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皇朝第四 强大却又弱小的马背民族(上) -- 沉睡的天空

共:💬69 🌺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中国皇朝第四 强大却又弱小的马背民族(中)

说起中国辉煌的时代,大家总不免想到汉唐,确实,汉唐两代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当然,唐朝比起汉代要逊色一些,两汉时代除了匈奴外,并无大敌,即便是继承两汉的魏晋,也对游牧民族占有优势。(八王之乱改变了这一切),而唐朝对游牧民族并不占优势,先有突厥,后有回纥,吐蕃。这一切的问题根源在哪呢?我们一步步来看。

首先是军队的战斗力,单纯说单兵战斗力,汉唐相差不多,汉朝征兵制度(也有世兵和募兵,但是不占主导)不见得比唐朝府兵制度(后期是募兵为主)好,而说战斗精神,唐朝人热血豪迈,尚武精神不亚于汉朝。(唐朝诗人很多歌颂边关杀敌的。)但是,对手的力量也大大增强了,马镫的发明这对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自然有利,突厥回纥也不单纯是没有文化的游牧民族,他们受中原文化极大的熏陶,虽然还不至于达到日后辽金的程度,也相差不远。而且唐朝内部构建也有问题,这在下文就会提到。

不过突厥这个敌人却远不是当年的匈奴帝国。主要还是组织结构的问题,在这点,他还不如自己几百年前的前辈,布明可汗统一突厥帝国不久,他的儿子们就把突厥分成了东西两边,这两个兄弟政权时而联合,时而分离,等到隋朝南下灭陈统一中国,帝国的君王――那位怕老婆但是又雄才大略的隋文大帝把视线转向西疆时,突厥帝国还没发觉身边这个庞然大物的威胁,而是继续吵吵闹闹的分着家,只是这分家未免过于血腥了。

其实早在东西魏时期,中原的政权就开始对西疆的游牧政权动手了,传说北魏的建立者鲜卑族是和突厥有着某种程度的血缘关系,这或许是西魏帮助突厥推翻柔然统治的一个因素,但是这不妨碍已经完全汉化的中原王朝对曾经是朋友的突厥帝国下手,其政策是简单而又复杂的以夷制夷,扶持弱者败者挑战强者胜者,等到隋帝国建立,这一手段已经炉火纯青了。

先是支持西突厥反对名义上是他君主的东突厥可汗的统治,使西突厥彻底的分裂出去,在西突厥势强后,又支持东突厥反击,隋帝国还挑动西突厥属下的铁勒族造反。在一连绵的外交阴谋或阳谋下,曾经使拜占庭和波斯帝国都感到恐慌的帝国就这样垮台了,而东突厥的可汗完全臣服于中原大帝的天威之下。即便到了隋炀帝的早期,东突厥的可汗对隋帝国还是报着恭顺的态度。(以夷制夷的政策只有建立在自己国力强盛,而对方的政权组织混乱的情况下,象宋面对的辽金西夏,其组织制度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而清朝要以夷制夷更是梦想,他面对的西方列强无论是组织制度还是国力都远远超过清帝国。)

不过隋帝国的内乱和远征高丽失败使得忠诚开始动摇,野心开始恢复。始毕可汗首先开始了反叛的行动,而且,在唐帝国的建立过程中,他和他的继承人颉利可汗也试图用隋帝国的方法培育他们在中原帝国的势力。但是,突厥的可汗对这一招运用的不是很纯熟,而且他内部的组织还没有得到完全统合,他一直没有在中原四分五裂的情况下用兵,这样等到公元624年和公元626年颉利进攻长安的行为就象没达到目标的小孩子赌气一样草率,事实上,颉利对自身内部的控制能力也没有自信,于是,这两次行为便以虎头蛇尾告终,不久唐帝国开始了反击。

唐帝国的进展比汉帝国要快的多,这要归功于唐帝国对西疆的熟悉和对手的软弱,汉帝国对匈奴帝国的了解并不多,西域各国是在对匈奴俘虏的审问中才得知的,而唐帝国对西疆各族知根知底,而匈奴帝国对于西疆的控制也不是不久前才回复元气的东突厥可比的。

最终李靖那次出名的雪夜进军决定了胜负,颉利被俘,东突厥的反抗核心消失了,而此时的复国的西突厥在一次离奇的暗杀之后分裂,再也没有能和唐帝国抗衡。

唐帝国的战争成果是辉煌的,他善于运用已经臣服于自己的势力,象突厥王子阿史那杜尔也忠于唐帝国并为之服务建立无比的功勋。之后的高宗和武后,国内政局在变化,但是唐帝国仍保持着对外的压力。此时西南高原的一个部落吐蕃正在崛起,他的组织制度似乎比突厥帝国高超,而战斗力也不亚于北方的邻居,但是这不能阻挡唐帝国的前进。

向西疯狂的进攻追逐,这是唐帝国还是他手下那些边疆大将的目的呢?应该是两者兼有?应该是两者兼有,这倒不是因为唐帝国统治者和他们手下大将那些游牧民族的血液作怪,而完全是一种帝国初年惯性的扩张,或者说反弹性的扩张,为了反抗一个敌国打败他又斩草除根,帝国很随意的就开始了扩张,尤其在扩张过程中发觉遇到的都是无组织无体系的抵抗时,野心也随之萌发出来。罗马帝国如此,汉帝国如此,蒙古帝国也如此,唐帝国也不例外,而且他的扩张更有效率,征服一个地方再用一个地方的军民再去出征,这种滚雪球的扩张方式是很有效的,蒙古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是个中高手,而汉帝国在西域也玩过这招。唐帝国也是,他无止境的膨胀着,甚至没发觉自己军队中本族士兵的减少,不过此时在顺境中,唐帝国如日方中,谁想得到这个小小的阴影呢,李林甫大人正准备再增加几个胡族将领呢,帝国的扩张似乎是不可遏制的,那个怛逻斯之战只是一个小小的挫折,帝国的扩张没有停止,似乎他正在考验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能扩张到的最大极限。然而,此时灾难降临了。

