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八二三炮击金门》作者:沈卫平(一) -- 配合配合

共:💬48 🌺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八二三炮击金门》作者:沈卫平(二十四)

第十章 “大比武”

  国民党一发穿甲弹,钻过了沙袋、土层、石板,在最后一层防护枕木上打了

一个洞。谢天谢地是颗臭弹/毛泽东一向研究关注的是战略大势。而这一回,他

却为前线指挥员思考了具体的战术和打法/大炮是威猛伟力的象征,伺弄它却是

一个女人描眉画唇般的精细活/作为猎手,打树桠桠上的老鸦窝不稀奇/操作一

门火炮需编一个由8人组成的战炮班。一旦一名或几名战友伤亡了,咋办

                        1

  问及国民党军炮兵的战术技术水准,参战老人们的看法颇一致:人家工事搞

了好多年,比咱们的要坚固、隐蔽;训练相当不错,炮打得挺准挺刁;战术意识

很强,不同你硬拼,滑头得很。

  1987年,我第一次登上小嶝岛。某连伙房窗根下,地面上有个锅盖大小的水

泥补丁,歪歪斜斜镌刻了一行小字:

                 此处落弹一发,未炸。

                        58.8.25

  伙房前边是一个突兀而起的小山包,视野完全被遮断。当年,这发炮弹就是

越过山尖尖擦着山坡高吊过来的。

  感谢那位修补弹坑的战士,他的“画蛇添足”使小嶝岛多了一处很有纪念意

义的“名胜古迹”。

  站于斯,我想,狗日的打得真准,发射这发炮弹的炮手可不是个“善碴子”

  胡德安老人说:

  那会儿,我们的报纸老拿国民党军的“胡子兵”当笑料,其实,叁四十岁的

“胡子兵”拼刺刀可能不行了,打炮却是老油条,一出手蛮准蛮准的。

  我们的炮工事顶盖,先铺枕木,再压石板,然后填夯几米厚的土,再垒上一

层沙袋,应该说,相当坚固了。有一回,国民党军一发穿甲弹,斜穿过来,高速

旋转的扭劲真他妈大哟,硬是钻过了沙袋、土层、石板,在最后一层防护枕木上

打了一个洞,但没穿透,弹头毗牙裂嘴露出半尺来长,卡在那儿。当时仗打得正

是较劲儿的时候,谁也顾不上去看它。待战斗完了。一抬头,娘呀,吓一跳,那

弹头离脑瓜顶只有二尺。谢天谢地是颗臭弹,要是响了,我们一个班连骨头碴子

都剩不下。

  原闽北指挥部炮兵主任王金声老人也说:

  从同行的角度讲,国民党军炮兵可不是吃干饭的。有一次,他打我的指挥所

,炮弹围着我的地堡落,没有几发远弹偏弹。

  最后到底让兔崽子直接干上了一发,那个响呀,无法形容,震得耳朵一下子

听不见任何声音了。有几分钟时间,两眼也看不到任何东西,只有一个电灯泡在

面前摇来晃去,像将要落山的太阳那么红那么大。

  当过炮兵排长的张广有老人说:

  为了欺骗迷惑敌人,我们用钢管枕木垒了一门假炮,故意让它暴露,同志们

说,国民党要是5颗炮弹把它摧毁便是“优秀”,6颗“良好”,7颗“及格”,8

颗“笨虫”,9颗“饭桶”,10颗以上都算“蠢猪”。

  战斗打响,我们趴在老远瞅着,数数。结果人家真争气。第一颗远了点,多

打四五十米吧;第二颗又近了,少打了二十几米,还偏左了点;第叁颗更近,把

“大炮”震得就要散架了。修正后又打来一发,炸个正着,把我们的“假冒伪劣

”搞了个稀巴烂。大伙你看我,我看你,说这下该给人家评个啥等呢?有个调皮

小鬼用木棍挑个簸箕说,实事求是,人家打得不赖,得给人家授个“特等射手”

