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被拍成猪头也要说,女生吃肯德基可以减肥的。 -- forger

共:💬89 🌺10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谢谢
家园 我觉得

国内的主要理论根据还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你所提到的这个问题,好像已经冷了很久了。最近只有有限的几本书提到这个问题,

我翻了一下学校的藏书。其中,

Gender in archaeology : analyzing power and prestige by Sarah M Nelson Walnut Creek, Calif. : AltaMira Press, ©1997.

这个作者是个坚定的母系支持者。列举了一大堆的证据,从原始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论证母系存在的必然和合理性。

Gender, kinship, power : a comparat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by Mary Jo Maynes; ; et al

New York, N.Y. : Routledge, 1996.

这个是讲父系社会的。讲the phallus崇拜,以及世界各地的特例。但我没有发现与母系的比较问题,当然我也没有仔细看完。

其它的,都是70年代前的老书了。

另外,去人文科学的Anthropology类,从2000年左右开始网上发表的文章里面,没有一个是探讨这个问题,甚至是近似问题的。所以,我觉得,虽然我在国内读书的时候,听到的东西很古老。估计目前的学术界也没有多大的改变。还是老一套。

虽然很多人批判恩格斯的那篇著作里面的许多观点,但是就家庭演变这一块,排除掉思想领域的纷争,大家的观点相差不大。

所以,我只能说,你恐怕要追溯到二战前,甚至十九世纪的著作里面去讨论这个问题了。

你说到其它的灵长目的社会方式。

有资料表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灵长类动物都是社会性动物,都结成群体生活。动物社会学研究发现,生活在热带稀树草原的狒狒具有性双性现象,即雄性的体重达到雌性的两倍,这种现象只有成年雄性之间为争夺雌性而存在激烈竞争的物种中才会出现。与大多数灵长类动物一样,雄狒狒长到成年时就离开其出生的群体迁居到附近别的群体中生活,从此以后便与先已定居在那个群体中的其它雄狒狒处于竞争状态。这种雄性迁居的方式使大多数狒狒群内的成年雄性通常没有血缘关系,因此它们缺乏合作行为。人类的近亲黑猩猩的迁居方式与狒狒相反,雄性一直留在其出生群中,而成年雌性则迁居到其它群中。在这种方式中,由于同一群体中的雄性彼此之间是兄弟,血缘关系密切,因此它们容易彼此合作,合作对抗其它同类群体、合作获得雌性、合作狩猎等,这种雄性之间缺少竞争而增进合作的迁居方式,也即婚配方式,与性双性情况大不相同,反映在成年两性身材比例上,雄性仅比雌性大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①。古人类学研究还发现,在成年两性的身材比例上,各种南方古猿都符合狒狒型的性双性模式,直立人的典型代表——北京猿人,其男女身材的差别小于南方古猿,而大于现代人;而在早期智人中,男性身材仅比女性大百分之二十。剑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伯特•弗利和菲利斯•李据此认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这种雌雄两性身材比例的改变,肯定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远古时期的男性很可能与同父或同母的兄弟们一起留在其出生群中生活,而女性则在其成年后迁居到别的群体中,简单说就是女到男家的婚配方式。并且认为,这种方式必然促进男性之间的合作。

可以认为,这种雌性迁居的方式,实质上是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混合版本。更多意义上来说,是更接近于母系氏族的组织方式。

考虑到雌雄间个体差异的大小,从黑猩猩到人的比例改变,并不大,所以,人类早期社会的组成,或许更近似于这种混合类型。

你可以发现,在所有的灵长目父系社会组成中,雄性的作用,并不是维系生产,而是为了彼此间的竞争和保护雌性与幼崽的安全。而雄性作用的维持,必须要依靠他相对于雌性个体的大差异来维持。一旦这个体型差异丧失,那么雄性就自动丧失他们的主导地位。根据这个归纳的原则,我倾向于认为早期人类中母系氏族占主导地位,是一个必然现象。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