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北朝志---第四章---其五十三:大局为上 -- 南北朝大蟑螂

共:💬16 🌺4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续前面的话题

其十五:帝系之争与子贵母死的初讨(下)

我们再来看看在前两节提出的一个命题,就是有关拓跋部“子贵母死”的问题。

我们会发现,其实,在拓跋的早期,君主的继位的继位除了本人的人格魅力以及直系下属的拥戴之外。来自妻家力量也是相当的强大的。甚至可以影响到君主本人的生死,比如平文帝郁律。这也就难怪在以后的拓跋诸帝中,都对后宫的势力相当忌讳了。这种君主心中的阴影的确是来自历史的,但这也绝对不是为我们所熟知的汉帝国的那段掌故,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也都有所感悟了。

那为什么妻家的力量会强大如斯呢?我以为这还是要从拓跋部的发展的历史来看。这里完整下前面的拓跋世袭,在已详细的介绍了的所谓魏国的始祖力微之前,魏国的庙堂上还供奉有以下的列祖列宗,按时间顺序,他们的姓名和谥号如下:成帝毛,节帝贷,庄帝观,明帝楼,安帝越,宣帝推寅,景帝利,元帝俟,和帝肆,定帝机,僖帝盖,威帝侩,献帝邻,圣武帝诘汾。以上诸帝诸号,见与《魏书.帝纪第一》。

正如上文所写的,拓跋部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一个强大的部落的。恰恰相反,早期的拓跋部的结构组成相当的简单。《魏书.志第十九》上所说“初,安帝统国,诸部有九十九姓。”,按草原民族,姓氏的属地性相当的强,同姓之间往往仅局限于一地一部。由是推断,拓跋部在有记载之初,实在是大不到哪里去。而就是这样的拓跋部,在安帝之后,又经历宣帝的南徙“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谋更南徙,未行而崩。”,献帝的分家,“至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魏书.志第十九》,迁徙中部众死者极多,分部之后诸姓更是多有离散。这使得来自嘎仙洞的拓跋部原始部族结构的消亡(也可以理解为纯正的拓跋血脉的消亡…)远远迅速于其他部族。所以,到了孝文帝宣布改姓易服的时候,史书上“年世稍久,互以改易,兴衰存灭,间有之矣,今举其可知者…帝室为十姓”也就很好理解了。

那么,看似如此弱小的拓跋部到底是依何为凭建立起巍巍魏国这如许基业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尽可能的与外族进行通婚,将其他部族,甚至不是鲜卑部族的力量吸纳到自己的范围之内。当了解到这点之后,《魏书.志第十九》中所说的“帝室为十姓,百世不通婚”的文字就很好理解了。

拓跋部落到底和哪些部族进行了通婚呢,从目前我们已经接触到的资料来看,在后期血脉之间最为密切的无疑是魏晋之间的又一个大族乌桓了。如桓帝后祁后,平文帝后王氏,都有乌桓的因子在里面。这方面,一则是语言相近,二则是地理方面的原因了,拓跋鲜卑活跃的代北,自东汉以来,正是中原帝国用来容纳归顺的异族的一个重要地区,而在拓跋崛起的时候,代北地区人口最为众多,政治以及军事活动最为踊跃的当属乌桓了。

中原帝国的统治者们往往将来归附的异族悉数迁入长城以南,以求在文化上彻底的将其同化。其中做的最绝的当属曹操,在打败乌桓后,“悉徙其族居中国,帅从其侯王大人种众与征伐。”《后汉书.乌丸鲜卑传》,从而将作为政治势力和军事独立体的乌桓彻底的抹杀。但乌桓民族却没有因此而消亡,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族,自被魏国迁徙到西晋的动荡,留给乌桓决定未来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也实在是太长了。短到它无法彻底的融入中原血脉,长到它也无法再度如当初一样的组成一个强大的可以左右中原政局的实体。这样,在从五胡之乱到南北朝初期,乌桓可以说是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作为其他民族不断壮大的粮食。二是作为各派势力钩心斗角的砝码。

而第二大来源,也可以说在拓跋未闻达于中原的时候,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则当数匈奴了。提到这点,不妨回头再来看看有关力微出生前,《魏书》对拓跋部迁徙的记载。“宣皇帝讳推寅立。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谋更南徙,未行而崩。”,“圣武皇帝讳诘汾。献帝命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魏书.帝纪第一》。

拓跋部落第一次迁徙大约在东汉初年,应该和窦宪的那次大规模的对匈奴的军事行动有关。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在窦宪迫使匈奴主力大规模的西迁之后,漠北草原上的真空迅速为鲜卑所填补。其中自然也有来自嘎仙洞的拓跋部。但是,在从嘎仙洞到草原的这段漫长的历程中,拓跋部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甚至连提出牵系计划的宣帝本人,都因“厥土昏冥沮洳”抱憾而终。

在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之后,拓跋部已是无力在进行下一步的行动,因此,在从景帝到威帝总共是六帝约摸一个多世纪的光阴里,拓跋部众栖息在大泽之畔。而这个具体的位置,根据在1959年到1963年间,考古学者们的研究和发掘,初步可以判定为在今天的内蒙古胡伦湖附近。那里至今保有的三百多个古墓群,被认为是《魏书》中关于拓跋部南迁记载的明证。在这段时间里,“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拓跋部也极有可能接受了第一次的融合,开始了由一个在深山老林中射虎落雁的狩猎民族逐步的向在茫茫大漠上驰骋纵横的游牧民族的转变。

