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京剧早期杰出人物及流派简介(二)转贴 -- 淡竹

共:💬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京剧早期杰出人物及流派简介(二)转贴

言菊朋先生

30年代,以届中年的言菊朋根据多年学谭(鑫培)的心得,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以谭派唱腔为本,创制新腔,自成一派,后人称为"言派"。言派区别于其他老生流派的主要标志在于唱腔的多变和字音的讲求。

言菊朋早年学谭,中年嗓音变化,乃在谭派唱腔的基础上,融合谭派之外的早期各派老生唱腔,并吸收曲艺中京韵大鼓及单弦的唱法,逐步形成风格独特的言派唱腔,言派唱腔传情、细致,讲求节奏和顿挫,多跌宕,富于独唱性和表现力。善于用唱腔塑造人物,在不同的剧目中,因人物的身份、性格、处境而设计不同的唱腔,既细致、深刻的传达了人物的感情,又表现出多种风格,如《打金枝》中唐代宗所唱西皮三眼转二六的唱腔雍容华贵,遒劲工稳,以显示帝王气象;《雁门关》中杨四郎板式相同的唱段则迂曲回荡,缠绵幽怨,以表达其屈辱心情。演唱重,对于谭派固有剧目着重表现言自己的风格,对于不属谭派范畴的剧目,则发挥言派的风格与特长重新设计唱腔与表演,加强其表现能力。言派强调"字正",严格区分四声,因而在唱工中常运用高低悬殊、音差极大的音阶来行腔吐字,呈现大幅度的起落与顿挫。同时,言派还注意念、做、身段、表情及武功的综合运用。

言派剧目宽泛,出上演大量谭派戏之外,还发掘、保存和加工整理了一批传统剧目,其中颇有些独具特色的创造。常演剧目有《骂殿》、《打金枝》、《白蟒台》、《武昭关》、《金水桥》、《骂王朗》、《骂杨广》接演《南阳关》、总名全部《忠烈图》,《龙凤呈祥》或《黄鹤楼》接演《卧龙吊孝》、总名《瑜亮差》,《天水关》接演《凤鸣关》,《借赵云》、《战濮阳》接演《让徐州》,《伐东吴》、《连营寨》接演《白帝城》、总名《吞吴恨》,《镇谭州》接演《金兰会》、总名《孝义精忠》,《清官册》接演《黑松林》、总名《红岐山》,《穆天王》接演《斩子》、总名《降龙木》等。此外还有《空城计》、《南天门》、《洪羊洞》、《捉放曹》等谭派名剧。传人不多,仅张少楼(女)、言少鹏、李家载、毕英琦及其孙言兴朋数人而已。

奚啸伯先生

奚啸伯(1910-1977), 满族,北京大兴县人。自由喜好京剧,其祖父裕德,是前清文渊阁大学士,后入阁拜相。父熙明,曾任度支部司长,善于绘画书法。奚啸伯在其父熏陶下,自幼喜爱书法绘画艺术,并对京剧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曾跟着唱片学会了《卖马》、《战太平》、《探母》、《洪羊洞》等戏的唱段,并立志"长大了要去唱戏"。言菊朋与奚家素有往来,言的二哥向奚的父亲学习绘画,奚啸伯也常到言家听言菊朋调嗓,于是就产生了拜言学戏的念头,虽然家族之中对此事大有非议,但经过一段时间争取,奚啸伯终于在1921年,正式拜言菊朋为师开始学戏。

奚啸伯拜师后,勤奋不辍,刻苦用功,言菊朋外出演出时,他就跟另外两位老师吕正一、王荣山学戏。奚家至吕家二十多里,奚啸伯每天徒步往返,从不间断,去的路上背词,回来途中练腔,到家又练功练身段,刻苦的努力为他日后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9年奚啸伯正式"下海",先和尚和玉搭班,唱二牌老生,后又搭杨小楼、新艳秋、小翠花、章遏云、雪艳琴、金友琴、胡碧兰等班社唱二路老生,经常演出剧目有《二堂舍子》、《四郎探母》、《法门寺》、《红鬃烈马》、《二进宫》、《乌盆记》、《空城计》等。1933年应尚小云之约,搭班参加演出全部《秋胡戏妻》,1935年应梅兰芳之约以二牌老生身份,陪梅兰芳去武汉、香港演出。1936年10月又陪梅兰芳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了《探母回令》、《汾河湾》、《王宝钏》、《三娘教子》等戏。每场演出后,梅兰芳都对他的演唱、表演细心加以指点,在艺术大师的携带和教诲下,奚啸伯刻苦努力、悉心揣摩,演唱艺术日臻精湛。1937年奚啸伯终于自挑大梁,挂头牌演出,并拜李洪春为"带道师",当时合作演出的有李洪春、李德彬、傅德威、赵德钰等人,开始演三国戏,后来又邀侯玉兰、高盛麟、裘盛戎等人,阵容整齐,剧目丰富,声誉雀起。1940年他到上海演出,报纸称"奚啸伯吐字是遒而不浊、行腔是新而不俗,戏路是大而不伏,作风是劲而不火,集诸子百家大成,而树一帜"。表演以刻画人物见长,唱腔以曲折深沉取胜,并且讲究喷口吐字。自此以后,他委婉细腻,清新雅致的艺术风格,独立于舞台之上,被誉为京剧"四大须生"之一。奚派的风格重点是"唱",他用毕生心血积累了一整套"唱"的法则,如"以字定腔"、"以情行腔"、"错骨不离骨"、"唱胡琴、让胡琴"、"赶板夺字"、"唱戏唱气口"等等,可以说他的唱是法度严谨,系统规则的一套学问。他的嗓音音量并不大,但清晰悦耳,韵味醇厚,著名戏曲学家徐慕云先生,形容奚啸伯的演唱有"洞箫之美"。

