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奥匈帝国军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系列 -- 蒂罗尔射手

共:💬252 🌺141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续5

奥匈战地工兵部队,这支部队是1912年才新建的部队,在1912年前,战地工兵勤务由后勤部队承担。

1912年,为了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奥匈将战地工兵从后勤部队中分离出来,将总共15后后勤营扩充成14个战地工兵营和8个后勤营。由于奥匈炮兵有自己的技术支援勤务部队负担战地工兵任务,实质上奥匈的战地工兵仅仅负责步兵部队的战地工兵勤务。

奥匈的战地工兵配备工兵铲,骑兵卡宾枪和工兵刀,军官配备战斗军刀和军用左轮手枪。

奥匈的战地工兵为红色领章,领花为皇冠下交叉的一对铁锤,象征其任务。

很有趣的是,战争爆发的时候,几乎全部的战地工兵部队都在匈牙利腹地救灾,那里于1914年夏发生了大范围的水灾,以致当刚刚开战的时候,预定对塞尔维亚作战的奥匈“巴尔干集团军群”居然没有一个战地工兵部队,导致集团军群部队在渡过奥塞边境界河的时候,连个浮桥都建不起来,只得捆扎木筏渡河,这造成了渡河时的极大混乱,没有舵的木筏上站满了士兵,被湍急的河水冲得在河中团团乱转,互相碰撞。本来编入巴尔干集团军群的部队就都是二流部队,虽然都是来自匈牙利的部队,然而民族却分属匈牙利,罗马尼亚,波兰,乌克兰,波黑,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语言不通,沟通不便,相互间为了争抢木筏或者因为木筏碰撞甚至互相射击,再加上渡口处塞军设防严密,机枪火力炽烈,导致奥匈军渡河伤亡极大,竟无法抢占一处渡口。后来还是倚仗优势炮兵火力,摧毁塞军对渡口的布防之后,才勉强渡河成功。

作为基干部队的奥匈战地工兵部队,开战后基本上是每个军分到一个营作为军直部队使用。他们并不负责普通工事的修筑,而是负责架桥,修筑公路和铁路,修筑要塞化永备工事。作为技术部队,他们表现很好,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这和奥匈的铁道兵形成巨大的对比。

奥匈在开战前拥有4个运输师,其中包含大车运输队和铁路运输队。其铁路运输队效能之低下简直让人惨不忍睹。民用火车最大单列挂载量为100节,而军列却只敢挂50节。战前帝国耗费巨资修筑了6条穿越喀尔巴纤山的铁路,通向加利西亚行省(奥属波兰),因为这里是预定对俄作战的兵力集结地,从这里出发可以威胁到俄属波兰的侧翼地区。然而开战后,军列向加利西亚的人员和物资输送量,居然只能达到同等数量的民用火车的三分之一。幸好俄国人的铁路同样糟糕,居然不修支线,俄军乘火车到达俄属波兰的华沙后,需要步行前往边境的兵力集结区,而且俄国人还要履行对法国的承诺,将大部分兵力用于对东普鲁士的进攻。如若不然的话,1914年冬加利西亚就丢定了。尽管如此,1914年冬,俄军仍然占领了部分加利西亚,将40万奥军包围在普米热尔要塞,并威胁喀尔巴纤山口。

要是俄军突入喀尔巴纤山口,那么前面就是一望无际的匈牙利平原了,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俄军的进攻。

关键时刻,又是地方防卫军力挽狂澜。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在从地方后备队中补充了一批中年人之后(帝国国防军有补充优先权),守住了喀尔巴纤山口。几个全部由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的团和辅助部队构成的师和新建旅倚仗天险,挡住了俄军。

和铁道运输队相比起来,马拉大车运输队的运输效能要高得多,他们似乎更加适合在东欧那泥泞的道路上行进,然而,这也仅仅是相对而言,实质上,在整个战争期间,奥匈军的后勤运输就从来没有满足过前线部队的需要过。

这当然不完全是运输的关系,也有战前计划不周的缘故。帝国战争部可以说用了近40年来准备这场战争,然而其效能是低下的,工作是无能的,准备是混乱的。14年夏季,总动员令发布后,帝国战争部赫然发现,自己居然没有足够的制服来满足征集来的近250万部队,至少有一个完全由补充营新编成的旅完全穿着老百姓的衣服,只是在手臂上捆了条褐色的带子来表示自己是军人;而1915年的补充兵则没有靴子穿,他们不得不自己到市场去购买靴子,当然,大部分人没有买到靴子,只能穿着各式各样的鞋上了战场。最可怜的是地方后备队的补充兵们,这些胡子巴沙或者奶毛没褪的补充兵们穿着地方后备队的蓝色制服,直接被投入战场,连正规的制服也没有一件。和俄国士兵相比,他们要稍好一些,他们至少能做到人手一枝步枪,而不是带刺刀的树枝,他们的野战炮兵的弹药基数要多,但是炮却比俄国人少。他们缺少靴子,但是至少有鞋,而不少俄国人是赤着脚的。

奥匈对俄国的战争在两国昏庸的宫廷和颟顸的军部不懈努力下,从1914年开始就沦为了一场比烂竞赛,在这里,作战的胜利不是因为自己的优秀,而是因为敌人比自己更烂。

未完待续…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