称号,这玩艺是俺给他们颁发的奖章。

  平生憾事,我没有打过炮,只打过枪。

  步枪射击时先要确定目标,根据距离装定相应的表尺,然后据枪瞄准,待缺

口、准星、目标构成一条直线时,即构成了射角,将射角对向目标,瞬时击发,

子弹就会飞向目标。这一套动作都是射手我一个人完成的。

  学理论并不觉难,实弹射击开始却总打不准。经过冬练“叁九”夏练“叁伏

”的反复练习,成绩终于从“吃鸭蛋”到“及格”到“良好”。但始终没有打出

一个“优秀”来。有一次仅差一环而未能戴大红花上光荣榜把我气得够呛。

  可以想象,在一二百米的距离上,让一发子弹击中靶心尚且不易,要让一发

炮弹在上万米的距离上炸中一个目标又谈何容易。而且,让炮弹准确飞向目标更

不是一个人所能办到的,各部门各炮手有一人训练不到家或相互协调不默契,都

会使炮弹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国民党军的炮虽谈不上弹无虚发,但也确实着着见血,给我前线炮兵造成很

大威胁。得正视和承认,他的训练比较扎实,侦、通、炮、驾相互协调不错。对

这样的对手应切忌小视和掉以轻心。

  国民党军炮兵的历练老道,还表现在他不拘一格、十分灵活、反应迅捷的战

术动作上,用王金声老人的话说,他那炮打得不笨,挺聪明挺明白。

  昼夜间,各炮兵群均派出专人监视记录国民党军炮兵阵地的发射情况,一日

数次上报汇总,很快便摸到对手的一些战术战法规律,侦察兵们总结:

  敌人──像狡兔一样善躲藏。他的炮兵阵地,大多在深沟或高地反斜面构筑

,尽量建在我炮兵不易观察的死角地带。有的炮还同时搞了2-3个掩体,狡兔叁

窟,便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让你不知其所在;

  像变色龙一样善伪装。双方对射时,他经常引爆事先在阵地周围布设的炸药

包,伪装成我方炮弹的炸点和他打炮时的发射光,使我产生观察错觉,造成判断

失误;

  像壁虎一样会装死。当遭我炮猛烈压制时,他便停止射击,让我误认为其已

被消灭。待我刚刚停射,他突然又发炮,打我一个措手不及。另外,当他一处炮

阵地遭我严重打击后,常常耐住性子,4──10天不打炮,一动不动佯作“死亡”

状,当你把注意力转移别处后,他才突然地“死灰复燃”,猛烈打炮,狠狠咬你

一口;

  像寄居蟹一样善机动。他的炮兵阵地多为坚固筑城,防护足够而射向受限。

为了发扬火力,关键时刻他不惜冒着极大危险将火炮拖出基本阵地,不要任何防

护,在临时阵地进行大角度大方向射击。自认为占到便宜,乘你尚未将其捕捉,

即迅速撤缩回永久阵地中去。

  像哲学家一样会抓主要矛盾。对他威胁不大的目标,仅作一般还击,甚至不

还击。而对他危害严重的目标,会集中火力予以重点打击。而此种打击也常常采

取发射阵地分散、炸点汇集的方法,最大限度增加我对他侦察、压制的困难。

  ……

  刘华老人说:国民党军炮兵,花花点子可多啦,你说他凶猛如虎,还不如说

他狡黠如狐。更准确点,老虎皮包了一副狐狸下水。

  刘华老人还说:

  我们的办法就是叁句话。第一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他的点子办法只要管事,我们拿过来就用,如法炮制,而且不交学费,到时

候用炮弹表示感谢。第二句,魔高道更高。你有高招,我们招比你还高,而且有

好几手等着你呢,可以反制你。第叁句,扬长避短,随机应变。1958年炮战属炮

兵阵地对垒战,特别要防止墨守陈规千篇一律,机械照搬教令,拘泥于面积射的

打法,做到神出鬼没不拘一格,敌变我变,我先变于敌,尽量不让对方摸到自己

的规律。当时炮兵积累的经验,好多今天看仍然管用,战术技术方面的长进,比

搞10次军事演习来得都要大。

  金厦炮战,不光是火力、数量的拼搏,而且是战术、技艺的较量,使得竟日

的□杀,更具有了一种“大比武”的性质。交战每一方,在打击对方目标的同时

,又不可避免地将自己暴露,成为对方打击的目标。这很像风行于中世纪欧洲的

决斗,在空前激烈、残酷、无情的对抗中,究竟何者将占据上风获得优胜,比试

的是勇、狠、力,亦是智、巧、技。

  双方全力以赴,均调动了全部智慧,使出了浑身解数,搬来了十八般兵器。

  炮战不好玩,挺好看。

                         2

  9月10日,毛泽东赴江南诸省市视察大炼钢铁。于金厦海峡炮声轰鸣之际启程

离京,表明拿到了美国底牌的他对战局的把握已更有底数。自然,巡视途中,他

从未将战事撂在一边,在喜看各处钢花绽放铁水奔泻的同时,仍时时关注钢弹溅

落铁片横飞的前线。

  9月13日,他给北京手书一函:

周总理,黄克诚(新任总参谋长)同志:

  送来连日金门情况叁件及我军命令一件,收知。除照你们命令规定以外,白

天黑夜打零炮,每天二十四时,特别是黑夜,特别是料罗湾叁里以内,打零炮(

每天二、叁百发),使敌昼夜惊慌,不得安宁,似有大利。至少,有中利小利,

你们意见如何?大打之日不打零炮。小打之日,即是打零炮。特别是黑夜对料罗

湾打。白天精确地较好炮位,黑夜如法炮制,似较有利。请询问前线研究,看可

行否?

  华沙谈判,叁四天或一周以内,实行侦察战,不要和盘托出。彼方亦似不会

和盘托出,先要对我进行侦察。诸位意见如何?顺祝旗开得胜。

                               毛泽东于

武昌

  后面又加注:

  如同意请寄叶飞、刘亚楼,厦门前指讨论。不要勉强同意,是则是,非则非

,以实际可行者见告。

  翻阅毛泽东军事论着及历次重大战役他与前线的电报往来,可见他一向研究

关切的是战略大势。一般情况,他只决策宏观问题,决心既下,究竟采取何种打

法那是前线各级的事,不在他的考虑之列。而这一回,他却是认认真真为前线指

挥员思考了具体的战术和打法。不过,从其行文可以体会,他仍是从战略角度来

设计实施“打零炮”的。

  军事学上属于两个范畴的“战术”与“战略”,在实战中有时很难在二者问

划出一条过于明晰的界限。当年,毛泽东为红军总结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

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谁能说清它是战术还是战略?

  能说清的是,战略构思需要谋略,战术设计也要讲谋略。毛泽东离开北京之

后,一直在脑子里转的,不是“力挫”,而是“智胜”。

  毛泽东的指示在高层总是得到坚决贯彻的,尤其是军事方针。高级将领们对

最高统帅历来心悦诚服五体投地,“毛主席比我们站得高看得远”是将军们从肺

腑深处说出来的话语。

  中央军委接信即电示厦门前指:

  我们完全同意主席的指示精神。

  对金门蒋军,要确实开展零炮运动,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停,“使敌昼夜警慌

,不得安宁”,“特别是黑夜,特别是料罗湾叁里以内”。

  隔几天大打一次,若情况有利或形势需要亦可连续大打两叁次。总之,要有

计划,有步骤,有节奏地进行炮击。大打时,对蒋军运输舰艇和岛上军事目标都

打,但打料罗湾时不要超出叁里以外,切实避免误击美舰。大打之日若情况需要

,亦可在大打完毕之后,打必要的零炮。

厦门前指亦即向各炮群发出通知:

  各级指挥员必须充分认识零炮运动的重要意义。零炮运动不只限于一般性的

扰乱射击,而是一个带全面战役价值的极为有效的积极措施。白天、夜晚都应捕

捉有利目标,主动打击敌人。如:暴露的人员、车辆、交通要道、仓库、高炮阵

地、雷达、机场、坑道口、指挥所、观察所、码头以及已为我确实掌握了的遮蔽

地形后面隐藏的重要目标等。以少数的火炮、弹药、突然袭击的打法,日以继夜

地进行打击,积小胜为大胜,杀伤敌人,破坏其物质力量,造成敌人更大困难,

动摇与挫败其部队士气,达到在政治上打击和瓦解敌人之目的。

  部队基层的思想向来是最为活跃的,特别是在前线的战壕里,战士们对“指

示”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其意义和可行性,对口味的就说“好”,不大对

心思的也提意见。

  接到“指示”后,某炮连士兵们窃窃私语,都觉得“打零炮”没得意思,对

敌人的惩罚太轻微了,不疼不痒的,远不如急促射、齐射、面积射,几十门上百

门大炮、每门打个几十发上百发来得痛快、过瘾。

  指导员认真对待,认为对敌斗争的气可鼓不可泄,有必要专门上一堂火线政

治课开导动员,讲一讲“打零炮”的重要意义。想厂一宿,他终于为自己的理解

想出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大规模打击好比是扇敌人的嘴巴,打零炮好比是弹

敌人的脑壳。扇嘴巴是警告教训敌人,弹脑壳也是警告教训敌人。同志们想一想

,你们脑壳如果整天挨弹会是一种什么滋味?

  一农村战士起立说:指导员,原来俺以为打零炮对敌人的惩罚没多大劲儿,

蒋介石可逮到机会睡大觉了。现在明白了,打零炮其实是让蒋介石根本没法睡觉

呀。要让我挑拣,我宁肯挨俩巴掌完事,也不愿连睡觉都被别人弹脑壳哩。

  全连哄堂大笑。

  战士的可爱就在于此,有时候,你讲一卡车道理他们也未必听得进,而一两

个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贴近实际的比喻却一下子就打开了他们心头之锁。只要他们

一旦思想通了,任何任务你都不必发愁不能够完成。

  炮连全体遂欣喜愉快干劲十足地投入到“打零炮运动”中去。

  “打零炮”与惊风狂雨铺天盖地大面积的威力射不同,它实施的是小火慢功

描眉绣花般对小目标的精度射。一个钉子一个钉子拔除,要求的是一个“准”字

。昼夜不间断地打炮,贯彻的是一个“扰”字。不定时无规则地发射,讲究的是

一个“活”字。急促射、齐火射、面积射虽大气磅确,但容易滥芋充数,打上没

打上谁也搞不清。“打零炮”不行,“中靶”与“脱靶”立竿见影,看得清清爽

爽,要求  战术技术必须精湛,逼着你苦练出一身过硬功夫。

  事实上,“零炮运动”一经付诸实施,在部队立刻便形成了热潮,炮兵们都

说:

  “大打、放排炮过瘾,小打、打零炮上瘾。”“零炮运动”积累了丰富的经

验,在人民炮兵的发展史上亦占有一席重要之地。

  经过千百次战斗,前线逐渐形成了一套“打零炮”的章法,主要是:

  对敌营房、指挥所,一般是在起床、午夜、黄昏、吃饭时间以不等间隔采用

排急促射实施突然袭击,达到让你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的扰乱目的;对道路口、交

叉路口,一般昼夜以不等间隔进行单发或排的齐放对其封锁,让你车辆人员通过

时胆战心惊,不知何时炮弹会从天而降;对白天已重点压制过的敌炮兵连,在夜

间经常给予突然的零炮袭击,让你不能放心平安地加修工事、搬运炮弹;对敌活

动频繁的场所,火炮事先准备装定好诸元,进行等待射击,随时可能开火,打他

个措手不及;

  对敌空投场,采用连集火,只要炸点偏差不大,不立即重复射击,而采取无

规律的间隔射击,让他摸不到规律;进行零炮射击的游动单门火炮在临时阵地上

停留时间不长,经常选择叁、四个临时炮位适时变换,使敌人找不到目标而无法

进行射击;

  当游动炮变换了发射阵地后,在旧阵地上布置部分炸药定时爆炸配合零炮的

行动,以迷惑欺骗敌人;游动炮的指挥,将权力下放至连,当发现目标后,由连

直接指挥射击,既保证射击的及时性,也锻炼了连指挥员的射击技能;除依靠侦

察兵外,也广泛发动群众捕捉敌人目标,熟悉敌人的活动规律,以求打得准,打

得狠。

零炮运动的直接战果如何?莲河炮兵群9月23日的战斗总结写道:

  十天的零炮战斗中全群共选目标183个,射击404次,消耗弹药6427发,命中

目标109发。其中,1分群打坏51号观察所一个,命中5发,起火3分钟,另命中00

9号、008号岸炮,186、132高地步兵掩体,812、113号炮兵阵地各1发;2分群对

蔡厝营房射击起火1次,命中1发的有222号目标、小桥,命中了3发的有洋宅营房

、小见公路,在洋宅公路上还打翻吉普车一辆;3分群打翻汽车1辆,直接命中1发

的有马山左侧碉堡、马山直射火炮,命中2发的有592、597、探照灯418号,打死

敌炮兵2名;5分群打坏吉普车1辆,摧毁马山直射火炮1门(掩体倒塌,火炮变形

)。打毁伙房3座(132高地上2514号命中2发已摧毁,后屿伙房命中3发着火18分

钟,马山伙房命中2发),蔡居营房命中56发,有6发将房子打穿。另外马山直射

火炮3次命中6发,140高地直射火炮2次直接命中7发(摧毁情况待查),140高地

观察所命中5发,后屿观察所命中3发(一部分被摧毁)。后屿坡探照灯命中2发(

伪装网被打烂)。

  以上可以观察和统计的战果被6000余发炮弹去除,命中率大概难以言高,但

如果加上不可观察和统计的战果,前指对10天的战绩仍是相当满意的,因为零炮

运动不仅仅歼灭和杀伤了敌人,而且疲惫惊扰了敌人,基本达到了以小量火炮弹

药最大限度控制封锁金门使其补运难济的目的。

  金门国民党前线记者最初报道说:“近来匪炮发弹数骤减,显示其弹储明显

不足,运输难题多多,其攻势已呈强弩之末……”后来则又说:“匪炮最近采取

了一种‘蚊子战术’,来无影去无踪,声东击西,飘忽不定,不知何时会突然叮

咬一口。于国军虽无大碍,却相当扰人讨嫌。”

  前线炮兵则说:我们的战法叫“大炮打游击”,打着了给他一个措手不及,

打不着也得吓他一夜尿几回裤档。

  第十天,侦听机里传来一名金门军官歇斯底里的声音:操他妈,这过的什么

鬼日子嘛,吃不上睡不安,不叫我走,老子早晚得宰几个人!

  不能说明一切,但也说明了一些。

  毛泽东曾有“纤笔一枝谁与似,叁千毛瑟精兵”的题词,以形容他本人9月1

3日在武汉的挥毫泼墨,如何?吾以为并不过分。

                        3

  炮兵射击由于地形的起伏和地球曲率的影响,在火炮发射阵地通常是看不到

目标的。火炮瞄向目标的表尺和方向等诸元,全靠指挥所根据阵地坐标和目标坐

标进行计算后赋与。而靠各种手段获取目标坐标就需炮兵侦察,所以侦察兵素有

“炮兵的眼睛”之称。

  炮兵侦察的另一任务是修正偏弹。由于弹丸运动的路线,为惯力、重力、空

气阻力这叁种力的合力所决定,故真实的弹道并非对称抛物线,而是一条构成要

素十分复杂的不对称曲线。加之风向风力阴晴雨雪的影响,远距发射首发命中的

可能性极小,产生偏弹反而是正常现象。这就需要前沿侦察兵一而再  再而叁

地对炸点指示修正,直至获得满意的结果。

  迅速准确的测定或修正,一般须有两个以上的观察所同时工作,炮兵称为“

交会观察”。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叁角”问题。两个点之间,只构成“线”