奚啸伯解放后曾担任北京京剧四团团长,石家庄京剧团副团长等职。他还热心于现代戏的实践和创作,先后排演了《白毛女》、《霓虹灯下的哨兵》、《奇袭白虎团》。他的代表剧目有《白帝城》、《空城计》、《上天台》、《击鼓骂曹》、《法门寺》、《白蟒台》、《苏武牧羊》、《宝莲灯》、《乌龙院》、《四进士》、《上天台》、《清风亭》和《范进中举》等。

高庆奎

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老生演员高庆奎以刘(鸿升)派唱腔为主体,又吸收孙(菊仙)、谭(鑫培)、汪(桂芬)、王鸿寿等诸家的演唱特点,加上自己的艺术创造,形成新的老生流派-高派。高派的特点是博采众长、全面发展,剧目丰富。

高庆奎的老生戏主要宗刘鸿升,却非亦步亦趋。他能突破刘派的局限而有所变化发展,且兼演其他老生流派的剧目,演唱各派剧目时,常常引入不属于本剧目所属流派的唱腔、唱法,在自己的独有剧目中,更广泛的汲取各家之长。老生之外,能演老旦戏(宗谢宝云)、武生戏(宗黄月山)和铜锤花脸戏(宗刘鸿升的唱法)。又能在同一出戏中饰演不同身份、性格甚至不同行当的人物,如《鼎盛春秋》中,前演老生伍子胥(宗汪与谭)、后饰花脸姬僚(宗刘鸿升);全部《借东风》中,《群英会》演老生鲁肃(宗谭)、《借东风》演老生诸葛亮(子诚意派)、《华容道》演红生关羽(宗汪)。高庆奎嗓音高亢,它的唱一气呵成,山川悲怆激昂之情,并创造了不同于谭派风格的"疙瘩墙"。念白铿锵秋津、顿挫有致。表情精细,做工深刻老练而不过火。因幼曾坐科,武功、工架及各种表演技艺都很出色。通过全面的表演刻画人物并注入强烈的感情,是高派的主要特色。高派的剧目极为丰富,《辕门斩子》、《斩黄袍》、《珠帘寨》、《四郎探母》、《浔阳楼》等传统剧目均所擅长。他还重排、改编、整理了一批历史剧,并将有关的内容派成"本戏",如《掘地见母》、全本《八义图》(包括《搜孤救孤》)、《海潮珠》、全本《鼎盛春秋》(自《战樊城》或《文昭关》起,《刺王僚》止)、全本《逍遥津》(包括《单刀会》、《战合肥》、《白逼宫》)、《哭秦廷》、《豫让桥》、《赠绨袍》、《马陵道》、《苏秦张仪》、《窃符救赵》、全本《蝴蝶梦》(包括《敲骨求金》、《庄子扇坟》)、全本《捉放曹》(至《斩华雄》止)、《造白袍》、《胭粉记》(包括《火烧葫芦峪》、《七星灯》)、《杨椒山》、《八搜邹应龙》、《煤山恨》、《史可法》以及《斩睢阳》等,有的剧目对老生行当的表演颇有创新。

