移内地。沿海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果不淘汰,就会内迁。如果民工拖家带小在大城市里定居下来,将来应变能力会非常差,他们的家属将付出重大代价,这一点从西方国家引进的外籍定居劳工可以看出。另外东部城市里本来就人口压力沉重,劳动力过剩,只不过被政府的相对高福利所掩盖了而已。现在东部城市的本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都不高,别说将来民工的孩子了。

有没有贫民区和面不面对现实毫无关系。有关资料表明,贫民ghetto化的居住区社会流动性非常差,是保持贫困、制造二代三代贫困的温床。社会流动性最好的是混合型的居民区。社会流动性是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要面对现实的话不如让政府直接补贴和改造集体宿舍和工地流动住所,让民工有直接实惠。

没有贫民区民工照样有很多地方可以住。城市里的老城区、公房区、郊区、郊县有大量廉价租屋。使用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餐饮、服务都向职工提供宿舍。二提供大型集体宿舍的劳动密集型的大企业本来就在远郊的工业区里,很多建筑行业的工地都在郊县、山区和农村,和市中心的人口和住屋市场毫无联系。中国露宿街头的流浪人员比发达国家都少。到并非政府限制,因为有还是有的。

代价?政府不操心将来纳税人是要操心的。西欧引进的外籍劳工定居下来后被证明是一场灾难,想想去年巴黎郊区的骚乱,前两年还有英国巴基斯坦裔的骚乱。上海旧房改造以前,以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贫民区都是治安、贫困的重灾区。

怎么建贫民区?深圳、广州、上海的城中村问题都还没解决,你这边又在开盘发宅基地了。中国有强制拆迁,也有暴力抗法,还有暴动。中国城市的旧区改造已经够头痛的了,还要来添乱。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