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周五傍晚在三联书店 -- 王小海

共:💬17 🌺1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周五傍晚在三联书店

如果不是因为下过雨和值班,这实在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周五傍晚。

于是雨后的阴冷寒意将原先计划打乱:没有像平时一样下班后踱步到地铁站汇入回家的人群,而是反方向的,先去了单位后的陕西面馆吃了碗岐山臊子面外加一个加价不加量的肉夹馍,然后带着久违的暖意悠哉游哉的转到了面馆后的三联书店。

三联书店是偌大的北京城中离我单位最近的书店,以至于以前没有午睡习惯的时候我常在里面泡一中午;同样也是我最喜欢的北京书店之一,不只是因为那里有不少满足我恶趣味的书,更重要的,无论什么时候去,里面都不会太多人,除了背景一成不变的轻音乐没有别的声音——这才像真正的书店样。

与中关村、第三极、西单图书大厦这些永远像菜市场般的书店比,三联并不算大,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外加一个买着昂贵正版音乐CD的小单间构成了它的全部。但可喜的是,在里面发现新上市对胃口的书的几率就像在里面遇见美女的几率一样高。

原谅我用这样的比喻吧,自从有了当当网和卓越以后,我在书店看书跟看美女本质就完全一样了:只是看看。

撇去美女不谈,看书的情况如下:

校友黄仁宇那本《从大历史角度读蒋介石日记》再版了,出版社是口碑一般的九州,可联系到这本书已经绝版有年头,早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的版本我大二的时候在南开新图借过一回,等大四再想看去借的时候,发现已经找不到了。决定还是准备收了。我虽不是他的粉丝,但加上这本书,他的所有中文版著述基本都齐了。一直认为华人史学家中半路出家且学术文采俱佳的,他应毫无争议的算上一位。就我个人来看,最喜欢的并不是那本很多人推崇的《万历十五年》,而是他的回忆录《黄河青山》,前一本先后读过三遍,不可否认它在历史学术著作的写法上启发了不少后来人;而后一本大概算得上我大学时代读过最多次数的一本书了,也算得上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之一。

三联书店也常会有意外的发现,比如沈志华、李丹慧合著的那本《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在卓越和当当缺货都有一阵了,新近才补上,三联地下一层某角落里竟然摆了品相全新的三本。不过说实话,这书的封面设计是挺没有卖相的,估计这就是能在角落安放这么久的缘故吧。想了想,不管网上有没有了,收了再说。

畅销书那栏里看见了陈丹青《多余的素材》(增订本),买不买他的书对我来说还是件伤脑筋的事,早先团小组活动时送过我一本《八十年代访谈录》,大抵上就是采访不少文化人对八十年代经历的所思所感。全书采访中,陈丹青的率真坦诚我比较喜欢,于是有过买几本他的书来读读的冲动。另一方面,我对大部分小说类读物和文化人的专著都是有抵触情绪的:读书是改变一个人思想、心态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周围浮躁的环境和时常浮躁的自己让我没有耐心再去看这些文人骚客们在字里行间或多或少地夹带自己的怨念与情绪,于是,长期以来我只如正太般固执地看着历史方面的内容或满足自己恶趣味的读物。这类书,还是等完全成长为怪蜀黍后再去读罢。

以前推荐过科普杂志《新发现》出的那套四本的科普书已经从畅销书栏挪到了地下一层,虽然没仔细挨个翻下去,但依据我对《新发现》杂志的了解,这套书着实是不错的科普读物,不厌其烦的做个链接外链出处,喜欢的筒子们可以考虑收下。

除了我这种集闷骚正太御姐怪蜀黍等部分特性于一身的死臭上班族外,不少人大概会认为没事瞎转书店是件很闷的事情吧?所以干这类事的时候我很少要求家内陪同,所以我打算聊到这里就作为本博的结尾:

于是,闷骚男竖起衣领,毅然步出三联书店,把周五的傍晚,一成不变的轻音乐,无数本书以及坐在书架旁脱了鞋子漏出红色棉袜津津有味看书的囧叔抛在身后,头也不回的迈向雨后夜色之中。

周五傍晚在三联书店,大概就是这么结束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