高派传人有李盛藻、李和曾、李宗义、宋宝罗、沈金波、白家麟、虞仲衡等。

杨宝森

老生杨(宝森)派成熟于50年代,其主要成就在于具有鲜明特色的唱腔与演唱风格,是杨宝森由谭(鑫培)腔入,自余(叔岩)腔出,充分的扬长避短进行艺术创造的成果。杨宝森初学谭派,青年时期致力于研习余派唱腔,均有成绩。30岁以后逐渐脱出余派范围,吸取谭、汪(桂芬)诸家之长,对余腔有所变革。后嗓音再度发生变化,在琴师杨宝忠、鼓师杭子和的辅助下,尽量舍短用长,创立了既出于余派,又大大有别于余腔的杨派唱腔。杨宝森的唱腔、唱法,纯以韵味取胜,他的嗓子宽厚而低沉,音色不够明快,音域也不广,不宜于大起大落、激昂高亢的唱腔,他避开了余派的立音、脑后音唱法,代之以自己的擞音和颤音。又利用较低部位如喉、胸的共鸣而使之发声深沉浑厚,行腔与吐字力求稳重苍劲,不浮不飘,如写字之笔笔送到。杨宝森的唱腔简洁大方,虽少有大幅度的起伏跌宕,却于细微处体现丰富的旋律,细腻而不琐碎。他的唱腔舒展平和,至晚年虽嗓音甚或临场失润,仍能以圆熟的行腔来弥补,而不显枯涩生硬。其代表作《空城计》中大段唱工,已古朴恬淡的韵味给人以醇美的印象,于心平气和中蕴含深厚的感染力。另一名作《文昭关》则在谭、余的神韵中化入汪(桂芬)派唱法,成为杨派唱法在创造的典型,苍凉慷慨,十分吻合剧中人物的处境和心情。杨做工稳健老练,表演富书卷气,善于以概括手法刻画典型人物。靠把戏也有一定造诣,但晚年很少演出。《击鼓骂曹》一剧以疾徐中节的鼓法独擅胜场。

杨派剧目很多,除上述《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全部《鼎盛春秋》、《击鼓骂曹》外,《大保国?探黄陵?二进宫》、《问樵闹府?打棍出箱》、《王左断臂》、《洪羊洞》、《碰碑》、《清官册》、《桑园寄子》、《二堂舍子》、《红鬃烈马》、《卖马》、《打登州》、《捉放曹》及《珠帘寨》、《定军山》、《阳平关》、《朱痕记》、《搜孤救孤》、《乌盆记》、《摘缨会》、《一捧雪》、《桑园会》、《四郎探母》等均有明显的杨派艺术特色。

杨宝森门人有程正泰、李鸣盛、梁庆云、朱云鹏等,私淑及再传弟子为数更多,如杨乃彭、张克等,是近年来影响颇大的流派之一。

周信芳

周信芳艺名麒麟童,20年代以来享有盛名,他所建立的表演体系是南派老生的主要流派,也是当代京剧重要的老生流派之一,称为"麒派"。其主要特色是从剧庆和人物出发,表演自然真实,富于时代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周信芳善于吸收,早期他受到孙菊仙、谭鑫培、汪桂芬诸人的影响,后长期在上海演出,又汲取了汪笑农、王鸿寿、潘月樵、夏月润等人的艺术精华,并借鉴旦行、净行一些名艺人的表演,将他们的神韵、精髓化入自己的唱、念、做、打之中,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周信芳的基本功精湛,嗓虽不好而能唱,他声音宽响,沙而不嘶,晚年转具苍醇之音色,拔高示反觉圆润,低音更见出浑厚特色。他的唱以苍凉遒劲为特色,朴而不直,顿挫有力,往往有极富曲折跌宕之处,尤其注意抒发人物感情,早期京剧黄钟大吕、纯朴浑厚的唱法对他的影响较为明显,高拨子、汉调等唱腔有独特的韵味。周信芳的念白有较重的浙江方音,苍津、爆满,讲究喷口,富于力度,口风犀利老辣而且音乐性强,善用语气词,有时接近于口语,生活气息浓厚。无论表达风趣、庄重、愤恨、哀伤的情绪,语气都极为自然生动。表演中运用水袖、身段、步法,结合眼神和面部表情,都能吻合剧情及人物的特定处境于思想,显示了他提炼生活、再现生活的深厚功力。一些特殊技法的运用更有浓墨重彩的效果,如靠旗、髯口、甩发、帽翅种种功夫,纯熟自如。在《明末遗恨》中饰崇祯皇帝有于袍圆场时先后甩脱两只官靴的特技表演。周的武打偏于黄(月山)派的路数,也有独到的功夫,吊毛、抢背种种翻跌及单刀、大刀、大枪等开打斗勇猛简洁准确。周信芳勇于创造,在继承的基础上多了大量的改革创新,除对传统剧目作去芫存菁的整理改动之外,无论唱、念、左、打与剧目、唱词、服装、扮相、等均有适合于自己风格而与众不同的设计。如对现代化剧艺术中新的表演手段的吸收,以夸张的手段用外部形象与动作塑造人物,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还先后创造了改良蟒和相纱、改良靠、新候帽等用于徐策、皇甫少华、薛平贵等人物。剧目方面则颇具时代感,于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自编、自导、自演了大量的新戏,如《王莽篡位》、《学拳打金刚》、《宋教仁》、《博浪椎》、《陈胜吴广》、《苏秦》、《勾践》、《明末遗恨》、《洪承畴》、《徽钦二帝》、《香妃恨》、《亡蜀恨》、《文天祥》、《史可法》、《义责王魁》、《海瑞上疏》、《覃渊之盟》等。周信芳戏路恨宽广,能戏很多,并能突破行当演出武生戏和《投军别窑》(饰薛平贵)《淤泥河》(饰薛礼),大嗓小生戏如《董小宛》(饰冒辟疆)、《白蛇传》(饰许仙),花脸戏如《狸猫换太子》(饰包拯)及红净戏《战长沙》、《走麦城》(饰关羽)和丑角戏。

