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改变教育思想才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 牧川

共:💬54 🌺4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改变教育思想才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07年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全国农村实行完全的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在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院校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并且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这些举措表明了政府维护教育公平的决心,表明了国家对于教育改革的重视。这些举措都是属于硬件方面的内容,不知道国家在进行教育硬件改革的同时,是否已经在酝酿软件方面的改革?是否要在课程设置、教育方法、考核形式、教育思想这些最重要的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改革?

持续了几十年的应试教育早已经招致众怨,尤其是最近十几年,教育的品质愈来愈下滑。曾经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四有新人”教育目标,在今天的某些场合竟被戏称为无道德、无个性、无创新、无健康心理甚而无廉耻、无人性的“六无人才”。在这样的形势下,教育实在已经被逼到无可后退的关头,若是再不进行改革,学生的素质、能力、价值观、道德观,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都会受到更严重的影响。

可以说,我们的教育从思想上都是错误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师傅引进门,修行靠本人”,这些俗语说得都是一个意思,教育教授的是一种方法,学习最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自身的兴趣,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只有自我学习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说,“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便是教育”,在这里爱因斯坦说得便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而不是僵死的知识和技术。

我们的教育却不是这样,基本上高中和高中以前的历史、地理、政治、语文都是死记硬背。物理、化学、数学这些逻辑学科,情形本来会好一点,但是也因为过量的题海战术而偏离了学习的本来目的。这种情况到了大学也没有什么根本改变,大多数大学的教育思想同高中并没有什么显著不同。另外,一棵树小的时候长歪了,等到长大了再来扶正也太晚了。

下面我们从具体的课程入手,来看看我们的教育思想。

我们首先来看历史课。

章士钊有云“灭人之国先去其史”,可见历史的重要性。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堪称骄傲,可是我们的历史教育是否也可以骄傲呢?

当我们国家的高中生正在死记硬背各个历史事件的年代、地点、有关人物、历史意义时,在美国的高中正在进行着什么?

他们分成一个一个小组,拿出古罗马的地图,在上面标记出迦太基远征罗马的进军路线,他们设想着其它进军路线,指挥军队,看看是否可以改变战争结局。若是迦太基得胜,古罗马的政治经济文化形势会发生什么变化,西方世界会如何改变?当讲到凯撒之死时,老师会拿出普鲁塔克的《凯撒传》和其他资料,他会讲布鲁图为什么要刺死他最好的朋友凯撒,这时候凯撒的伟大、凯撒的野心、布鲁图的正直无私、皇权、古老的民主原则、盲目的民众、各怀鬼胎的政客好像戏剧一样登场,学生在纷纭的矛盾斗争中领略人类良知在历史中的进程。

而在讲到只有两百多年的美国历史时,方法就显得更为灵活。(以下关于历史的材料部分引自(《女儿在美国高中留学,历史作业难倒中国老爸》))请看他们关于“公民权利”研究论文:

对比以下四人(BLACK-AMERICA)的观点:BOOKER T.WASHINGTON(布克·华盛顿),W.E.B.DUBOIS(杜伯依斯),MARTIN LUTHER KING,Jr(马丁·路德·金),MALCOLM X(马尔科姆·X)关于黑色美国的思想观点。

要求:在你的论文里,应该把握他们生命的故事,我(老师)不想读编年体传记。你可以把每个人介绍一点,但必须在论文中纳入贴切的材料。然后,讨论他们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要把你的想法写进去。还要把你的引文或材料的来源列出来,比如某某网页,某某书。

这是一个中国高三学生进入美国高中时的作业。这位中国学生因为厌倦国内的教育而远走他方。恕笔者不才,只听说过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X两位。马丁·路德·金是非暴力主义黑人领袖,而马尔科姆·X则显得激进、极端、黑人民族主义,其他两位有什么不同就不知道了。为了完成这个作业,这位对美国历史很熟悉的老爸平生第一次“研究”美国历史,找出藏书,搜索网络,而后把资料发给女儿。与此同时,女儿在大洋彼岸竟一次借了10本书,疯狂阅读。

过了一段时间,又来了另外两个作业。这些作业的份量是一眼便可看出来的。

关于南北战争:

1.你是否同意林肯总统关于“美国不能存活,除非它全部解放或全部奴役”的声明?解释。

2.解释为什么北方白人反对奴隶制,南方白人拥护奴隶制,但他们都感觉他们在为自由而战?

