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唱《八路军进行曲》的国民党王牌军 上 -- 萨苏

共:💬47 🌺24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唱《八路军进行曲》的国民党王牌军 下

与大多数国民党精锐部队不同,新一军并不属于蒋介石嫡系的黄埔军校系统,它的前身新三十八师脱胎于宋子文的税警总队,这是宋依靠自己的财力建立的一支半私人武装,军官多来自在国外军校留学的毕业生,与蒋介石没有那种黄埔听训的子弟关系。

而到达印度以后,由于鞭长莫及,国民党主流在这支军队的影响更加薄弱,有感于国民党政训系统一贯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孙立人在抗战期间,始终不接受国民党党务体系在新一军内的存在。而军统方面派来监视孙立人的潘德辉(新一军上校情报参谋),感于孙将军的忠勇,不但不肯监视他,反而成了孙最忠诚的部下,在“孙立人兵变案”后被整整关押八年之久。孙立人在军中不甚支持国民党的存在,这一点,固然和孙立人力主军队国家化,军人不问政治的思想有关,同时也受到史迪威的暗中力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史迪威,绰号醋性子乔的他对政治一知半解,却是一个坚韧不拔,而且感情强烈的老军人

由于和陈纳德不和,史迪威作为中印缅战区参谋长,手下真正能指挥得动的美军只有一个麦支队,这显然与他力争从印度杀回云南,打通中印公路的决心很不相称。在这种情况下,史迪威极为看重能征惯战,兵力雄厚的中国驻印军,特别是孙立人部下的新三十八师,把他们看作实现自己决心的主力部队。为此,史迪威利用自己在美国政府的影响,为中国驻印军征得了与美国军队几乎相同的待遇和装备 – 这种待遇,直到今天仍然可以让很多军队羡慕。例如,在密支那作战中,受伤的中国士兵,都是先由随军护士进行检查,如果发现伤情严重,则立即用飞机运送回印度的后方医院进行治疗,大大降低了战士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史迪威扩编驻印军的思想与蒋介石一拍即合,蒋也对这样一支装备训练一流的军队十分有兴趣,所以全力提供兵员,通过“驼峰航线”运输印度,增强远征军的兵力。

然而,在使用驻印军上面,史迪威与蒋介石的思路却完全不同。

史迪威全力支持远征军的建设,目的就是使用它打通中印公路,为将来从中国对日发动反攻创造条件;而蒋介石则更乐于坐山观虎斗,他认为美日在太平洋上的战争,才是决定日本命运的关键,中国反攻与否,对日本的灭亡并无决定作用。因此,蒋介石更愿意把这支军队雪藏起来,作为战后国民党政府的重要军事支柱。

于是,蒋对远征军反攻缅甸的作战深感忧虑,担心其实力因此遭到重大消耗,并力图通过对远征军中方将领的控制,消极对待史迪威的作战计划。

无奈史迪威对蒋不愿放权的思路早有防备。早在第一次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时候,他就被蒋介石的水磨功夫折腾得半死。当时,史迪威号称是可以指挥整个远征军的,然而到了战场上他才发现蒋介石始终在遥控这支部队的指挥权,而且在缅甸叠床架屋地造出了接近一个班几乎与史迪威具备同样权限的将领,这些人员包括参谋团团长林蔚,远征军副总司令罗卓英,远征军实际的前敌总指挥杜聿明,等等。。。当然还有蒋介石自己。这个古怪的足以让人自杀的指挥体系加上三心二意的英国人亚历山大上将,几乎把史迪威逼疯。他终于明白蒋介石让他“指挥”远征军不过是一个游戏,实际上并不肯真的让他指挥这支军队,而只希望这个大鼻子把美国的援助物资要来运到就足够了。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的失利,和这个古怪的指挥体系很有关系。

史迪威当然不会在同一个地方第二次摔倒。他采取的措施,就是一面为远征军提供最好的后勤服务,尊重士兵改善待遇来争取军心,一面坚决拒绝蒋介石对这支部队的插手,只让他名义上拥有这支军队而已。所以,孙立人的做法得到史迪威的支持,而且在远征军的问题上,美军顾问人员的意见更加重要。