麒派的传统戏很多,有《徐策跑城》、《乌龙院》、《萧河月下追韩信》、《四进士》、《扫松下书》、《斩经堂》、《清风亭》、《打严嵩》、《打鱼杀家》、《二堂放子》等。此外武老生戏《战长沙》(饰黄忠)、《大名府》、《英雄义》、《溪皇庄》等戏亦常演出。

麒派艺术影响深远,常为其他行当演员所借鉴,如净行裘盛戎、袁世海,武生高盛麟、王金璐等都曾以麒派的表演及唱腔作为营养加以吸收。弟子中,高百岁、陈鹤峰、萧润增、李少春、李和曾较著名,朱文虎、小麟童等人亦有成就,子少麟亦学老生。

唐韵笙

唐韵笙,工文武老生。福建人。原姓石,幼年流落街头,被河北梆子演员金刚钻的琴师杨景云受为义子,遂入天津"小四喜"科班学艺,取名唐韵笙。唐韵笙多才多艺,功底磁实,嗓子好,文武兼备,昆乱皆精,戏路宽,能戏多。30岁左右便在东北名声大噪,曾博得"关外麒麟童"的称号。他的武生戏有《甘兴霸百骑劫魏营》、《长坂坡》、《艳阳楼》、《金钱豹》等。他饰《铁笼山》姜维,扮相为伍,气势雄壮,"起霸"、"观星",腰腿功夫极佳,一派儒将风度,[八声甘州]唱得响遏行云,气韵不凡。老生戏有《摘星楼》、《追韩信》、《闹朝扑犬》、《徐策跑城》等。尤其是《未央宫》之韩信,大段唱词多达108句,他一气呵成,嗓音嘹亮,感情充沛。另外,他还演架子花脸应工的《红逼宫》的司马师,铜脸花锤应工的《铡美案》的包公。老旦应工的《目莲救母》的刘青提也是一绝,在"抛杈"一场,他能接杈甩"锞子",范儿起的高,落地无声,形如元宝。彩旦应工的《拾玉镯》的刘媒婆,下场之原板从末句起,手托长杆烟袋,旋转于掌心,做出许多花样,随腔走三个圆场,尤为绝迹。红生戏《古城会》、《屯土山》、《灞桥挑袍》等演来又具一格。

唐韵笙聪慧好学,博览群书,熟读《三国》、《列国》、《东西汉》等演义。历史京剧《二子乘舟》、《好鹤失政》、《六国封相》、《驱车战将》等,均为他自编自演。梨园界素称他"才子"。与周信芳(麒麟童)、马连良并列,被誉为"南麒、北马、关东唐"。

红生

王鸿寿

王鸿寿(老三麻子)的表演风格形成于清末,是京剧红生行当的创始人,所表演的红生戏别具一格,于继承前辈艺人米喜子、程长庚等表演艺术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创造与发展,被尊为红生之祖。王鸿寿擅演关羽,久在上海等地演出,他突破了原北派(即米、程一系)关羽戏的局限,变北派塑造关羽形象以肃穆庄严为主的演法为南派的威武激昂,冲淡对关羽的过分"神化",而加强其刚劲雄武的描绘。王鸿寿对关羽的扮相、服饰、工架、武打、唱、念、表演作了多方面的丰富与创新:变关羽的揉胭脂脸为勾银朱脸,增加了脸谱的线条,加浓脸谱的色彩;变关羽戴黑满或黑五绺髯口为黑三绺;为关羽设计了独用的夫子盔、掩心甲、软靠,特制了青龙刀;借鉴关羽的各种塑像、画像设计了多种优美的造型,又设计了特殊的趟马和刀花亮相;唱法上,他以高亢的嗓音唱徽调,并以昆曲吹腔、梅花板、南韵拨子、西皮、二黄、唢呐二黄等互相配用的方法作为关羽独有的唱腔;注重做派,融合文武老生、武生及架子花脸的表演特色,使之兼有庄重、沉雄、勇猛、威武等多种特色,并增设一名马童来丰富关羽的舞蹈动作。王鸿寿改变了北派强调关羽的"神化"了的偶像式演法,成功的塑造了符合关羽性格的形象,得到"活关公"的美誉。王鸿寿还根据演义小说、历史故事、传说等提供的内容,变演新戏,大量的丰富了关羽戏的剧目,及自《斩熊虎》关羽出世起,直至关羽"成神"止,包括《三结义》、《斩华雄》、《虎牢关》、《斩车胄》、《屯土山》、《斩颜良》、《灞桥挑袍》、《过五关》、《古城会》、《汉津口》、《临江会》、《华容道》、《战长沙》、《单刀会》、《水淹七军》一至四本《走麦城》等共30余出。他对关羽戏的丰富创造成为后来无论南、北演关羽戏的楷模。

