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突围,32小时……(上) -- 双石

共:💬62 🌺40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突围,32小时……(中)

突围,32小时……(中)

双石

喜出望外:团长和群众都回来啦!
 

  刚把这两名妇女送走,就得闻从救指传来的消息:周团长已通过卫星电话与救指取得联系——就这一部卫星电话,为了省电还不敢多用,已率转移编队向大天池村方向转移,准备当晚在大天池村宿营,次日另觅道路下山。师副政委庞龙与团政委曾祥明马上通知梁刚刚副参谋长率接应队伍折返,这时恰好有两名志愿者前来求援:有7名德阳税务局退休老人和一位志愿者在下山途中被阻,其中一位腿被摔断。庞、曾首长即令梁副参谋长顺路将他们救助下山。考虑到天黑路险,为安全计,建议伤者最好找安全地点暂时就地宿营,留1人照看,等待天明后接应下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得知团长已率群众向天池村绕道转移,梁刚刚副参谋长率领的20名官兵原路返回,回来也没空着手,还带回了6名山中迷路被困两天的老者,他们中年龄最小的63岁,最大的86岁。

  0时左右,梁刚刚等官兵扶助6名老人下了山。这6名老人年龄最小的63岁,最大的86岁,有的身上都穿着战士们的军衣。见到庞、曾首长,都激动万分地说:“多亏了这些好孩子啊,我们走了两天,都准备等死了……”

  此时,余震又频频袭来,伴随着雷鸣电闪,我们的心揪得更紧了:

  这一夜,周团长他们在山上是怎么过的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焦虑1天1夜的庞龙副政委终于与战友会合了

  次日上午,救指传来消息,周团长他们已经从大天池村出发,绕道老熊沟向山外转移,曾祥明政委即率一部分官兵前去接应。中午时分,笔者也随庞副政委乘车到老熊沟到马尾的公路路口等候。

  16时左右,扶老携幼的周团长一行,终于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庞副政委等迎上前去,与周洪许团长紧紧拥抱在一起:这32个小时,如同月年般地漫长。而36岁的周洪许团长作这支军民混编队伍的最高指挥员,其间每每确定的一个决心,所承担的重重压力和风险,一般人虽然可以想象,却是很难感同身受的。现在,所有的人员都安全地回来啦!上至九旬老者,下至3岁稚童,没有伤亡一人,没有丢失一人,在这样的地形和地理状况下,说是“奇迹”也毫不为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把你的生命托付给战士的臂膀——他们可是天天举炮弹的152榴弹炮手噢(摄影:王飞 徐涛)

  如果说这是一场战斗——这其实就是打仗,那就是一场取得完胜的战斗。

  在山下,许多前来迎接的群众在周团长的队伍中见到了自己的亲人,都抱在一起哭作一团,一位接到了自己母亲的群众拉着周团长的手久久也不松开:“周团长,谢谢你们!谢谢子弟兵!你们硬是铁军!”……

  笔者问一位群众:你们昨天晚上在山上有吃的么?有住的么?

  脱险群众争先恐后地告诉笔者:“有啊,昨天战士们给我们煮了大米粥,他们自己啃干粮……”“他们搭了简易帐篷给老人和孩子住,自己穿着雨衣在外面淋了一夜,周团长也一样……”“这些云南兵真好,有些悬岩路段长满青苔,他们就趴在那里让我们踩在他们身上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些娃娃把稀饭煮给我们吃了,他们啃干粮……

  笔者曾经有过从戎经历,听到这种事情并不意外,子弟兵本来就是这样,也应该是这样!

  然而还是压抑不住激动:要把这样一支队伍带出险境,那可不光是有勇气就能办成的事儿呀!

  回到营地,笔者从周团长等官兵的口中较为详细地了解这32个小时中惊心动魄的经历!

