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也来说说我对婚姻的困惑 -- 光明女神

共:💬1355 🌺4481 🌵5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这一下问倒我了

好电影太多,我要列,估计得上百张。

我给你一个其他人的单子,这是他眼中的十大电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张一谋

一、《七武士》Shichinin no samurai(1954)日本

黑泽明

  如果要写《七武士》,我会写上一整天,很有可能全部是在复述情节,每一个人物,每一处细节,每一点起伏,我好象确实这样干过,在某个汽车交易大厅里面,拉着朋友口沫乱飞地说了一下午。

  我还是引述一段焦雄屏先生对《七武士》的回忆:

  “我的第一部黑泽明片是《七武士》,在学校最好的戏院放映。满坑满谷地挤满了观众,连走道上都是人。咚咚咚的鼓声,开启了序幕,斜斜的汉字一排排随鼓声出现,一阵子之后,美国大孩子开始发出讪笑,他们一个字也不认识。可是,山贼的群马轰隆轰隆奔驰过山腰,戏院里忽然雅雀无声,空气中有一股聚精会神的气氛。

  电影完了以后,我充满了感动的情绪,黑泽明的影像征服了我,也征服了那些浮躁的美国大学生。出场时,大家脸上好像都安静庄严起来,没有人再骂日本人说话的怪声怪调。那一回,我有深切的亚洲骄傲。后来,只要有黑泽明的老片,不管千里我都赶去。”

  《七武士》对男孩来说,是具有魔力的。所以我选择一篇女士所写的观感,这才更加有力。

  我的第一部黑泽明电影不是《七武士》。看《罗生门》、看《蜘蛛巢城》、看《红胡子》、看《乱》,我都是游离在外的,心中难免要想:黑泽明,不过如此吧。等看到《七武士》,便彻底被击溃,如此完整厚重的思想象一座大山,而我便在山的影子里。过去那些效仿之作,黑白的、彩色的、披着科技、科幻、战争、爱情各种外衣的东西,不过从这部三个小时的黑白电影里面,窃取过一鳞半爪,此刻,它们也完完全全被击溃。

  一个统御不了千军万马的人,一个胸中没有天下没有人民的人,一个没有英雄气概的人,是完成不了这部电影的。《七武士》令我的折服,是压倒性的。从此对大师只有敬仰。

第二片

二、《伊万的童年》My name is Ivan(1962)苏联

Andrey Tarkovsky

爱一个人,爱一种事总是矛盾。一面你希望了解,想尽办法靠近他;一面又是恐惧,怕离他太近,他的魔力被破解,他便失去了原有的伟岸。

我热爱电影,所以我热爱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因为他让我看到电影的极限,他的电影是旁人无法逾越的高峰,至情、至性、至美。

他一生拍过七部电影,其中有三、四部都堪称电影艺术的顶峰。挑选《伊万的童年》是对他和他所有作品的致敬。

《伊万的童年》不是大师最好的电影,至美传神不及《镜》,对宗教的执念不及《安德烈.卢布廖夫》,理性不及《潜行者》。挑选《伊万的童年》,因为那是大师最初的电影,一切关于美的想象,关于人的思考,关于神的自问均在这部电影中开始萌发。

这部黑白电影让我看到,一个人的心中竟然装有这么多美的东西,这样的纯净与美丽同样是压倒性的。

在拍摄《潜行者》的时候,塔科夫斯基挑选了一块受到核污染的外景地。所有演员,所有工作人员都知道这个事实,但是他们还是完成了拍摄。事后,包括塔科夫斯基本人在内,部分演员和工作人员患上癌症。他们傻吗?所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应该理解他们究竟为什么这样做。我们在《潜行者》中没有看到迟疑或者哀怨。我们看到的只是快乐,和笃信。他是当电影作宗教来信仰的。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1986年死于癌症,享年54岁,一生只留下7部电影,每一部都堪称杰作。

我想以黑泽明自传中,对塔科夫斯基的一段描述来结束对大师的致敬:

“。。。再说说塔科夫斯基。他是俄罗斯导演,比较年轻就去世了。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他就象我的弟弟,我们非常合得来,他过早的辞世令人挽惜。苏联时期,我去苏联拍《德尔苏.乌扎拉》,曾经和他在一个叫“德姆基诺”的电影人之家一起吃饭。塔科夫斯基是一个不大喝酒的人,但那天却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大唱起《七武士》的主题歌,记得我也跟他一起唱起来。那个时候的录音带却遗失了,他去世后,我一直在不停地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

第三片

三、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Das Cabinet des Dr.Caligari(1920)

Robert Wiene

  “这是一部非常有名的默片,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代表作。”这也是我进电影院看这部片子时,对他的全部了解。当时影院里人不多,给默片配乐的是德国一支名为“大都会”的人声乐队。我和朋友们坐在座位上,一边用DV把它拍下来,一边在小声议论,这个镜头哪部片子学过,哪个桥段似曾相识,我们还在数它的剪接节奏,多么好玩。但是,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出现时,影院里一片惊呼,我的DV里记录着那一片“我操!”“太牛了!”。

  直到卡里加里博士对护士说:“带弗朗西斯回自己的病房去吧。”我们才知道,我们一直在一个精神病人的思想和逻辑里面打转。

  这才叫“出人意料的电影”。这样的电影很多年才会出现一部,前一部是两年前的memental,再前一部是四年前的the sixth sence《第六感》,再往前是十年前的《非常嫌疑犯》。

  但是,没有一部给我带来这样的惊异。那些电影的“创意”均来自于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而且,他们给我造成的惊奇都没有这部1920年生产的,没有声音、没有色彩的电影给我带来的惊异更大!多么伟大的剧本,多么伟大的创意!