王鸿寿的戏路极为宽博,关羽戏之外,靠把戏、短打戏、尤其衰派和做工老生戏也都有很深的造诣,如《徐策跑城》、《扫松下书》等均甚精彩。他还善于运用髯口、纱帽翅、翎子和耍眼等特技以增加戏的气氛。王鸿寿弟子周信芳、林树森、李洪春等均有各自的成就,其中全面继承并发展王派红生艺术的是李洪春。

李洪春先生

李洪春将关羽戏由王鸿寿的36出增加到40余处;结合武术刀法创"关公十三刀"的刀式,又精心揣摩关羽的有关图像创"关公48式"亮相,突破了关羽形象的雕塑美。因戏设腔,揉入各种唱法。念白则综合文武老生的庄重沉着,武生的刚毅,花脸的粗犷,并用乡音(关羽系山西人)装点而独具一格。表演允文允武,不受传统演法的拘束而多所创新,着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突出其儒雅肃穆的一面,进一步完善了红生行当的表演。此外,他的戏路亦很宽,武生、老生、诸行当都能胜任,剧目也极宽泛。

李洪春的传人极多,弟子李万春、宋遇春、王金璐、李和曾、曹艺斌、袁金凯及子金声、玉声等之外,奚啸伯、高盛麟、李少春、傅德威、茹元俊等亦从其习艺。

武生

俞菊笙

俞派为清末武生三大流派之手,系俞菊笙所创立,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念、做和武打方面,以剽悍迅猛的风格著称。俞菊笙的戏路极宽,长靠戏、短打戏均所擅长,并拥有一批神怪戏的剧目,刻画雄壮、粗犷、强恒、暴烈的人物形象,扮演各类神仙魔怪都十分生动。他首创武生勾脸的演法,以表现介乎生、净两行当之间的角色。他因曾习武旦,乃有于武生戏中引用武旦打出手技艺的创造,均系前人所未有。俞菊笙武技精熟,台风威猛剽悍,开打勇猛,身手极快,使观众目不暇接。他身高力大,一出台即有先声夺人之势,所用兵器也往往加大、加长,如《艳阳楼》高登所用之大刀和《挑华车》高宠所用之大铲头枪,均为俞派所特有。俞菊笙的声音宏亮,不擅唱而擅念白,因幼时曾拜张二奎为师,故念白多从奎派,浑厚宏亮,极为生色,尤其在神怪戏中,每一口宣佛号时,能使舞台为之震响。俞派的剧目《铁笼山》、《金钱豹》、《艳阳楼》、《挑滑车》、《贾家楼》、《百草山》、《混元盒》等均富特色。第五子振庭能承家学,并吸收武术的技巧创造了新颖的武功表演,亦能勇猛精悍见长。弟子杨小楼、尚和玉都在继承俞派艺术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发展,各自成家。其中,杨小楼的变化、创新较多,尚和玉以继承、保留为主,各有弟子多人。因此俞派的风格流传极广,影响大于其他武生派系。

李春来

李春来所创的武生表演艺术体系,是清末武生三大流派之一,称"李派",以独特的翻扑功夫见长,轻捷迅疾是这一流派的表演特色。李春来武工精熟,身手轻灵,动作及其迅速,开打干净利落,翻跌筋斗极冲,腿功尤佳。他不但继承了短打武生的表演传统,并吸收了武丑、武旦的打法和民间武术中的拳术,剑术的招式,大大的丰富了自己的表演艺术,多在各个剧目中,穿插独特的武技来突出李派武生的特色。如《花蝴蝶》剧目饰演姜永志,有在三张高桌上拿顶,随即翻下,同时于空中拔刀,跪腿时落地时压刀亮相的表演,一系列高难动作于瞬息完成,姿势优美而且从容不迫,为一般武生演员所不能。又如《八蜡庙》剧中饰演黄天霸,与费德功开打时,有飞镖打费的特殊技艺。短打戏之外,李春来的长靠戏也很有特色,如《伐子都》中,种种难度很大、动作复杂的翻扑也都精彩无比。李派的常演剧目有《花蝴蝶》、《白水滩》、《挑华车》、《界牌关》、《狮子楼》、《帱州庙》、《讲堂斗智》、《四杰村》等。李春来在北方学艺成就后,主要在南方演出,影响较为广泛。传人有盖叫田、张德俊、李兰亭及再传弟子梁慧超等,均以武打迅捷胜。其中,盖叫天在李派武生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丰富的创造与发展,又形成了"盖派",成为与北方在俞(菊盛)派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杨(小楼)派对峙的一大武生流派。