关系。

  叁个点,相互才构成了“角”关系。“线”仅有长度,“角”方可定位。与

人长着两只眼睛才能摄取物体准确影像的道理近似,交会观察所的“左观”和“

右观”,好比是大炮的左眼和右眼。

  战斗打响,“眼睛”要是瞎了,开炮只能唬麻雀。“眼睛”要是患了“近视

”、

  “远视”、“斜视症”,炮弹只能“敲边鼓”。

  某种意义上,炮战双方是在打侦察兵的本事和功夫,看谁家的观察更敏锐更

准确更快捷。

  没有金钢钻,甭揽瓷器活。

  不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甭想当侦察兵。

  伴随现代科技的飞跃发展,兴起于70年代炮兵侦察射击自动化指挥系统使炮

兵发生了自二次大战以来“最伟大的一场革命”。激光、红外、雷达、声测、热

成象等高科技侦测仪器与高速计算机的完美结合,使炮兵多年来梦寐以求的“首

发命中”正在变成现实。例如,敌方炮弹一出膛,己方的炮瞄雷达便将它捕捉,

在其运动弹道上任意寻找两个点,计算机便可将发射它的敌方火炮坐标准确求出

,并同时求出己方火炮之诸元,反应竟然快到敌方炮弹尚未落地时,我们炮弹已

经发射,且炸点精度不会超出10米的程度。有专家说,如将美军目前装备的“塔

克法”、法军的“阿迪拉”、英军的“菲斯”、挪威的“奥丁”等最先进炮兵侦

射指挥系统用于1958年,海峡双方仅需发射各自总量1/15的炮弹,便可获得同等

效用的战果。

  1958年的侦察兵没有赶上好时候,他们只能手把望远镜、方向盘、炮队镜、

测距仪等传统光学仪器进行颇为旧式的观察。由于有飞机不能飞越金门上空的禁

令,他们的工作甚至不能得到航空照相的辅助验证。隔海作战,大海构成了无法

逾越的屏障,又使得他们不能秘密抵近敌工事前沿布设观察仪器。加之对彼岸地

形物貌不熟,发生误判,把电线杆、木桩当作修工事的敌兵,把巨石土堆当作敌

人的碉堡掩体的事便难以避免。但如果“瞎弹”太多,百发只有一中,侦察兵是

少不了要挨炮手的白眼,被讥讽为“饭桶”的。某连就发生过一火头军故意把热

饭菜倒进猪食缸,让晚来的侦察兵就咸菜啃凉馒头的不愉快事件,气得一个刚刚

穿上军装的白脸书生用被子蒙住头呜呜哭。

  搞恶作剧的火头军被领导严厉批评。自尊受到损伤的侦察兵们则发愤图强。

他们每天猫在潮湿闷热阴暗的观察堡中,长时间进行枯燥呆板乏味劳神的观察,

直至把敌方每一细小地形外貌及附近地物分布特征烂熟于心。他们的口号是,要

像熟悉自己的五官一样熟悉敌情。他们的要求是:站5小时腿不麻,瞪5小时眼不

花,睡5小时来精神,憋(屎尿)5小时不挪窝。

  一仗下来,侦察兵们说:进少林寺修行,“站功”这一关,咱算是闯过啦。

  “修行”真要修成“正果”,还得过五关。

  第一是海洋性气候关。

  在内陆条件环境下最富经验最优秀的侦察兵,常常一到海边也傻眼。

  海上气候的特点是变化多端,敌方区域内的地物、地貌常因时间(早、中、

晚、涨潮、落潮)、天气(晴、阴、雨、雾、风)的不同而变化,例如在晴天的

中午,海面水蒸气很大,镜内,固定的地物目标,会呈现为蠕动状的生动形象。

又如,海风劲吹,波动浪摇,海面的反射光一片乱晃刺眼,使获得清晰观察十分

艰难。即使是上等的好天候,一日之内也仅有四、五个钟头有利于观察。

                  好天六十秒,孬天六点钟。

                  晴天下苦功,雨天不发懵。

  侦察兵的顺口溜说的是,抓住一闪即逝的好天候进行认真的观察标定,乃事

半功倍的捷径。

  经过实战,侦察兵摸索总结出:晴天12──17时观察比较清楚;太阳刚升起

半小时内观察也比较理想;雨后观察最为清晰。每逢观察的黄金时间,即是前沿

上百观察所最紧张最忙碌的时刻,数百双鹰隼般的锐眼对大、小金门开始了梳模

式的扫描,重点查明任务区域内地形地物的细部及目标区附近的特征。所有情况

均被记录在案,将来任何一点细微的异变都会引起侦察兵的高度警觉。