3.自由对于黑人意味着什么?

4.林肯总统和格兰特将军表示在内战后,南方不应被粗鲁地对待。为什么这是一个聪明的政策?解释。

5.在内战期间,女人开始担任很多以前男人的工作。你能对内战造成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冲突的问题做出怎样的概括。

构造一个争论,运用历史证据来支持或反对下面的观点:美国内战是地区差别不可避免的结果。

坡宾问题:

1.什么样的美国人可能会同意Josiah Strong的“我们的国家”?什么样的人会不同意?他们为什么会同意或不同意?

2.Bryan如何将“帝国主义”同获得西班牙领土联系起来?你认为他联系得对吗?为什么?

3.Lodge对获得菲律宾这件事的辩词是如何反映了美国的传统政策的?

4.你认为有比麦金利总统以控制菲律宾来处置菲律宾的命运更好的选择吗?

这两个作业,让这位中国老爸重读了《林肯传》和《南北战争史》。这样的作业对于中国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也会感到吃力。他担心女儿是否吃得消?

女儿在邮件里说:“这个菲律宾问题是属于我们学的‘帝国主义和进步主义’一章内的一个问题。我们历史也有教科书,但老师上课从来都不讲,都是让自己回家看。他上课有时给我们放录像,讲的东西都是教科书上没有的东西。作业就是给我们好多材料去读,然后回答问题或找重点,还通过让我们做一些有意思的作业来记住知识。比如自己编单词填词游戏,划时间线,和同伴一起完成地图、海报之类。工作量特别大,但有兴趣。”

这就是美国历史课程,老师具有极大的自由和创造性,不是按照固定的课本。课本只是常识性的内容,但老师所留的作业却是要求学生自己寻找资料,阅读书籍,对比分析思考,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判断的能力。

这个中国高三学生不仅没有在美国教育中“减负”,而且经常一夜只睡三四个小时,但是她的兴致却非常高。老师甚至曾要求学生为自己的家庭制订过家谱,而这是在培养寻根意识。

下面再请我们想想,二十年后,在中美两国的高中生把历史课本扔掉二十年后,他们还记得当年历史课上的什么东西。中国学生或许还记得事件以及相关的某个人物,但是时间和地点很可能已经忘得一干二净。美国学生一定不会好到哪里去,甚至会更差(因为他们从来也不强调死记硬背),但是他们会记住凯撒,他们会记住布鲁图对于古老民主的努力;他们会记住BOOKER T.WASHINGTON(布克·华盛顿),W.E.B.DUBOIS(杜伯依斯),MARTIN LUTHER KING,Jr(马丁·路德·金),MALCOLM X(马尔科姆·X)生命中的一些故事;他们会记住南北战争中双方的矛盾,获得自由是如何的不易,林肯的伟大;他们会记住美国帝国主义和进步主义;他们会知道一些重大举措是如何在矛盾中逐步实行的,他们会记住历史中一些人物的性格,或许,其中某个人物还会强烈的触动他们的心灵。

学习历史的意义在于以史为鉴,在于了解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某些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影响,他们的性格、思想、信条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

而我们的历史课程却不是这样,我们的历史考试尽是某个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对于人物的性格却很少触及,我们的试卷会给出历史事件的意义,但却是僵死的标准答案,没有讨论的余地。

可以说,标准答案是真正的学习的敌人,它扼杀了真正的学习。每个人天生便具备判断的能力,即使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孩子,也可以从一个人的语调、神态、行为中判断出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当我们知道了历史中的具体事件、知道了当时各个人物的处境以及他们的作为,我们自然会明白历史事件的意义,明白某个历史人物是伟大还是卑劣。这个意义、答案不是别人告诉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的判断得来的。这才是自然的学习过程,通过这样的学习得来的知识、能力、品性才是长久的东西,是一个人生命中的东西。在纷纭的社会现实中,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得来的东西才是我们的支柱,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判断得来的,而不是别人强加的。

所有课程的学习都应该遵循这样的过程,启发学生自我判断、学习的能力,而我们的考试却完全违背这个常理,给出僵死的答案,扼杀学生的判断和学习能力,把他们从捍卫人类普遍价值的自由人变成死记硬背、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功利主义、随波逐流、趋炎附势的奴才。

我们再来看哲学。

在我们的中学,哲学的主要内容是政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我首先想问一下,在那些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老师中,究竟有多少人认真读过《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被称为伟大的诗歌,而在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本中有谁能读出诗味?