黄月山

武生黄月山所创立的表演体系,为清末武生三大流派之一,黄月山和俞菊笙、李春来同为武生行当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物。黄月山以唱工刻画人物和精妙的髯口功为俞、李所不及,表演风格以激昂苍劲为主。黄武功精湛,且有嗓能唱,并有坚实的唱工基础,在其独有的剧目中多以苍凉悲壮的二黄、反二黄唱段和淋漓激昂的说白表达人物的性格与处境,如《铜网阵》、《独木关》、《巴骆和》等。他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表演来点染人物的特点,如演《独木关》之薛礼,用薛礼由老军扶持出场后的挣扎晃身,以刻画抱病的英雄,为同行所叹服。黄月山能戏极多,且能兼演小生应功德《岳家庄》和《群英会》、《黄鹤楼》,又能演老生戏如《四郎探母》。武生戏多为他自编自演,拿手剧目有《独木关》、《凤凰山》、《溪皇庄》、《绝燕岭》、《百凉楼》、《莲花湖》、《铜网阵》、《剑峰山》、《恶虎村》、《骆马湖》、《翠屏山》、《潞安州》、《请宋灵》及《巴骆和》等。他擅于在剧目中饰演老年英雄人物,创作了形势各异的表演特技,如《百凉楼》的扑火,《剑峰山》的诈疯等,尤以耍髯口为一绝,如《绝燕岭》中的定燕平,扎硬靠,戴翎子,挂白满,着厚底靴,用双枪,能于耍枪、耍翎子、耍靠旗的同时耍髯口,来表现人物的绝望和愤怒,有极强烈的艺术效果。其传人有李吉瑞、马德成、瑞德宝、杨瑞亭、李桂春(小达子)等,均属黄派武生中的翘楚;富连成出科并担任教师的沈富贵,中华戏校毕业的王金璐,均擅演黄派戏。女演员恩晓峰、露兰春、何翠宝以高庆奎,盛麟父子,亦以能演黄派戏而受到内外行的重视。

杨小楼

杨小楼幼秉家学,转益多师,融合、继承了杨月楼、俞菊笙、杨隆寿、谭鑫培、张淇林诸家武生艺术的精粹,又重点吸收南派夏奎章、王鸿寿和其他行当的表演艺术,做了较大幅度的发展与创新,建立了新的表演体系,是为"杨派",不仅被北派武生演员奉为圭臬,对其他行当也有很大的影响,以做、打、唱、念的全面技艺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其最大的特色。

杨小楼嗓音高亢宽亮,虽不以大段唱工见长,但无论散板、摇板、流水板及曲牌、引子,歌来均富特色,他的唱腔吸收张二奎的唱法,不使巧腔,而逢高必起,多顺字滑腔的唱法,铿锵爽朗。昆曲牌子得自张淇林,更能满工满调,神完气足。他很讲究音韵之美,故演唱韵味极浓,《骆马湖》、《连环套》、《长坂坡》、《战冀州》、《霸王别姬》、《挑华车》等剧的唱段都是杨派名唱。杨小楼的念白尖团分明,感情真挚爆满,处处吻合剧情与人物的特定性格,侧重于英武脆爽,善于以似断实续的粘连念法加强舞台气氛,如《霸王别姬》中项羽念:"悔不听范增之言……至有今日唉!"《长坂坡》中赵云念:"当谢天地啊,主母!"等句,均在叹词之后点断,别具风采。杨小楼有坚实的幼功,并有八卦拳等武术功底,虽身材高大却极其敏捷轻灵,上下场、亮相优美大方,武打冲、猛、跪、帅、刀、枪、锤、棍、叉、石锁等兵器的运用各有独到的功夫,尤其突出一个"快"字:首先是步法,灵活而不琐碎、善于用偷步、倒步等方法汰去冗繁,一步到位。其次是手法,迅疾而不疏略,讲究动作洗炼,招招准确到家,与同台角色相比似显稳健,实则以简胜繁,以少胜多,其速度为人所不能极。

杨小楼对于前人武生艺术所作的发展主要在于刻画人物细腻,一切表现手段都严格服从于剧情和人物的需要,一腔一字,一招一式都带出人物的性格与感情。尽管开打矫捷轻健却不卖弄,不炫耀,因此一直被认为是"武戏文唱"原则的典范。形成这种风格,他的做工是占有较大比重的。他善于用动与静、快与慢、含与露等等的对比、反衬来加强表演,如对眼神的运用就是如此,无须明显做戏时微眯二目,处于收敛状态,待到用时猛然张目则精光四射,格外有慑人力量。他又善于吸收各个行当的长处丰富表演,如采用小生的三笑方式使笑声上扬,化用净行的工架及用嗓技巧。他所塑造的各类人物有血有肉,形象丰满且格具特性:相同扮相的不同人物表演绝不雷同,如马超与赵云,前者突出其勇猛,后者则着重表现其凝重。又如牛邈(《飞杈阵》与金钱豹同是戴蓬偷、勾脸、使叉,观众却绝不致有相混的印象。相同的表演程式用于不同人物时就有不同的效果,如同为跑圆场,《回荆州》中赵云是以走代跑,快速优美,于英武中显从容沉着,《艳阳楼》中高登的趟马圆场步法急遽衣袂展扬,于潇洒中见轻浮骄纵。经他演出的人物和表演程式都已成为楷范,猴戏艺术也为后学所宗法,无论武打、身手、身段、表情都着力突出"猴学人"的仙猴形象。杨小楼对脸谱、服装等均作了大量的革新,如霸王以白多黑少的"愁连"示其失势败亡结局,李元霸勾紫脸加红套金示华贵威严;创造了林冲的夜奔盔,赵云的白夫子盔和霸王的黑夫子盔,孙悟空的绣团花直裰衣等。武场亦有改革,如为了强调赵云的身份性格,将其上下场时的急急风、硬四击头分别变为纽丝和软四击头等。