第二次和匈奴的混血则应该是在力微父亲诘汾在位期间。力微的玄妙出生也很可能和他母亲的匈奴血统有关。按魏收所编纂的《魏书》中的《魏书.帝纪第一》当引自崔浩作编的魏国国史―――有人提出或者这个也是我前面提出的序记和《魏书》中其他章目人名不统的问题的关键,而崔浩在描述这段历史的时候多引自邓渊的《代记》。《代记》虽现今已不可考,邓渊和崔浩的事迹在下文也回详细描述,但其中对于拓跋先祖的记述多取材于《代歌》。尽管《代歌》现在也同样散失殆尽,但按《魏书.志第十四》记载,《代歌》“凡乐者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掖庭中歌《真人代歌》,上叙祖宗开基所由,下及君臣废兴之迹,凡一百五十章,昏晨歌之,时与丝竹合奏。郊庙宴飨亦用之。”确实是拓跋历史的重要文献。但这个文献在魏国建立之前是以民间传诵的方式保存下来的。这就使《代歌》在流传时多了许多不得不考虑的地方,关于鲜卑拓跋的来历或者就是其中之一了。

在西晋之后,虽然鲜卑拓跋也有所谓的代国,代王的称号,但这个所谓的代国却并不在传统上所说的两晋十六国南北朝的十六国之列。其中的原因,我个人以为不外有三,一是代国疆域难以衡量,缺乏作为一个稳定的国家的基础。二是并没有明确的立国称帝,史焉不详,三则是在有代的封号的大多数的时间里,拓跋部都是封晋室为正统的,并服从晋室小朝廷的需要和其他的民族处于战争状态。这也就使得作为民间歌谣的《代歌》在流传的时候,为了避免晋朝的误会以及部族本身与刘渊的汉国交战的需要,削减或者故意混淆了许多拓跋部和匈奴族友好往来或者混血的资料。

而第三个来源则是同种的鲜卑部族了。比如宇文鲜卑,慕容鲜卑,以及拓跋独孤氏。都有和拓跋部通婚的例子。这一点,上文已经有所阐述了,这里就不再浪费力气了。

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和拓跋进行通婚的这些部族里,在实力上较拓跋为弱的,实在是少之甚少。乌桓这个不作为明确的独立体的混浊不在考虑之列的话,那么,无论是早先的匈奴,还是后来的宇文鲜卑,慕容鲜卑,可以说在力量上都超过了和它们进行通婚的拓跋部或者拓跋部的分部―――起码不比拓跋为弱。这也就给了拓跋帝系受制与妻家势力并力求反抗妻家势力这样的一个结果提供了一个必要条件。

拓跋部既然在壮大的过程中吸纳了如此多的部族。而这些部众的力量又是如此的强大,那么仔细的探询其内部,各个部族和外来力量则必然处于一种混乱的均衡状态中。在这个情况下,所谓正统的拓跋部帝系也就不得不被迫的选择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一方面,他们必须依赖妻家的势力,否则他们的权利或者生命都有可能被支持另外一派系的同宗所取代。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在尽可能的条件下打压妻家的势力,以平衡其他方面的矛盾。这样做的方法有很多,力微杀妻是其中之一,但毕竟难度太大,风险太高。而再娶一个妻子则是一个更便于操作的好方法。于是,在这个前提下,悖论产生了,这些帝王们往往将自己的子孙们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局面,是手足,叔侄相残,还是…

因此,在早期的拓跋历史中,“子贵母死”仅见于力微例。也就不足为奇了。但为什么这在以后会形成一种“魏故事,后宫产子将为储贰,其母皆赐死。”《魏书.外传第一》的制度呢。我以为这点虽然和拓跋部后来的发展有关,但在力微到代国灭亡的这段历史中,“母贵子贵”现象的出现也给拓跋部内部形成了一个很恶劣的记忆也是不可忽略的原因。

不过,下面这个也许这个是该在下文说的话吧,尽管在建立了魏国之后的拓跋氏为了防止后宫的势力过于庞大而特意的弄出了一个这样血腥野蛮的制度。在魏国的历史上还是出现了象冯太后这样弄权数十年而未被清除的“女主”现象。天意弄人,莫过于此。或者,这个所谓“生于长安,有神光之异…性聪达…多智略,猜忍…”《魏书.外传第一》的冯太后也正是因那些枉死的女子而生的吧。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个人认为前期的女主专权和后期的冯太后是两种不同情况下的专政,而且,从世袭表来看,基本上在这一支鲜卑中拓跋世袭王位已经为主流,所差异的只不过是哪支而已。

且在祁后一系断绝之后,以思帝的一系便一直确定了下来。

拓跋珪的死,是否和采用了这个制度倒真的是值得讨论。至少,他杀了的,是拓拔嗣的母亲,而不是那个清河王拓跋绍的。

关于拓跋珪的死,南朝的史书记载可以认为虚假,北朝方面为真,但是也应该和继承是无关的。拓跋绍在开始就不是继承人。这一点应该明确。

拓拔嗣选定继承人很早应该和他的身体状态有关,此外,他本人即将亲征刘宋,以他之前和刘宋的交手来看,他应该是预料到了这将是一次拉锯战,并留下个名正言顺的监国者而已。

同样的事情,康熙当年也干过,而那位监国的,也是号称太子,不过...似乎是死了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