                  好天抓得紧,孬天不放松。

                  晴天蛇困觉,雨天蛇出洞。

  这两句顺口溜说的是气候良好时固然应抓紧认真观察,气候不良时也不可松

懈掉以轻心。由于恶劣气候条件下有时半天甚至一天捕不住一个目标,侦察兵思

想上易麻痹不耐心,认为“没名堂”而擅自中断观察。实际上,此时敌人活动肯

定更为频繁,正趁此有利时机加修工事,搬运物资,调整部署。能见度不良虽然

可能发现情况比能见度好时要少,但一旦发现,价值更大。

  第二是暗夜关。

  炮战常在夜间进行。夜间隔海远距侦察极为困难。因此,要想搞好夜间侦察

仍要把功夫下在白天。 侦察兵们认定,敌人的重炮被置放在掩体工事中,其流

动性不会太大,不可能像夜猫子般一到晚间便出巢游逛。因此,为了能于暗夜及

时捕获擒拿,要求白天必须事先标定好敌各炮之方位角和高低角,并熟记于心。

夜间,敌炮一发射即能辨别、查明之。

  在计算机尚未普及的时代,人体成了一台计算机。侦察兵的大脑首先是存储

器,

  将白天若干观测计算所得数据存储其中。眼睛和耳朵是接受传感器,敌人一

开炮,立刻根据火光声速将目标信号输入。大脑又是运算器,迅速计算,判定敌

发射目标,将其坐标报告指挥所。不同的是,计算机靠事先编制好的程序进行运

算,而人主要靠机智和经验。夜间炮战,侦察兵要是没点机灵气和一看即知的老

经验,这个仗就甭打了。

  如同踢足球的临门一脚,夜间侦察必须具备一秒钟内见分晓论输赢的真功夫

  第叁是光烟识别关。

  炮弹出膛的一瞬间,在炮口会形成一道炽亮的火光和一团青蓝的烟雾。光烟

将平时深藏于伪装工事之中的大炮暴露无遗,不情愿却又无奈何地向对方报告了

自己所处的位置。对于双方侦察兵来讲,谁能够迅速准确捕捉到对方炮口的光烟

并将其计算标定,谁就占了上风,获得了主动。

  胡德安老人说:那时候,我们顶喜欢的就是国民党军打炮,顶担心的就是他

不打炮,因为只有他打炮,我们才能逮到他。国民党军的工事很坚固,平常他的

大炮缩在里面,钢门关紧,除非穿甲弹直接命中,一般伤不到他。但他要打炮,

就得把大炮向前推移,把钢门打开。这下子,我们来机会了,有可能让炮弹从他

的工事口直接钻进去。当然,在我们的炮位看不到他,我们的炮打得有没有准头

,全仗侦察兵能不能逮到他的炮口光了。

  光烟是个通敌分子,使得大炮在威胁对手的同时,也使自己处于脆弱和危险

的境地。

  但光烟识别并非易事。因为同一时刻我方也在发射,敌人在阵地周围布设的

欺骗炸药包也在爆炸,敌人阵地上一片闪光和爆烟,要想在一眨眼的功夫把敌炮

发射光烟同我方炮弹和故方欺骗炸药包的爆炸光烟区分开来,不是经验丰富的老

侦察兵还真不行。这要求侦察兵必须具备类似古董鉴赏家的能力,一眼便能把“

真品”从一堆“赝品”中夹出来。

  侦察兵们总结出:对方火炮发射时,其发射火光白亮,形态似闪电。这里边

还有两种区分,敌暴露阵地发射时火光呈圆球形,出口烟颜色灰白形成一缕烟上

升,与地面呈一定的倾斜度;而遮蔽阵地发射时火光呈半圆形,因背景反射光圈

较大,发射烟是淡青灰色,分布浓度均匀,烟头呈环形,发射声混浊,继发射声

之后并可听到弹道风的呼啸声。另外,我方弹丸爆炸时一般火光呈暗红色,火光

由小而大成锥形。而炸药爆炸时,烟色呈黑青色带黄,烟中带有大量的土石,烟

量随药量的多寡而不同。

  实践,是一部创造人类智慧的伟大机器。

  实战,把士兵的智商提升到了“战地学”专家教授的水准。

  第四是交会协调关。

  交会观察所的“左观”和“右观”,通常一个为主,一个为辅,为主者叫指

示观察所,为辅者叫接受观察所。两观相隔数公里之遥,之间有电话线相联,随

时保持联络。战斗中,两观如何默契配合,有机协调,学问海了去了。

  如果敌人只有单炮在行发射,目标明确,协调是比较容易的。此时只要有一

指挥员同时向两观下达口令,进行标定,一般不会出错。