剧目方面的创新更多,《霸王别姬》、《陵母扶剑》、《薛刚闹花灯》、《甘宁百骑劫魏营》、《坛山峪》、《康郎庄》、《野猪林》等,大多能结合时代和突出爱国思想。传统杨派名剧依外形划分有长靠戏《长坂坡》、《冀州城》、《阳平关》、《取桂阳》、《回荆州》、《连营寨》(赵云)、《挑华车》、《镇潭州》、《战宛城》等;短打和箭衣戏有《连环套》、《翠屏山》、《恶虎村》、《八大锤》、《骆马湖》等;勾脸戏有《晋阳宫》、《铁笼山》、《状元印》、《艳阳楼》、《金钱豹》等;猴戏有《安天会》、《水帘洞》等,还有昆剧《夜奔》、《麒麟阁》等。偶亦串演老生戏如《法门寺》之赵廉等,但不见长。关羽戏演出不多,仅《灞桥挑袍》、《屯土山》几出。

杨派武生著名的有周瑞安、沈华轩、孙毓?摇⒗钔虼骸⒗钌俅骸⒏呤Ⅶ搿⑼踅痂础⒘踝谘畹取F渲兴镓??椅?俞菊笙之外孙,得杨亲灸,又经俞振庭、丁永利指点,并兼有俞(菊笙)、杨两派的风格,其余演员大都由丁永利指授。丁永利熟知杨派艺术的规律,传艺时能揆其精要,杨的外孙刘宗杨所擅剧目亦为丁氏所传。票友中朱家?谩⒅熳髦鄣绕牡醚钆扇?昧。李少春倾慕杨派艺术,虽未及得到杨小楼亲炙,但受业于丁永利,更由于他能潜心研习,青年时期即演出了质量较高的杨派戏,后来在学杨的基础上,广为吸收,有所发展,尤其在刻画人物方面能遵循"武戏文唱"的原则,所演出的剧目都能将杨派风格荣辱自己的表演当中,武技全面,唱做兼擅,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王金璐、高盛麟等忠实地继承杨派艺术,也有较好的成绩;李万春则在杨派的基础上有所变化。

尚和玉

尚派武生是北方武生重要流派之一,形成于民初,创始人尚和玉,表演以继承俞(菊盛)派为主,有一定的创造性,以稳、准、狠为其主要风格,而不尚险峭与佻巧。尚和玉的基本功较其他同期演员扎实,腰、腿功夫尤其过硬,武技纯属、稳练,身段、把子、工架都讲求气度,台风朴厚大方,沉着凝重。他的昆曲底子好,且戏路宽,武生、武净、长靠、短打均佳,尤以勾脸戏和表现大将风度的长靠戏为杰出。尚和玉的开打,于稳、准中求脆、帅,举手投足犹如钢浇铁铸,一招一式见棱见角,手、演、身、步均有准谱,而且在尺寸、角度上,无一处不送到家,交待清楚,决不虚浮飘晃。更为难得者,虽然武技精熟,却不卖弄技巧。表演能认真理解剧情,对于人物的性格、身份、心理及武打都能给予合理的表现。如《神亭岭》中饰太史慈的踢腿、耍剑穗子下场,《芦花荡》中饰张飞的走边,《铁笼山》中饰姜维的点将传令,《四平山》中饰李元霸的捻转双锤等等,都恰当的刻画了特定环境中的人物。尚和玉对于武打的程式由许多独特的创造,如《长坂坡》中饰赵云,抱枪的"琵琶式"和大战时与曹洪枪换刀后的"大刀战四将";又如《窃兵符》中饰白起持一丈长的铁链作为兵器开打时,分别双折或四折代做长枪、大刀或鞭、锏的打法,与鬼魂激战一场于桌上搬朝天镫接筋斗翻下等,都是尚派的独有武技。其他如山膀、云手、踢腿、跨腿及走边、趟马、起霸等基本动作于城市,尚和玉演来也均有自己的特点,与一般演法不同。尚派的传人较多,韩长宝、朱小义、娄廷玉、傅德威、侯永奎、天津稽古社的蔡宝华等,都能在继承尚派的基础上分别有所发展。

