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宋初的宋辽军事形势,兼与柴世宗商榷 -- 查理五世

共:💬71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宋初的宋辽军事形势,兼与柴世宗商榷

周世宗陛下言:“以城而守使他们(辽――查理注)几乎等同于汉人割据政权,可一战灭之也,无烦深入穷追,战于汉地,根本不需要大量财政后援,可掠而食也.”

柴荣根本没有攻到幽州城下,根本没遇见过辽的主力,因此说柴荣的北伐一定会成功也仅仅是纸上谈兵而已。宋太宗的两次北伐一开始也是势如破竹的。辽与汉人政权根本性的不同是,辽有精锐的铁骑,而汉人没有,可以趁汉军困于城下时用铁骑反冲击,野战中宋军占不到什么便宜,但宋军的战斗力也够强的,第二次北伐时辽军铁骑面对密集的宋军军阵也只能远远骚扰,不敢决战,直至拖到宋军人困马乏,补给匮绝才敢正面作战。

自此马蹬发明及游牧、渔猎民族拥有冶金术后,就拥有了对汉人的军事上的绝对优势,野战汉人军队难以占上风的;更何况辽又拥有了坚固的城防(岳飞惊叹幽州城的高大坚固,像小山一样,十几年后记忆犹新),和稳定的经济农业区,太可怕了。

隋、唐可以轻易地击败纯游牧的突厥(当然有趁其天灾和分裂的原因),可倾国之师无奈小小的高丽和南诏,原因何在?有坚固的城防而已。

士气固然重要,但几十万大军远征后勤才更为重要。没吃没喝还打什么?就是铁人也崩溃了。就像宋军两次北伐一样,一开始莫不是士气高昂,但一旦变成了持久战,没有后勤补给,会立即崩溃。

沈括的笔记中讲到宋军的后勤补给,粮食运到前线只有几十分之一而已,这些粮食从哪儿来?宋初的版图才有多大?才拥有多少人口?动员能力有多强?

至于说统一以后军队战斗力和士气就会消减,俺也看不出有何必然的联系。宋军的主力是驻扎京师的,和南方的花花世界有何关系?更何况当时南方也未必是什么花花世界,经济中心还在黄河呢。

宋初两次北伐根本原因是宋太宗的无能。

第一次北伐不应该以攻下北汉的疲惫之师冒然远征辽,众将劝阻,而他不听,因为他不像宋太祖是一位久经沙场的统帅,无法决断战争之机。后顿兵于幽州坚城之下,已经有三百宋兵夜间登城了,可惜被辽兵击退。辽的守将极有智谋,是一个归化的汉人韩德让。宋军没有注意辽的援兵已经从地道中入城,故久攻不克,师老兵疲,却没有注意防备辽军主力骑兵的支援,被辽军内外夹击而崩溃,这种低级的错误宋太祖都是不可能犯的。

第二次北伐宋太宗不敢亲征,兵分两路,又临授阵图,曹彬优柔,不能弹压诸将,进退失机,后勤匮乏,弃已占之地南下就食,后被宋太宗严令再次北上,更加人困马乏,而辽的骑兵又不断沿途骚扰,最终崩溃。

这两次北伐的最深刻教训是什么?一是统帅无能累死三军,二是后勤跟不上,空有士气有何用?士兵总不能喝风雨作战吧?

再说连连征战,也必然人困马乏,而宋军多为步兵,根本无法捕捉辽的骑兵决战;而辽的骑兵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和地点攻击宋军,即使战败,也可以从容逃脱,无法全歼,而步兵一旦战败,跑也跑不及,只能是崩溃。

有鲜明的反例。当辽军在宋军选择的时间和地点作战时(兵援北汉),因为他们失去自己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地点的优势,同样也是大败,因此宋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但作战的胜负更取决于时间和地点的选择和把握,而宋军一旦主动进攻,困于坚城之下,这种先机就会失去。

所以宋军远征燕云,一定得有极高的成算才行,兵者,关系到国之生死,岂能轻易开启战端?俺倒是真的希望周世宗陛下延寿一年,看他能否收复燕云。以俺的判断(当然都是瞎断),败于幽州城下的可能性极大,说不定也得坐个驴车而回。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