  如果发现敌人的永久性固定目标,协调也不困难。只要时间允许,两观还可

以互遣人员到另一方观察所去换一个角度识别目标,求得统一的观察基准点,这

样交会出来的目标精度更有保证。

  如果敌人是数门数十门火炮同时射击,要使两观都能同时准确地标定,难度

大极。事实上,炮战多为集火射,单炮发射的情况绝少。遇此,关键是指挥者不

能慌乱,指示必须明确。首先对同时出现的很多火光和爆烟,在交会过程中应统

一规定从左至右由近而远按顺序进行交会。指示观察所还应将发现的目标概略地

在地图上编号,并要求接受观察所亦严格按此编号标图,以求达到战斗中的同步

观察。经过试验,这种方法用于对地形很熟悉、地图判断能力高的侦察兵,尚算

成功。

  交会观察的关键,在于两观之间熟练配合。这很像羽毛球或乒乓球的双打项

目,两位超一流高手不讲究配合照样会输球,两个技艺平平者配合默契也可能会

大赢。厦门炮群一对公认的两观交会最佳侦察兵搭档说:开始我俩怎么也看不到

一块,总是他看东我看西,不协调。但我俩互相鼓励不埋怨,抓住要领反复练,

慢慢地,抓目标就越来越准越来越快了。到最后,感觉自己只长了一只眼睛似的

,加上他那边的一只眼睛才是完整的人。

  两观融为一观,两人恰似一体,这大概便是交会观察的最高境界了。

  第五是误差校正关。

  敌炮阵地多配置在山地反斜面隐蔽地域,加之工事伪装,连带便产生了问题

  看不到敌炮口的发射光,只能观察到发射后袅袅上升的烟缕,强劲的海风,

将烟缕吹拉成狭长的斜线状。可以想知,此时的发射烟,无论在高度上还是在前

后左有的方位上,均已偏离敌炮口的真实位置。遮蔽度愈大海风愈强,偏离愈远

。拖几门炮到后方找地方模拟试射,在阵风3──4级的条件下,瞄准已升高30─

─40米的发射烟射击,落弹会横向偏差200──300米,纵向偏差400──600米。

显然,标定敌炮发射烟缕,不进行适量的校正是不行的。

  如何解决上述难题,我请教了当年的“老侦察”尹福根老人。

  尹老说:任何一本炮兵教程都不会有现成答案,解决的公式只能是基本功加

经验。你大概知道,步枪打运动目标要算提前量,用的是加法。而观察发射烟正

好相反,要算滞后量,用减法。因为运动者是烟,目标敌炮并未运动。我对烟的

观察判断是这样的:如果烟团紧密白亮窜升速度很快,说明敌炮的遮蔽度不大,

烟脱离炮口不会太远也就是10──20米吧,向下左右修正半个密位就可以了。如

果烟团松散灰暗,上升速度开始迟缓,说明敌炮遮蔽度较大,烟距炮口大概有20

──40米,向下左右的修正量都要适当增加,这样的修正是凭直觉经验的估计量

,仍然会有误差,但肯定距离放炮的真实位置已经八九不离十了,按这个坐标打

小面积射,20发里头总会有1发命中弹或靠近弹吧。

  身怀“过五关”的本事,才能获得“斩六将”的战果。前线侦察兵建立的功

  是巨大的。炮战期间,东自围头,西至青、浯屿,围绕着金门东、北、西叁

面,在一百余公里的环形正面上,163个炮兵观察所构成了纵深梯次、高低相间、

正侧结合的严密配系,克服了侦察距离远、地形复杂、受海洋气候影响大等诸多

困难,共侦察、交会了大、小金门各类目标3052个,其中307个目标坐标经反复核

实,确定为绝对可靠之坐标。并使初期仅能直接通视敌4个炮阵地一跃而能直接通

视到68个炮阵地,其精度距离误差在0.05%以内,方向误差在4密位以内。

  默默耕耘的侦察兵们用一份总可靠度达到70%的答卷,为庞大复杂的作战计

划奠定了稳固的基石。

  难怪,在前线,精通业务的侦察兵个个都是宝贝疙瘩。当上级向某炮兵师商

调叁名侦察兵时,师长答复:要叁个团干任你挑,我随时放人;要侦察兵,一个

也不行。

  难怪,北京来的慰问团夸奖炮兵打得准,“炮弹像长上了眼睛”。炮手们得

意地说:“俺们的侦察兵,个个都是‘一点五’的眼睛哩。”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