盖叫天

盖叫天继承南派武生创始人李春来的表演艺术,结合个人的条件加以发展,形成南派短打武生又一个重要流派,世称"盖派"。他曾习武术,将武术的功底作为武打技艺的基础,又博采前人之所长,融会于自己的表演之中,故盖派的武打独具一格。中年以后,风格有所变化,讲究武戏文唱,于稳练从容之中兼有脆率利落。表演方法根据剧情及人物性格而各自不同,善以丰富变化的武打和造型表现不同的人物。同一人物在不同剧目中的塑造方式也不相同,如武松在《打虎》、《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蜈蚣岭》各剧目中的神态、武技都有所区别,比较清晰的勾勒出了武松思想变化的脉络,树立了可信的英雄形象,有"活武松"之誉。盖叫天在剧目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早年曾创演一批独有戏,如《乾坤圈》、《劈山救母》、《伏虎罗汉》、《乌江渡》、《普陀山》、《四大金刚战悟空》等,并对剧目的兵刃、武打技巧、服装甚至舞台美术都有所创新,如《乾坤圈》中的哪吒的耍圈,《四大金刚战悟空》中的弹琵琶、耍青龙、耍宝伞,《劈山救母》中沉香耍斧先变斧杆再变红绸,《普陀山》中黄龙真人转瞬间由人变龙等表演。在《乌江渡》中还改革了项羽的服装与扮相,都很火炽、新颖。盖叫天在北方学艺,南方成名,南方武生戏大都宗法盖牌。代表剧目除《武松》外,还有《三岔口》、《白水滩》、《一箭仇》、《洗浮山》、《帱州庙》、《闹天宫》等。他演猴戏与其他各派扮相也有所不同。盖叫天之子张翼鹏、张剑鸣(小盖叫天)、张二鹏均工务生。张翼鹏也是武生中的奇才,创造了很多高难武功技巧,可惜英年早逝。

郑法祥

郑派武功出现于清代同光年间,完善于本世纪20年代,以猴戏的表演艺术为主要内容,创于郑长泰,由郑法祥加以发展、完善,是重要的南方武生流派之一。郑长泰是武生演员,早期在北方演出,因善演悟空戏有"赛活猴"之誉,清光绪初年南下,在上海享名,所演猴戏突出孙悟空的机智、勇敢、灵活和爱憎分明的性格。子法祥幼年亦曾习猴戏,青年时期观摩了大量名家的演出,如杨小楼、尚和玉、郝振基等表演的猴戏等,又广泛向有一技之长的同行和舞台工作人员求教,刻苦研读《西游记》,并借到各地演出之机潜心搜求有关孙悟空形象的画像、塑像资料,同时吸收武术中的"十二形"与猴拳,进而由形到意即由外貌到内容的理解和揣摩,又经长期的艺术实践,终于归纳出悟空戏专用的郑讨厌记,于近40岁时成名。他的表演方式与北派及南方其他武生流派有较大的不同,较其父的老"郑派"也有较大的发展变化,兼有尚派的"威",杨派的"美",郝派的"细"和郑门本派的"真"。郑法祥讲究"四法(身法、手法、步法、棒法)、三功(做功、念唱功、筋斗工)、一扮相",其中每一项又都有各自的要点和口诀,如手法包含三掌:叼掌、扣章、伸掌;二拳:卷拳、螺拳;步法又分为登云步和踏云步等等,综合成为一套特有的艺术规律。他突破传统的表演,作了大量的革新创造,着力于表现孙悟空宏伟的气度和高大的形象,调动一切演技来强调孙悟空舞台形象的美观大方、洒脱累累。他融合了红生、武老生、架子花的唱、念及用嗓特点,用于悟空的唱与念,以突出其雄壮豪迈,气势磅礴;多使用高架子、大步伐,不用抓耳挠腮、蹿蹿蹦蹦的表演,使其美中有威,谐而不俗。武打中从不使脊背着地的筋斗,以免"破相"等等。对于悟空所用的棒反复修改,制作了尺寸长于身体,中间较醋、绘虎皮纹,两头较细、襄有金箍的古铜色棒,外形既有沉重结实的感觉,更有利于表现悟空的所向无敌。因在改制金箍棒的过程中多次变换用法,进一步丰富了武打技巧,又将"出手"化入对打中,使开打变化多端,新颖别致。他结合自己的脸型创造了一套桃子形脸谱,着重体现悟空幽默诙谐的精神,脸谱的色彩与线条依剧中悟空的身份、性格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还采用猴头毛套和宽袍大袖的服装。念唱讲究韵味和传情,少用上口字和不因腔害字也是他的特点之一。郑法祥的戏路更宽。他的悟空戏除20多本连台《西游记》外,还有《悟空出世》、《刀劈混世魔》、《水帘洞》、《闹地府》、《大闹御马监》、《闹天宫》、《两界山》、《鹰愁涧》、《黑风山》、《高老庄》、《黄风岭》、《流沙河》、《大闹五庄观》、《三打尸魔》、《黄袍怪》、《平顶山》、《乌鸡国》、《火云洞》、《车迟国》、《通天河》、《女儿国》、《琵琶洞》、《双心斗》、《三调芭蕉扇》、《悬丝诊脉》、《智盗紫金铃》、《盘丝洞》、《无底洞》、《豹头山》、《金刀镇》、《泗州城》、《摇钱树》等30多出,内容、词句、武打大都经过他的加工。郑法祥的弟子有郑正柱、李仲林、小王桂卿等,南方演悟空戏大多宗郑,李少春少时,亦曾吸收郑派的表演。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