名符其实:这支部队好硬气

  这段文字是综合官兵们的口述拟就的,可能有点乱,而且还不一定完全准确,有些细节只好等他们忙活完了再进一步核实或充实。

  17日晨8时,“乌蒙铁军”一营210名官兵扶携着226名老弱病残群众组成转移编队,从清平乡政府所在地五郎庙出发,准备循日前顺利救助数千群众下山的绵远河谷向山外转移。行前,周团长等对210名官兵和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作出了任务区分:周团长亲率探路组负责探路开路,一营长刘国华率营主力为救护组居中扶助群众,一连指导员张建法,二连指导员金家旺,三连指导员郑立波等率收容组殿后。要求:不能丢失一人,不能伤亡一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炮兵第18团第1营从清平山区救助转移226名老弱病残群众作战经过要图

(2008年5月17日~5月18日)

  绵远河谷中原本有一条约17公里长的公路,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地震所造成的塌方、滑坡、堰塞湖次生灾害也将河道严重破坏,山体也严重扭曲变形,就连生长在此的当地人也认不出模样来了,队伍常常得在暴涨的绵远河两岸涉来过去,行进速度十分缓慢……

  即便如此,按日前的还算“正常”的情况,转移编队也能在天黑前完成这段其实已经远不止17公里的行程,进至山外汉旺镇的平原地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5月16日大批群众向山外转移的情景,第2天这里就面目全非了!(摄影:王飞 徐涛)

  而这个时候,最稀罕的恰恰就是“正常”二字。

  9时左右,转移编队行进到小湔坪以南时,遇到了日前救助转移群众曾经涉过的一个堰塞湖,那时水位还在脚脖子上,仅仅过了一夜,现在就已经齐胸,而且还在不断暴涨。虽然绵远河东岸至御军门的一段大坝已经遥遥可见,却是可望而不可及。周洪许团长原拟尝试扎制木筏或利用附近公路上损毁车辆的轮胎组织泅渡过河,但经试渡后认为难以保证随行老弱病残群众的安全决予放弃;继而又派出探路组拟在绵远河西岸开路前进,争取在水势较缓处徒涉过河进至东岸大坝,但探路组在用砍刀、铁锹砍开荆棘前进五六十米后,却沮丧地发现前头是壁立的断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5月16日御军门附近的绵远河谷,17日的水位就很难过人了。(摄影:王飞 徐涛)

  而且现在回头也难:刚刚涉过的绵远河水已经在暴涨,清平以上的绵远河上游已经形成的堰塞湖有可能决口,如果返回,风险更大不说,群众情绪也可能出现严重波动。

  从出发至此,转移编队已经近4个小时徘徊于这前后不过数百米的险段,处于进退两难的窘境,附近的山体到处都是呲牙裂嘴的裂缝,在余震频频的情况下,随时都有滑坡塌方的可能。

  周洪许团长果断变更部署:从西岸山岭的陡坡上开路前进,进至山顶再另觅行进路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每个孩子都指定了责任人——团长说,一个群众都不能丢失,一个群众都不能伤亡(摄影:王飞 徐涛)

  据官兵和被救群众称:这座山峰高不见顶——他们登上山顶时直升机就在脚下飞,就是当地七八十岁的老人一辈子也没有涉足过,探路组的官兵们不断地奋力砍开荆棘和灌木,1个多小时才能上行一小段,而继进的官兵们和乡政府工作人员则背负着、肩抬着这些老弱病残群众,一步一步艰难向上攀行。

  最难办的是转移编队中的两名孕妇和两名残疾人,他们都只能抬着上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战士名叫邬正伟(这个名字霸道哈,一生下来就是“政委”的命),他是湖北荆州人,99年参军的“老战士”,当年是被救灾者,如今是救灾者!——这次他背着一个13岁的孩子山上下来,他缠着笔者:“首长,你一定要把我的照片放上网,希望我家里人能看到……”,他的这个愿望,笔者没有任何理由不予满足!虽然没有拍到他背负孩子艰难转移的场景,但还是得给他补拍一张单人照,我想,他的爸爸妈妈和亲人们,一定会为他自豪和高兴的。