第四片

四、wage of fear恐惧的代价(1953)意、法

Henri-Georges Clouzot

  我发现自已的喜好更加倾向优质,而不是知识分子电影或者作者电影。

  

  说起惊险片,每个人都会列出一个长长的单子。在我的惊险片的序列中,没有一部超过这部54年拍摄的黑白电影。

它的唯一的悬念,便是四个失业者如何将两卡车硝酸甘油运送至远方的矿井。道路越来越艰险,硝酸甘油的强大的威力渐渐显露。四个无业游民却渐渐变得可爱,他们的家庭,他们的困境,他们的奢望,。“这一次会不会爆炸?”每到一个关口,这个问题便折磨着每一个观众。

  当一声爆炸终响起时,当伊夫蒙当看着同伴死在怀里时,我们感到的却只有解脱。悬念,真正的悬念并非烈性炸药,也并非他们卑微的愿望,真正的悬念是我们对人性的关怀和期望,我们最需要作者的悲悯之心时,他却让伊夫蒙当驾驶着卡车从同伴的身上横轧过去。生命与生活的一切悬念和幻想就此戛然而止。

  这部电影当年上映时,希区柯克正在法国渡假。他看到了这部片子后,非常激动,马上结束休假返回美国。因为他觉得必须要做些什么。然后,他就拍出了《精神病患者》。

第五片

五、underground地下(1995) 南斯拉夫

Emir Kusturica

  在战火纷飞,在秋风起时,在夜深人静,那支乐队都在街道中穿行,永无休止地演奏着那支快速而嘈杂的波尔卡,仿佛不能等到天明。

  “没有南斯拉夫了”无论地上还是地下。但只要这部电影存在,南斯拉夫便活着。它吵闹、它庸俗、它不智、它纷争不停,但是它活着,它顽强地活在一部电影里。

  一部电影,等于一个国家。

第六片

六、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

台湾:杨德昌

  小四象是我的兄弟,又象我自己,在那个年纪,我也曾拿起心中的那柄刀挥舞,但是,小四将它刺向了自己的情人,一连七次。

  也许,Honey才是我,挥舞着武士刀,在强敌环伺间凛然不惧,然后骄傲地死去;还是,他是我身上的一部分,难道,我心中的honey已经死去。

  也许我只是滑头吧,软弱、骑墙,小心翼翼地消耗着自己的青春,顺利地成长。此时却遥遥回望着自己的青春,无情地舍我远去。

  许多年以后,内地有个叫姜文的人,抄袭了牯岭街上的许多桥段,按着《愤怒公牛》的节奏,剪出了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什么?很难理解。

第七片

七、克莱尔之膝Claire’s Knee(1970)

法国:Eric Rohmer

  有一次大家闲聊,谈起Rohmer,一个女孩儿说了这样一句话:“他怎么会知道?”

  是啊,他怎么会知道,我们的言外之意,我们各种举动流露的内心的想法,我们在98%的时间中的举棋不定,我们在犹疑时流露出的人性之美。

  一个女孩看着你的眼睛说:“你走吧。”你其实应该留下。

  于是你说:“我还是再陪你一会儿吧。”

  她会说:“不,你走吧。”女孩不并希望你留下,她已经厌倦了你,她只是希望看到,在别人的心中有她的位置。

  噢,我的语言多么的直露无趣,看看Rohmer的电影吧,在巴黎的街市间,在那些普通的公寓,那些平凡的男女口中眼中的无限风情。

  《克莱尔之膝》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情色电影。它让我们体会:肉体只是错觉,情感上的沟通,精神上的依赖,才是情爱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杰洛米触到了克莱尔的膝,在她不知道的时候,杰洛米的触犯已经完成。Rohmer让每个看这部电影的人,都经历这个过程,都可以体察这一点。

第八片

八、《虎口脱险》法国

最喜欢的喜剧,完美无缺。

第九片

九、父子情(1981)香港

方育平

[IMG][/IMG]

  “在一部香港电影中,看到自己的童年。而我却在一部日本电影里哭泣,这电影,是件多么奇怪的事物。”曾经写过一篇观感,或是由《父子情》的随想,这句话,便是一个朋友的评语。

  香港电影,留给我们的是激情、是刺激,却很难留给人久远的回味。但是,曾经有一个年代,曾经有一些年青人,他们拍出《父子情》,拍出《似水流年》,拍出《飞越黄昏》,用他们的影像,纪录下香港真切的变迁,与沧桑。

  香港电影,有此一部,也足够让我尊敬。

第十片

十、萌动的朱雀Moe no suzaku日本

河濑直美

  这是一部有体温的电影。它把我拉进那种平静而滞闷的生活中。它让我直接感受剧中人心中的愁苦,让我想与他们一起逃离。然后,又是别离的苦痛。

河濑直美27岁时,凭此片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为此获得此奖最年轻的导演。此后,河濑直美退居幕后,不再导演任何作品。

说起河濑直美,我们当然不能忘记侯孝贤导演,不能忘记他的《恋恋风尘》、他的《悲情城市》、他的《南国,再见,南国》、

  也许我们应该想起贾樟柯导演,和他的《站台》。他生活在我们的年代,他为我们的年代拍出了《站台》。我感到庆幸,因为,有一部电影真实地纪录着我们的年代,它时刻告诉我,我们不会被遗忘。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