点看全图

在缅甸与日军十八师团激战中的孙立人部远征军部队。

中国远征军在滇缅战场上的确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根据日方资料记载,仅仅第十八师团和第五十六师团,在与中国远征军的作战中,阵亡 – 注意,不算负伤的 -- 阵亡的人员就达三万八千二百八十六名。实际与远征军作战的日军还有另外三个师团和一个混成旅团,可以想象远征军给日军造成了多么大的伤亡。

个人感觉,新一军,新六军回国后最终覆灭在内战的大染缸中,与离开了史迪威精心缔造的美式环境有关。与此类似的例子,在现代还可以找到一个,就是耗资巨大的健力宝足球队。

事实上演剧五团在云南,正是通过演出中给美军顾问留下了深刻印象,才获得了前往缅甸慰问演出的邀请。当时史迪威一系的美军顾问,对共产党并无太敌对的看法,史迪威甚至还建议过直接向延安提供武器装备与日军作战。在当时情况下,美军顾问支持的事情,国民党方面想阻止也无可奈何。

孙立人采取军中不建党的立场,未必不是在蒋,史之间求得一个平衡,避免激化双方矛盾,为自己获得一个简单的环境。对于一个真正的军人来说,他很不愿意卷进这样的政治漩涡。但他这段时间的表现,难免被蒋视作离心,或许他后来被囚禁三十余年的命运在此时已经注定。

所以,在孙立人的部队中,对于国共之争,其敏感度远远低于其他国民党军队,他未必知道“向前向前向前”是八路军的军歌,就算知道,恐怕也未必在意。

而且,当时这首歌的歌词,并无“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这样敏感的句子。

最早注意到八路军进行曲/解放军进行曲歌词的变化,是在一本日本左翼记者采访八路军的书中。

这位日本记者名叫永峰正树,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他来到八路军中采访并且追随八路军部队转战,直到日本投降后的1946年才离去,并写成《与八路军在一起》一书,描述了八路军的战斗和生活情况,在日本影响很大。

点看全图

《与八路军在一起》封面

现在看来,永峰正树应该与当时在狱中的日本共产党领导人德田球一关系密切,他采访八路军的时候,日本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将面临战败,而在思索战败后应该走怎样的道路。八路军装备低劣,却能够在华北和日军反复争夺,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越战越强,日军始终无法奈何这支军队。无论威压还是利诱,华北的军民始终团结一体,如鱼水结合,让一部分日本人感到应该对这支神秘的军队进行更多的了解,也许可以从中找出未来日本的复兴之路。

永峰的作品,其目的大体如此。

点看全图

应该说,永峰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所熟知的八路军风貌

比如这张图,反映了八路军战士帮老百姓追逃跑的猪崽。永峰认为八路军的成功,军事只是一部分,政治上的成功更值得思考

点看全图

不过也有的描写让我们颇感新奇

比如这张图上的女八路,我们的确可以接受他描述女八路和男八路服装完全相同,但抽烟的女八路呢?1944年可是整风运动结束好久了。

永峰在他的文章中提到有些女八路来自大城市,教育水平高而且特立独行,抽烟并不妨碍她们彻夜地工作。看来,当时的女八路中颇有些个性十足的人物。

点看全图

而永峰纪录的当时八路军的军歌,虽然由于中文水平有限错误百出,却明确地可以看出,当时这首歌中尚无“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一句,当时的歌词是“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

如果是这样,这首歌的整个歌词中,并没有什么意识形态的内容,仅仅是一首激昂的爱国歌曲而已,实在看不出孙立人的部下为什么不能唱这首歌。

最后,有必要思考一下,新一军中这支歌到底唱了多久。八路军进行曲改为解放军进行曲和歌词的变化具体情况不详,不会早于1946年。所以,结合李云龙所说“听说这首歌成了解放军进行曲,才不唱了”,新一军中唱八路军进行曲的时间,可能有一年多的时间呢。

八卦一下,新一军1945年曾经进入东北与林彪的东北民主联军作战,当时这支军队中《八路军进行曲》应该还没有被禁唱,双方大有可能在阵前唱完全相同的歌曲。林总面对这伙高唱“向前向前向前”的另类国军,会不会也有一种啼笑皆非的感觉呢?

[完]

通宝推:为中华之崛起,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