  又经过4个多小时的艰难攀行,队伍终于进至山顶。却发现脚下又是深不见低的深渊。

  四处觅路,四处碰壁,转移编队中群众的情绪也出现了波动,有些群众悲观失望:实在走不动了,干脆就让我死在这里吧!周洪许团长和官兵们一路走一路还得又哄又劝,大家不要着急,我们一定能带着大家安全地走出去,大家每往前走一步,就是朝希望朝生命走近一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5月16日被救助下山的一名孕妇,17日周团长的队伍中也有两名孕妇,可惜我没拍到。在转移途中,孕妇是最得小心的了,她们不能背负,只能扶携,战士们可是作了大难了!(摄影:王飞 徐涛)

  周洪许团长是作训参谋出身,相关业务十分娴熟,他在用指北针定向后并仔细观察了地形后作出判断:山体与山体之间肯定会有连接处,不会全是断崖,现在已是接近傍晚时分,当天到山外已经不太可能,遂决定向沿山体边缘辗转向东南方向前进,进至距此最近的大天池村宿营,次日再觅路下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他们根本记不清楚多少次这样涉过这样的急流了(摄影:王飞 徐涛)

  这条“路”也是一条异常艰险的路段,有些地方两面都是悬崖,只有不到一米宽的长满青苔的“路面”,为保障群众通过,有些官兵就趴在上面,让群众踩着自己的身体通过。18时许,在连续通过了几处险隘后,转移编队进至一条通向大天池村的小路。这时,经过14个小时艰难跋涉的官兵和群众都十分疲惫,有些群众要求就地宿营。但周团长在观察了周围地形后,认为这里处在两山夹峙之中,一旦出现滑坡或塌方无处可避,群众安全难以保障,遂坚持既定决心:进至大天池村宿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他们是这样进山的……(摄影:王飞 徐涛)

  18日20时许,这支军民混合的转移编队终于进至大天池村北侧的一块平地上(当时并不知道大天池村还有更大的一块平台),周团长马上组织官兵们用搜集来的粮食为群众熬了大米粥,并搭设了简易帐篷,安排老人妇女儿童住宿,战士们则身披雨衣在余震频频雷雨交加中啃着干粮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安顿好群众后,周洪许团长又在群众中了解询问从大天池村向山外转移的路线,他从一位当地干部口中了解到,从大天池可以通往山外的马尾,但其间要翻过一座高山,再走很长一段小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他们是这样出山的……(摄影:王飞 徐涛)

  周洪许团长遂决定:次日晨带领群众向循此路继续向山外转移。

  18日晨7时,“乌蒙铁军”官兵与被救助老弱病残群众组成的转移编队继续向山外转移。经过近9个小时的跋涉,终于到达马尾,与接应他们的庞、曾首长会合。

  笔者在路口看见,下山的官兵们好多衣着不整——衣服都穿在群众身上,帽子也跑丢了,装具也不全——为背负群众,好些装具都扔掉了,但情绪十分饱满,眉宇间充满了自豪自信。笔者曾邀几位下山的战士上车,却被战士们礼貌地婉言谢绝了:首长,我们自己能走回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他们带着帐篷进山,却这样睡觉……(摄影:王飞 徐涛)

  婉言之中透着一派硬气,一股“傲气”。

  潜台词其实是:你可别小瞧咱们,咱们是什么部队?铁军!明白不?

  真是有什么样的将,就有什么样的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样也能过一夜……(摄影:王飞 徐涛)

  朴实硬气的硕士团长周洪许,带出的了这些朴实硬气的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些兵,真硬气,折腾了一天一夜,还谢绝坐车,硬要自己走到集合地!

  “铁军面前无困难,困难面前有铁军!”

  在平时看来,这是一句颇有“假大空”之嫌的豪言壮语,但在这样严峻艰险的重大考险面前,周洪许团长等“乌蒙铁军”官兵们用亲历亲为的铁的事实映证了:这是一句真心话!也是一句大实话!

  “乌蒙铁军”,名符其实!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