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东瀛铁骑之基于九七式中戦車的自行火炮之一 -- oboeman

共:💬16 🌺4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东瀛铁骑之基于九七式中戦車的自行火炮之一

新人初到,望多关照。小子对二战兵器作了颇多研究,浏览和分析整理了不少英、德、日、俄文的资料,就在此和同好分享一部分初期成果,作为新兵的投名状。

一马当先——“一式砲戦車ホニHo-Ni I”

1941年底诞生的一式自行火炮“ホニHo-Ni I”是日本陆军装备的第一种自行火炮,也是第一种正式列装的97式中型坦克的变型车,主要用作支援火力。起初装甲兵和炮兵之间还有一场命名之争,装甲兵认为该叫“砲戦車”(配属戦車連隊,坦克团),炮兵执意要叫“七糎半自走砲”(配属機動砲兵連隊,摩托化炮兵团)。就好像92式重装甲车(超轻型坦克),骑兵部队坚持叫它“重装甲車”而非“軽戦車”,因为上面没装火炮。日军派系之争和对“正名”的严格要求可见一斑。

1935年,陸軍自動車学校(汽车学校)的研究员在内部刊物《砲兵》上发表了“自走砲の必要性を書”(论自行火炮的必要性),标志着日本自行火炮的研发开端。最初希望开发支援“歩兵直協用突撃砲”,而后逐渐转变为“戦車師団の随伴砲兵装備”,最终却是“対戦車用”。诺门罕一战后,摩托化炮兵力量终于开始受日本陆军重视。1941年1月到6月, 日本赴欧军事考察团(ヨーロッパ軍事視察団,其中有山下奉文)在德国装甲部队调研后认为,应当模仿德国的兵器体系开发新车。于是,装载90式75毫米野炮和91式105毫米(10cm)榴弹炮的自行火炮就在97式中型坦克的底盘上应运而生,由日立製作所生产。实际产量则总小于要求,以至于很多部队不得不保留装备57毫米短管坦克炮的老97式甚至89乙充任“砲戦車”。“砲戦車”本来拟发展成用于南洋战场的突击炮,不过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闪电战迅速成功,“砲戦車”就得等以后用作坦克歼击车了。生产优先权还在飞机,尤其是1943年,陆军甚至表示,若生产计划中一式自行火炮受(飞机)影响,那也只能忍受。然而正是在1943年下半年起,M4“谢尔曼”涌现于太平洋岛屿和印缅战场,47毫米炮难以对抗,这75毫米自行火炮方才真正开始受重视。原先的坦克车体并无大变动,只是去除了前机枪补上前装甲,扩大了车身上部开口,形成半敞开战斗室。前护板带倾角,侧护板垂直,车右炮手位置顶部额外的装甲防护形状奇特。试制车的侧护板较小。乘员5人,4人操炮。至于90式75毫米野炮,则作了些小改动:去除炮口制退器,加装炮口加强环,炮尾横闩小型化,驻退复进装置亦有装甲防护。新名号为“一式戦車砲”。有资料称装载的是88式75毫米44倍径高射炮,可能是被身管外型迷惑所致。

一式自行火炮技术参数:车重14.7吨,战斗全重15.9吨,压强6.58吨/平米,车体长5.55米,包括炮身全长5.9米,车宽2.33米,车高2.39米,单位功率10.69马力/吨,油箱容量241升,平均油耗0.87公里/升,最高车速38公里/小时,最大行程200公里;装甲厚度(毫米):车体前25,侧、后20,战斗室前25,正前附加25,侧12,炮防盾50。弹药基数54发。炮俯仰角-8度到+43度,水平射界左右各25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试制车,注意其战斗室特别的外形(吝啬的护板)以及顶部间瞄装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米国马里兰州阿伯丁露天展品,目前世界唯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富士美(1/76)的模型封绘,外部各处细节非常精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该车唯一一次参战是在菲律宾吕宋岛。该照片摄于战后(背景里有美军大卡车),注意车首放的一枚炮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同一辆车

至于还被搬上三式中型坦克(做“三式戦車砲”),据信能与美军M4“谢尔曼”正面对抗的90式75毫米野炮,当然就是下一个重点介绍对象。

原本打算装上97式中型坦克底盘的是95式野炮,即90式野炮的轻量型。该炮主要用于压制射击,射程较远,重量相对轻,身管寿命长,颇受日军步兵部队欢迎,主要装备旅団以上野战单位的炮兵部队。原先技術本部还准备将此炮装上三式中型坦克,但步兵部队深恐会因此影响到自己95式野炮的装备数量,进行强烈抗议。最终选用了较重的90式野炮装车,而其反坦克能力更强,所以结局可说是皆大欢喜。原先步兵部队多用畜力(6匹马)拖拽此炮,后为方便摩托化机动,将颇古老的辐条大轮换为现代化的钢毂胶轮。90式75毫米野炮来源于法国著名的施耐德1897型75毫米野炮,后者也曾被德军改装后安上PAK38的炮架,形成PAK97/38炮,成为德军步兵在1942、43年对抗苏联坦克的好帮手。对美军来说,产量不高、很少有缴获的90式野炮可算是日本的一种秘密武器。因为90式野炮太重,人力难以移动,所以产生轻型化的95式野炮,但军方高层认为,从演习表现看,95式的战斗力难以替代90式。随着日军摩托化规模扩大,90式炮的重量问题就不太突出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95式炮身明显比90式短,而且未经摩托化改进,古老的马力牵引

