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兼纪念西西何一周年】我打工的那段日子(序言) -- 犀光

共:💬61 🌺1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我爸爸拉煤的故事

估计有很多人知道我是山西人,也就是在太行山以西的意思。说实话,我实在不知道为什么要把山西和山东如此命名,分明是河北和山西分别在太行山两面吗。不过这不赖我,在宋唐以前,山西还统称河东呢,概指黄河以东,与河西相对。改称山西这个事,是在为是不是中国的朝代而争论不休的那个朝代----蒙元时期。

就说这个太行山,在我们县已经接近尾声了,否则黄河就不会再在不远的南面从东西向改为南北向了。但是你千万不要望文生义,以为我们县在山西就盛产煤。错了,大错而特措。朋友们有听说我以前打过工(这个工是民工的那个工,这个不能搞错,要知道中国人是最讲礼德的地方,等级层次分明,万万错不得),觉得很是好奇,问我是不是去挖煤的,难怪这么壮。我只好苦笑,我们那儿并没有煤矿。朋友们就奇怪,莫不成你是打铁的?虽不贴切,却占了边,不错,我是打过铁的祖宗的----铁矿。

望文生义是要不得的,很多时候搞来许多哭笑不得的场合。像现在在国外,有人问我是哪儿的,我说山西的。博学的人可能进一步问,山西哪块儿的?我不敢说是曲沃县的,尽管他在春秋的时候还有可能是一国之都呢。战战兢兢地说,临汾的。嗷,对方恍然大悟,知道,产汾酒的那个地方。这个时候我就不知道该不该向人家解释,此汾非彼汾。汾酒产于太原南清徐县,临汾尽管也面临汾河,但是须知道,汾河从南到北流以整个山西呢。不管怎么样,我们那儿的山上产铁矿而不是煤。

尽管我们那儿也是山西,但是煤对于我们那儿的父老乡亲一直是个稀罕物。在全国农村合作社的时候,我们那儿的老百姓还不能烧上煤呢。取暖做饭烧什么呢?烧柴禾!每年农作物收割以后,农作物枝干要喂牲口,所以农作物根就成了大家赖以取暖的东西。那年头,农作物根珍贵的很,收割完庄稼,队长就把一畦一畦的根分给各家,大家要在晚上或吃饭的时间抽空把根挖出来,晒干等做饭或冬天取暖用。绝不像现在,每年麦季完后,一把火了事,连带着把公路边的杨树也给熏死。不过这也有好处,给乡里的干部们一个创收的机会。可以逮住罚款,这个很好逮,不像在公路上抓无证驾驶的农家车,地在哪儿摆着呢,就是你家的,你搬不走,哈。

后来渐渐的富起来,就有人家沿用解放前有钱人的方法,用拉拉车到东山拉煤。不过解放前使用牲口拉,现在牲口是公家的了,只好用人力拉。我爸爸还记得去东山拉煤的事:拉煤要在在农闲时,天蒙蒙亮就带着干粮起身,争取在天黑前拉上七里坡。七里坡是稀稀拉拉的很长的一段漫坡,要一口气拉上来,否则停下来就会连人带车滚下去。我估计我们村那些去东山拉煤的肯定对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个词理解得特别深刻。好在去的时候上坡路是空车,要是倒过来可不得了。七里坡上有一个村人修建的简陋泥屋,屋后面有个井,可以在这儿将就着过一夜,第二天还是天不亮就起身,要知道这个时候是社会主义物质极大珍贵的时代,去晚了就没了。当然了如果你有亲戚在煤矿上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就另当别论了,你不但可以磨磨蹭蹭、吊儿郎当,八成还有可能根本就不用去,有人帮你直接就拉回来了,具体你选择哪种态度取决于你和那个亲戚的亲度和他的高度。

到了煤厂,一辆一辆的拉拉车一派派的,中间夹杂着穿的破破烂烂的农民乡亲,镜面还是很壮观地。我虽然没有见过这个场面,但是刚改革开放的时候,跟父母去棉麻公司卖棉花或者后来卖苹果,都是这种壮观的场面。这是一个全国人包括农民自己走觉得很合理但是却荒谬的现象-------农民无论买东西还是卖东西都要排队看别人的脸。

我爸爸说经常等一天都有可能等不到,因为煤矿上没工夫搭理这些小拉拉车,费半天劲卖不了多少煤。后来就全村一起贿赂主管人,好在那时候的人不像现在,胃小,很容易喂饱。往往一袋红薯干什么的就解决问题了,这样就不用在外面等,从后门进去,把车放在大煤堆里,铲车直接倒进拉拉车。尽管不用装了,但是想把掩埋在煤堆里的车拽出来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所以往往几家合伙,一起贿赂,一起往出拽车,可见是规模效应导致了大规模生产。

回来的时候好办多了,一路下坡,只有在快到村口的时候又一个大坡,这时候就有家人乡亲接应,总而共之,一来一回,需要三天半时间,拉回来一拉拉车煤,省着点,一冬天就过去了。现在就好多了,有农用三轮车拉着煤在村里转悠,挨门挨户的鼓捣你买,前提是你有钱。可惜,大约从九七年开始,农村的收入就开始停止增长了。但是物价却没有,老百姓就觉得日子一天一天的拮据起来。

尽管没有煤,我们县的北山上还是有一些铁矿。否则的话,我下面讲的故事就有可能发生在别的地方,械斗双方中的一方可能就是我们家乡的人了。

下一回,两省民工大械斗。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