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陶渊明诗文之四:《挽歌诗三首》 -- 九霄环珮

共:💬15 🌺4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花商
家园 几点有关翻译的考虑。

1 绿蚁的问题。

我开头确实是翻成泡沫。不压韵是一方面,另外,这个泡沫在意思上不见得完全准确,当然差不太多。我也没过,但我肯定不是啤酒那种泡沫。最重要的是,汉语的词汇是逐渐积累下来的,积累的过程无非是两种:首先一个牛人采用某个词汇,后人跟着用;或者大众在生活中形成共识。在基本层面,我确实是倾向于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来翻译和写诗,但我并不特别拘泥于此。当一个词有特定的历史来源,有特定的艺术趣味,我觉得即使稍许生僻一点也无妨。所谓“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同样,用的人多了,生词也就是熟词了。具体到绿蚁一词,我想丁兄自然是知道出处的。我最近有计划自己酿点果酒,看能否见到这个绿蚂蚁,当以后“小资”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自己酿酒喝(这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生活方式总在发生变化),绿蚁说不定就是个普通词了,而九某就是这一潮流的领导者,哈哈。华簪一例你确实对,因为现在没有人用华簪了,失去了现实土壤。

总之,只要不是原作者为了促进读者思考而有意造成的停滞或费解,都应该尽量避免。

然而,丁兄此言我也确实深为赞同,所以我其实也有些矛盾的

2

余冠英先生说,三首一写敛,二写祭,三写葬,很有洞察力,好象九兄没有点出来,这里补充一下。

这个确实有道理。我主要是关注陶渊明的情绪变化了。这个补充很有意义。

3 关于“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翻译。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丁兄主要是认为“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几句里面的“贤达无奈何!”提示了“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达的是一种无奈的情绪。这个推理我不同意。

高手写诗,诗里的情绪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我有限的阅读和研究,陶渊明的诗歌更是有一个鲜明的艺术风格,那就是结尾都非常有力,常常是一种转折,一种升华,一种深沉的思考。他的结尾,常常不是前文情绪的重复。在“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一例中,我觉得正是这一艺术特色的具体体现。我有意给给这些艺术风格取一些形象化的名字,如“神龙摆尾”,“一鹤冲天”等等。

另外,此最后两句的哲学意味是很明显的。陶学研究者一般也都认为陶渊明的具有比较明显的“顺化”思想。还有人更进一步认为陶的根本宇宙论观点是“气论”。这些专门的研究者是理论上有可能过于拔高研究对象的。我作为一个爱好者,理论上也有可能过于美化了欣赏对象。人文学科也应当有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但艺术欣赏方面的东西有时候也真的很难作一个“科学”的论证而让所有人都信服。所以,有时候大概也只能各取所需了。

有丁兄如此深入的交谈,很过瘾。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