我想请问,在我们讲授马克思的老师中,究竟有多少人认真读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罗莎·卢森堡、毛泽东?在这些伟大人物那里,马克思主义始终都是一个针对具体的社会情境发展变化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有的只是几条方针,但是这几条方针在实践中却生出许多变化。另外,这些理论总是同他们的人格紧密交织在一起,而在我们的老师那里,马克思主义却显得干巴巴。

他们罗列出一堆理论,而后东拼西凑找出更多的材料来证明。他们不是从认识的角度出发寻求理论,也不是展现理论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他们展现的不是思考和行动,而是搬出一整套体系周密好似数学公式的教条唬人。

毛主席在延安时期便反对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可而今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却都充斥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我们整天都在嚷嚷“反对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可是从这套理论体系、课本出发的“反对教条主义、形式主义”最终却只能落脚在“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反对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不知道毛主席他老人家看到今天的情景,会作何感想?

一个半世纪多的国际共运史,出现了许多重大事件。而在我们哲学课中,对于这些事件却涉及甚少。早在一九一八年,罗莎·卢森堡(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领袖)便写作了《论俄国十月革命》,她在德国监狱中便对俄国革命的性质做出了准确评价,她几乎预见了此后半个多世纪俄国的专制集权,她为俄国革命的胜利而欢呼,同时也为俄国社会主义的集权特点而忧心。而在我们的哲学课程中,对于俄国革命、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罗莎·卢森堡却只字不提。我们的哲学课没有的罗莎·卢森堡洞察力和行动力,我们的哲学课讲述的不是活生生的课程,我们甚至对自己国家的共运史中的一些事件也不能正视。这种僵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在学生心中只能引起反感,这不但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目的,反而弯曲了马克思主义。

再把目光放大一点,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是不是太单调了,我们的哲学是不是应该再添加一些“新”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罗莎·卢森堡、毛泽东这些伟大人物都是博览群书的人,形成他们思想、人格的并不仅仅只是马克思主义,而是人类几千年的精神文化财富。若是我们对于形成他们思想的其他人、其他流派一无所知,我们又怎么能更好的理解他们,理解马克思主义。

另外,同其他宗教哲学比较,马克思主义的兴趣主要还是社会发展,而对于冥冥中宇宙中的个体生命,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特别关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应该了解一些其他流派。

我们来看法国的哲学教育。法国高中的哲学教育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无论是人文、理工、经济与社会类学生都要在高三进行为期一年的哲学学习。法国的哲学课程是一门基础的人文课程,它的地位是很高的,同法语、自然科学一样。根据法国教育部颁布的大纲,哲学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

那么哲学课教什么呢?

“哲学课程基本分为五大类和论文写作训练,这五大类为主体(自我)、文化、理性与实现、政治、道德。主体包括:意识、潜意识、欲望、存在与时间;文化哲学包括宗教、艺术、历史、语言等;理性与实现包括科学与理性、精神与物质、理论与经验、表达与创造、理性主义的批判、何谓真理等;政治哲学包括政治的概念,何谓统治执政、民主思潮与经验、正义与法律、法律秩序、平等观念与正义、法律国家概念、价值交流等;道德哲学包括善与恶、自由的精神、义务、幸福、道德等。”

“每个细项都有数篇文章,作者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蒙田、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卢梭、狄德罗、康德、黑格尔、孟德斯鸠、托克威尔、孔德、洛克、霍布斯、维根斯坦、马克思,到本雅明、佛洛伊德、拉康、萨特、梅洛·庞蒂、阿诺德、福柯、李维斯托等。”

