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八大山人:常见错误与常识 -- 雪个

共:💬74 🌺24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八大山人:常见错误与常识(续完)

就是他的签名。

关于他的签名是哭之笑之,估计但凡知道八大山人的人都听说过。这一说法的来源是清朝张庚所著《国朝画征录》:“余每观山人书画,款题八大二字,必联缀其画,山人二字亦然。类哭之笑之,字意盖有在也。”打这说法一出,所有的人立刻全盘接受。虽然也有个别人曾经弱弱地提出过异议,但这声音完全被淹没在历史的汪洋大海中。

我们来看看是不是这样吧。

迄今所见八大山人的真迹,最早的八大山人署款是在康熙三十三年甲子(1684年),出现在故宫博物院藏《杂画册》。这个时候的“八大山人”署款是什么样呢,可参见图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八大山人这四个字完全不连,八字写成“儿”字型。估计任何人都不可能从这四个字里看出“哭之笑之”的效果来。可以肯定地说,至少一开始的几年,八大山人从未想过要显示哭笑的含义。

为了更清楚一些,单看署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1684至1689这五年间,八大山人的八字基本都是儿字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里虽然有一些连缀,但是要看出“哭之笑之”也还是有点勉强。

从1689年开始,八大山人的“八”字写成了对角><的形状,见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好意思,拍模糊了,比较清晰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时山与人字连缀的距离拉开,看上去有了“笑之”的效果。八大山人的这一签名方式一直持续到1694年。

1694年开始,八大山人的“八”字开始由对角的形式转为“八”的形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时的款题看上去有点像“哭之”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由上可见,八大山人这四个字在不同年代的写法是比较有规律的,鉴定家们往往可以根据这点来断定画的大致年份。当然古人没有今人这么便利的条件去进行系统归纳,所以对于张庚来说 ,他一会见到“哭之”一会见到“笑之”,再联想到八大山人的身世,写出那么一段话来是可以理解的。从八大山人的本心来说,固然不排除后期有意的可能性,但至少在前期没有这个想法。

在八大山人的研究中,一直有过于夸大其遗民意识的倾向。上面的哭之笑之是一例,而著名的“三月十九”花押又是一例。

研究八大的专家王方宇先生曾说:“八大山人本身就是个谜。用有根据而不常见的古人草法,写平常人难认的草字。。。创造有寓意而不显明的花押花字,用古篆刻既难认又难懂的图章。”八大他老人家的花押让多少人绞尽脑汁地琢磨过呀。

看下面这幅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上面有两个花押。我们现在只看右上角那个: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花押以多种略有变异的形式出现,清代收藏家顾文彬将此花押解为“三月十九”,大家都知道,三月十九是崇祯皇帝登煤山自缢的日子。这一说法很好地吻合了八大山人的遗民身份,被广泛接受。然而近年来白谦慎先生通过研究金文,认为这个花押应释作“十有三月”,被八大山人借用在题款中,当“闰”字理解。经检验,八大山人在书画作品上使用这个花押确实都在有闰月的年份中,这一解释目前被多数学者接受,已成定论。

同类的过度诠释我觉得还有“思君”花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八大山人款题的“八大山人画”里的“画”字,被人认为暗含“思君”二字。思君乎?不思乎?反正我是不太以为然的,否则,为什么后来八大山人再也不用“八大山人画”,而改题“八大山人写”了呢?难道他从此不思君了?

花押就先说到这里,再来看看两方有趣的印吧。

八大山人纪念馆印制的《八大山人印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画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就是八大山人的屐形印,始用于1689年。以前有人认为这是“个山”、“个山人”、“一仙”等等。不过萧鸿鸣先生有与众不同的见解,他认为这是口齿印,表示自己年齿渐长,牙齿脱落。

八大山人还有一种无框屐形印,也就是萧鸿鸣先生说的齿形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印以及它的变体的出现时间是1685年一直到八大山人去世。实话说以前看到它的时候我老觉得看见的是一把钥匙,汗。

八大山人身上确实有很多谜,正如瑞典学者喜龙仁在他编著的《中国绘画史》中说:“八大山人是中国绘画史上那些最具吸引力的特殊人物之一,这类人物是难以把握和明确地予以分析的,因为他们是被他们本人的怪癖和作品的鲜明特性所组成的令人眼花缭乱的传奇包裹着。历代围绕这类人物编织出来的传说和故事,使他们显得更为扑朔迷离。”

我以范曾《八大山人论》里的几句话来结束此文: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中国美术史苟无八大山人,绝对也会黯然失色。八大山人对中国画的贡献几乎是不可计量的,而随着历史的推移,他的艺术将使千秋蒙庥,恩泽无以数计的后之来者。

关键词(Tags): #金石书画#八大山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