90式与95式75毫米野炮参数比较

75毫米野炮 90式 95式

入役年 1932 1936

身管长 2.883米 2.325米

长径比 38.4 31

最大初速 683米/秒, 520米/秒

(6.56 一说668米/秒

千克弹)

射程 13890米 10700米

炮重 1.4吨; 1.1吨

1.6吨(摩托化)

产量 786(非摩托化 261

约200,摩托化

约600)

90式75毫米野炮(一式、三式坦克炮)内膛阳线28条。根据日方研究资料,所用主要弹种为90式高爆弹(“榴弾”)和95式高爆穿甲弹(“破甲榴弾”)。前者弹重6.34千克,装药540克,发射初速522.6米/秒;后者弹重6.56千克,装药65克。该炮使用95式弹对锻制表面硬化钢装甲的击穿能力如下所示(1976年日本研究资料,“或”之后数据则为1996年):

距离(米) 25 100 250 500 750 1000 1250 1500 2000

垂直穿甲

厚度(毫米) 95 91 88 82 76 70 64 58 48

或90 或65

95式弹于1934年10月开始研制,36年9月定型入役,最初主要为对付混凝土工事。试验时即用90式野炮。也为三八改野炮和四一式山炮开发了较低初速型(525米/秒,射程3000米,能穿透20毫米装甲,30毫米半穿透破片有杀伤力)。药室容积为3067立方厘米,大于美军40倍径坦克炮普通穿甲弹的2026立方厘米,后者弹重约6.8千克。然而用于反坦克时,弹头材质显得过脆,较易碎裂。传说该炮能在500米内正面对抗M4“谢尔曼”,真是这样吗?M4的正面装甲厚度换算如下表所示,注意因炮口径和装甲厚度的相对大小,换算系数与此前47毫米一式坦克炮的不同。

M4前装甲 毫米/倾角度

前期(铸) 后期(A3焊)

车体 50.8/34 63.5/43

炮塔 76.2/60 76.2/60

sinβ换算为垂直厚度

车体 90.8 93.1

炮塔 88.0 88.0

广为流传的说法源自日军战报,称一式自行火炮曾在约500米正面击穿M4。对此,战后日方研究资料深表质疑。从理论数据上看确实是不可能的。因此,该传说的形成有四种可能:(1)这“500米”数据有误;(2)恰好击中某开口附近或质量不佳处,这对当时铸造装甲还是合理的;(3)美军坦克炮塔和车体正好一个正向一个侧向,看上去是正面命中,实际打的是侧面;(4)虚假炒作。但不管怎样,当时日军高层显然对此颇有信心,以至于1944年末开始优先生产仍装此炮,仍用此弹的三式中型坦克,企图用作早期本土决战的主力。有趣的是,之前提到的访谈中,那两位指挥三式坦克的少尉对于能否正面对抗“谢尔曼”的问题未作回答。日军作战部队指导材料则建议,100米内攻击其正面,400-500米攻击侧面。

日方研究资料认为,与欧美炮相比,日制炮不仅内膛耐久性较差,磨损后还难以迅速更换身管。炮弹的产量和储备也从来不足。因弹头材质问题,在对抗倾斜装甲时还容易跳弹,即便是五式坦克炮和四式高射炮发射的一式穿甲弹(该是日本战时最强的)亦如此。另外,欧美国家在大战后期已广泛使用APCR弹(Armor Piercing Composite Rigid硬质合金穿甲弹)和APDS弹(Armor Piercing Discarding Sabot脱壳穿甲弹),日本最后仍停留在加个软铁帽的APC弹(Armor Piercing Capped被帽穿甲弹)水平,而且是海军有而陆军还没有!

美军官方评价,译自“New Weapons Captured at Ormoc”,from Intelligence Bulletin, March 1945

(90式75毫米野炮)为日本最先进武器之一,只用于一流炮兵部队。炮口初速有2296英尺/秒(近700米/秒),射程可达16350码(14.95千米)。它可能是日军最有效的反坦克炮,而且配备充气轮胎时机动性颇高。

再次鸣谢Doob前辈及时给与指教,现尽快上图

元宝推荐:MacArthur,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