“高中哲学老师都是哲学本科毕业,经过哲学教师资格考试。每个老师授课的内容不尽相同,不见得要从参考教材上选文章。十八年教育经验,菲利普老师的哲学教育基本依据五大类,他的教材从西方哲学、社会学、政治思想史、人类学、精神分析与艺术史的大海中选取。不尽限于法国的哲学思想,反而多方撷取精华。也不受制于意识形态,完全以人类社会的演进为主轴。”

这是一位移居法国的女士所写的关于法国哲学教育的文字。从这短短几段,我们便可看出法国哲学教育的广阔视野,从古希腊到现代,既涉及个体生命,也涉及社会、历史、政治、宗教、艺术、科学。当然,从文中所分出的细项,我们可以看出法国哲学教育的一个特点,西方的理性主义。虽然笔者对于中西哲学了解不多,但是仅仅从细项中也可看出,法国的哲学教育是同中国古代文化不尽相同的。不过,虽有不同,他们的教育所努力展现的仍旧是一种文化的最顶端的东西。这是同中国教育的努力方向不同的。

接下来再看这位女士的文章。这位女士怀疑法国的哲学课程是不是太难,菲利普老师回答:

“当然不会。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的知识,都不能说难。”

“高三的学生有能力阅读卢梭的《爱弥尔》、《社会契约论》或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至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马克思的《资本论》等,学生不懂,老师便展现自己的学养。从大处(人生、社会基本问题)着眼,逐步增强学生的认知与批判能力,然后再训练学生如何写作论文。”

当然,从这样的教育思想出发的作业和考试绝不会是标准答案的,仅仅背诵几句哲学家的名言是没用的,一个学生必须把自己的思想融入进去。试看法国的高中毕业会考哲学试题。人文、理工、经济类学生的试题各为三道,任选其中一道。

有一年的试题是“艺术是一种语言吗?”

有一年的试题是“‘我是誰?’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这一年还有另外两道试题,“能否說:‘所有的权利都伴随以暴力?’”,另一道是“ 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利?”

还有一年的试题是三段论式的,“合法性是否都符合正义?” “是否必须首先使事物合理,才能公平待他人?”“不服从法律的行为是否是理性的行为?”

这些题目都要求学生有发散思维、对比分析的能力。要回答好这些问题,必须对于人类社会历史中的许多事件、问题有所了解,必须了解人的内心,才可以对比分析。

回过头再来看我们的大学哲学教育。对于我们的哲学系大学生来说,法国高中的哲学教育一定也是不简单的,这些高中生所懂得的东西或许还要比我们的哲学系大学生要多。

一位学习西方哲学的朋友和我聊天,倾吐苦闷。他说导师给他布置的作业便是看书,平均一周看一本大部头的书,囫囵吞枣,而后讨论。要在一两年的时间里看完西方哲学最重要的著作。导师的讲解也是蜻蜓点水,非常浮面,好像是照本宣科,根本没有自己的思想。他感到非常厌倦,这和他当初报考哲学研究生的初衷完全不符,他学习哲学是要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进去。

这就是我们许多哲学系的现状。哲学是非常个性的东西,而我们却总是一幅门外汉的样子,好像全部搬来、背诵、教条就成了。让·格勒尼埃、阿兰、萨特、西蒙纳·波福娃、西蒙纳·薇依,这些人都曾当过中学哲学老师,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个性、价值观。让·格勒尼埃是加缪的老师(加缪虽然身在殖民地阿尔及利亚,也深受法国教育的好处),阿兰是西蒙纳·薇依的老师,萨特说是克拉凯郭尔打开了自己的哲学眼睛。

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哲学、人文学科中缺少的是什么了,我们缺少的是个性,缺少的是生命的激情,缺少的是打开一个人眼睛、心灵的东西。我们总是用教条来教育学生。

这个时代的孩子和学生变愈来愈变得自我、个人主义,自从九十年代以来,青年们对于国家、民族、人类的热情愈来愈微弱,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许许多多本该充满朝气、锐气、志气、热情、青春活力的青年却口口声声的嚷嚷“真无聊,真没意思”,“老了,老了”,在这其中,我们的教育实在是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