唐朝使用异族将领是各朝最多的,也是最有效的,这是与汉朝最大的不同,汉帝国主要的军事将领都是汉族,出征西域虽然时常征发异族兵,但是主力精锐还是以汉兵为主,异族大都是随同作战,不编入正规军。而唐朝异族已经大量的加入军队,这和汉唐的兵制有关吧,汉代毕竟以征兵为主,主力还是中原百姓,唐朝玄宗时期基本已经是募兵为主,而国泰民安,人民都不思作战,最大的兵源便是收编的异族了。当然,这时的异族基本已经归于唐帝国疆域,象阿史那杜尔,他的突厥已经归于帝国领土,他的位置是帝国边疆总督,这不亚于在突厥做一个小王子。象高仙芝,许多人为他的高丽血统津津乐道,甚至有人说他是高丽名将。(这个最晕。)问题高仙芝他的祖籍高丽已经灭亡,在他父辈已经迁移到本土,假如那位先生坐时空隧道跑过去告诉他,你是高丽人,应该恢复故国,他一定当你是疯子。(是高仙芝你以为是慕容复啊!)

所以说异族为兵为将到不是问题,但是藩镇就成了一个问题。藩镇制度的建立实在是一个唐朝组织制度的大败笔。虽然说藩镇对于扩张实在是一个很有利的措施,但是这种措施不能建立在完全独立的基础上,象藩镇这样集财政军大权于一身,俨如一个独立王国,这是迟早要出事的,不单是唐朝,西汉七国之乱,晋朝八王之乱,明朝靖难之变,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不是强干弱枝就能做到的,再弱的枝,只要有一定实力,配合一点的野心,就会对中央政权挑战。所以说唐朝的组织制度发生了异变

而且,安史之乱的发起人安禄山将这点放大到最大,他在北方数镇权力扩张到最大,他任命私人,尤其重用胡族将领和士兵,(毕竟一般的汉族乡土观念和正统观念很深,要他们打自己的家乡,推翻唐朝统治难度比胡族要大的多,所以安禄山屡次找借口要求更换汉将,这是因为这样唐明皇起了疑心。)极力削弱士兵中对中央的效忠心,最后发动叛变时,他已经彻底的控制了军队,当发动叛变时,已经无人敢质疑他了。

安史之乱是一个相当大的打击,也是一个转折点。

从近点看,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失去对各地藩镇的控制,原来藩镇财政军三权虽然在手中,但是用人权还是在中央那里,但是这之后基本也被地方掌握,藩镇成了真正的独立王国,而力量分散的唐朝根本不能控制西域,回纥吐蕃各政权卷土重来,不过回纥吐蕃各族实力还没有达到可以吞并的地步,于是就形成了这样有趣的情况:唐朝内部,中央和地方势力平衡,地方保持对中央的名义效忠,而中央也不敢随便取消地方割据,而中央政权也不敢要求地方政权扩张出征什么,因为这样有故意削弱地方势力的嫌疑,而中央政权也不敢大肆扩张中央力量,因为很有可能刺激地方势力,即便扩张力量是为了应对外族。而另一方面,回纥和之后的回鹘帝国,吐蕃渐渐衰落下去,但是他们的力量又不是单一的藩镇可以比拟的,而中央政权却不能随意的集中力量进攻,尽管此时西疆比当年的西疆还要弱的多。帝国在一种痛苦的平衡里过日子,就算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改变。

从远点看,安史之乱是汉族政权扩张的转折点,这之后,终唐一代,到宋,一直衰落着直到南宋灭亡达到终点,而明初短暂的复兴也犹如昙花一县。

让我们记住这一年,公元907年,唐终于受不了折磨,倒下了,让我们再记住这一年,公元936年,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也是我们常说的辽。

契丹实在是一个有趣的民族,他的汉化程度很快,他建国不多久,就确立了相当完善的组织制度,之后幽云十六州的割让更是加快了他的汉化,他设立了南院,南院完全按照汉族制度建立,也许他还是想保持自己民族的本色吧,那我们就称之为半汉化,他们运用汉族制度相当的娴熟,内部处于一个极有组织的情况下。对于之前的匈奴突厥来说,他们的组织制度是很完善了,不再是那种混乱的部族制度了,到了他们灭亡那段时间,我们称他们为汉化的契丹人也不为过,实际上契丹族到现在已经完全溶于各族了。

契丹人确实很有趣,耶律德光进入开封后,还试图按汉族的衣服习俗打扮登基,再下去或许干脆会把自己的民族也汉化吧,不过他没坚持多久,在起义不断的时候离开了开封,再也没有回来。他也许想建立后唐后晋的都是沙驼贵族,自己也可以成为中国的主人吧。问题是他没想过,李存勖,石敬瑭名义上是沙驼贵族,但是汉化已久,李存勖甚至已经以唐的后裔自居,他们就象高仙芝一样,是完全被汉化的,实际上也没人把他们当作异族了,而耶律德光不同,他是一个完全不熟悉的外族征服者,而且军纪混乱,没有完全汉化,人民不认同他是很正常的了。

好了,契丹的话题就到此告一段落吧,下面要说的是,现在的中原政权,宋的组织制度变化,还有来自东北的那个民族。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