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向《环球时报》的朋友们致敬 -- 萨苏

共:💬63 🌺20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为资料完整,再加几个引用

因为这都是些很普遍的看法,就不加链接出处了。

当道琼斯落入默多克囊中,就有人断言《华尔街日报》“黑暗的日子”真正开始了:“因为《华尔街日报》自从胡佛总统之后就没有支持过任何总统候选人,也从不迎合广告商,这种独立精神与默多克这样的机会主义者水火不相融。”

  美国《华盛顿邮报》就忧心忡忡地说,“默多克新闻集团的拓张,会使在英国发生的一切在美国重演,这将影响媒体的未来。”

  1981年收购《泰晤士报》后,默多克也曾保证不干涉编务,也成立了采编独立委员会。但不到一年,他就解雇了总编辑埃文斯,把中立的报纸变成撒切尔夫人和保守党的传声筒。

  帮助撒切尔竞选,支持马岛战争,默多克换得的是撒切尔时代新闻集团在英国的迅猛发展。

  直至1994年,《世界新闻报》《太阳报》等“默家媒体”一直都在攻击工党。但在这一年的9月,默多克和工党新领袖布莱尔共进晚餐后,一切开始转变,默多克成为了 “布莱尔内阁亲密一员”。

  2001年布莱尔谋求连任时,默多克的报纸更助了他一臂之力。布莱尔也投桃报李:新闻集团在英国可以无视国会禁令,随意调低报纸头版广告价格,对抗竞争者;甚至在默多克有意收购意大利传媒公司时,布莱尔成了他的说客。

  “商业社会中,金钱会说话”,《亚洲时报》预言,一旦默多克的利益倾向占上风,《华尔街日报》100多年来打磨的独立品质将荡然无存。

  正是担心默多克会干预采编,让《华尔街日报》服务于媒体帝国的商业利益,收购消息刚传出后,在美国的200多名记者编辑就举行了罢工抗议。

  5月中旬,《亚洲华尔街日报》驻华记者方凤美和6名同事给道琼斯董事会写信,对默多克入主表示担忧。信中写道,默多克在处理编辑决定时,向来注重商业利益,为实现个人目标或是涉及政治因素时,常常放弃新闻报道遵循的实事求是原则。他们认为,默多克会干预一些敏感题材的报道,“记者将被迫软化立场”。

这种担心和焦虑不无道理,也不是没有事实根据。也许,在默多克宣布收购道琼斯之际,上述当事人头脑中可能立马出现的是另一部电影,这部电影记录了过去几十年中默多克“劣迹斑斑”的新闻发家史。他曾经在澳大利亚炮制出“皇后吃鼠”的新闻;他把《太阳报》变成了以“三版女郎”而闻名的情色大报;在1979年英国大选的时候《太阳报》公然头版号召人们投票给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后来又坚定地站在了布莱尔一边;而在伊拉克战争中他的媒体又一边倒地成为了美国总统的传声筒。默多克创造了在流行主义的功利价值观下的“默多克式新闻”,他更是通过政治投机而维护了利益至上的自然法则。当然,这一切的背后,更加令人恐惧的是默多克的玩弄人的“手腕”。《泰晤士报》也曾被默多克树立成“新闻独立”的典范。 1981年默多克入主这家英国老牌媒体时,也曾与对方达成协约,成立独立监督委员会。然而,前《泰晤士报》主编哈诺德·埃文斯却在自传回忆道:“我们得到了钱,而且我以为我有了一个保护人,但是我们被默多克欺骗了。”

著名学者、美国媒体观察家展江认为,《华尔街日报》的员工之所以对此次并购事件反应如此强烈,是因为默多克的“名声”一直不太好:在新闻集团之前的一些收购案中,默多克表现出了过多的商人“唯利是图”的本性,在报道思路上也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相悖。上世纪70年代收购英国《太阳报》是默多克收购史上的一个著名案例,他为了使该报名声大振,选用了一些花边和黄色的消息去吸引受众,在一些比较传统的新闻媒体和受众中产生了反感情绪;在1993年收购香港星空卫视后,默多克曾要求该台不要购买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些新闻报道,原因是BBC曾播出过一些具有“政治倾向性”的节目;此外,默多克还被指责为了迎合读者或官方的口味,经常直接干涉主编的工作,根据需要裁剪报道的内容,在电视访谈节目中要求主持人问指定的问题等。由于以上种种“劣迹”,默多克成了一个商业上成功,但在职业精神上却深受质疑的典型,而这,恰恰就成了新闻集团收购《华尔街日报》的最大障碍。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