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谁该对七月分兵导致的失利负责? -- 秦人醉

共:💬51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谁该对七月分兵导致的失利负责?

七月分兵失利的最大责任不在粟裕?D?D兼驳八佾舞贴

七月分兵后华野有几次败仗,但微瑕不掩珍璞,这丝毫不影响粟裕大将百战百胜的军事雄才。

  

  关于七月分兵,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到底是粟裕的独立决策下完成的,还是中央的最高指示。47年5月22日,军委曾向华野战司令部发电,指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意义重大,虽然付出的代价也不小,但是,“只要不性急,不分兵,是能够用各个击破方法打破敌人进攻,取得决定胜利。”并指出,“山东方面的作战方法是集中全部主力于济南、临沂、海州之线以北地区,准备用六七个月时间(5月起),六七万人伤亡,各个歼灭该线之敌。该线击破之日,即是全面大胜之时,尔后一切作战均将较为顺利。” 也就是说,军委实际上是主张华野各纵队握成一个拳头,在山东主要战区再打几个类似于孟良崮战役规模的歼灭战,那时,全国形势就会有很大的改观。

  

  当时军委的指示和粟裕的想法不谋而合。根据《粟裕战争回忆录》,里面提到“‘七月分兵’是在未经充分准备斩情况下开始的。在接到军委6月29日的分兵指示以前,我们是按照军委5月22日指示,准备以七八个月时间,即在1947年底以前,集中全部主力在内线各个歼敌的。接到军委6月29日分兵指示,到全军开始行动,仅有一天多时间。”由此可见,才一个月时间,军委的指示就从打大歼灭战转变为分兵出击。八贴里提到,“虽然毛XX有“分兵”的建议但并不是命令。”要知道,战争其间老毛的电文都是“建议你们如何如何”,如果你要真的理解为建议,那就大错特错了。八贴说“粟裕仓促兵分三路”,倒也不错从接到指示到仓促分兵才一天时间,有哪个军事家可以做到不仓促行事?为了这次分兵,粟裕和陈毅彻夜争论,最后服从大局,执行军委的指示。

  

  那么粟裕敢不敢抗命不遵呢?当时的形势是,刘邓度过黄河,挺进大别山。面对国民党的层层堵截,压力非常大。弄不好就有被全歼的危险。军委的初衷是分兵是用突出去的几个纵队去减轻刘邓的北线压力。如果粟裕真的把中央的电文理解为建议而自行其是,那么这样做的后果将会直接影响到刘邓大军的生死存亡。此前在淮南的抗命和后来抗命渡江都和此次的形势不同,这次来得非常突然,基本没有商量和回旋余地。而且,陈毅和谭老板(谭震林)都极力支持中央的决定,粟裕不可能再反对了。

  

  八佾舞贴中说,“粟裕仓促兵分三路,令一纵、四纵向鲁南;三纵、八纵、十纵向泰安;粟裕指挥二、六、七、九纵正面迎击。”算一算,加起来才总共九个纵队,这句刚说完,下一句话就变成了“华野12个野战纵队加地方部队60多万人。”,不知怎么来的?连算术也不会么?就连后来陈毅给中央发电总结七月分兵失利时也提到“九个纵队集中使用时,每战只要求歼敌一个整师,与歼其援敌之一部或大部。但此次分兵后,由于过分乐观与轻敌所致,仍作歼敌一个师(南麻)与对付其援队之打算,故兵力与要求不相称,致不能取胜。”这里面也提到的是九个纵队,你怎么就算出了十二个纵队六十万人,是不是把军直机关和游击队都算进去了?我手头的资料是,孟良崮战役以后当时国军在山东搞重点进攻,在山东战场投放的兵力是24个整编师45万人,其中机动兵力25.5万,华野全军是27万。以这样的兵力想在短期内全歼山东之敌是根本不可能的。

  

  那么就只好服从命令分兵了。分成三路以后。直接受粟裕指挥的是二,六,七,九等纵队。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分兵之后,粟裕基本上在短期内就丧失了统一指挥权。八佾舞贴中把叶飞一路和西兵团的被动局面都算在粟裕头上,是否有合理之处?实事求是的说,粟裕只是对自己这一路南麻临枸善意的失误负有责任。“七月分兵”后,粟裕率领4个纵队于7月17日到21日进行了南麻战役,2、6、9纵奋战五昼夜,仍难以在短期内将胡琏11师歼灭,而敌军突破我7纵阻击阵地。这样,粟裕决定撤出战斗,转至临朐地区休整。南麻战役的失利引起了链锁反应,敌8军乘我部陷于南麻之机,向临朐进犯,并于23日占领了临朐。后发现华野撤围北上,随即转入守势。这时华野十分疲劳,伤亡又大,本应休整后再战,但粟裕考虑到临朐为我战略要地,若再失守,我军与胶东、渤海解放区的联系被切断,我军将被迫北撤,鲁中解放区将沦陷。另外,认为敌8军立足未稳,好打。遂于7月24日,发起临朐战役,又未能达到预期目的。8月30日,我军撤围,鲁中失陷。整个南麻临朐战役,华野伤亡2.1万,歼敌1.4万。对一向以常胜将军著称的粟裕来说,这当然算是败仗。但败的也不是很难看,实际上是一种消耗战。损兵不少,但部队的主要战斗力并没有损失。这和林彪的四平溃败还是有本质的区别。

  

  当年8月4日,系列战役战斗结束后部队修整期间谭震林给粟裕写了一封长信,但不是亲自交给粟裕,而是先让陈毅看了,请陈毅交给粟裕。陈毅看后,认为“对粟有帮助”,于是交给了粟裕。信中讲道:“在这一年多的自卫战争以来,使我觉得必须给你一些帮助才对……” 大言不惭的说粟裕“在军事上常常粗心大意,缺乏远见。数十万大军的指挥,如果不能看远是很危险的。”

  

  8月5日,粟裕回信给谭震林,内容如下:“你和军长要我起草南麻、临朐战役初步总结报告军委(详未支电稿)。草成后,你们都不同意我那电稿上的意见,而认为是军事部署上的错误与战术上的不讲究。我承认军事部署上确有错误,战术上的确很低劣,这些我应负其全责。但我仍认为‘过分乐观’是南麻临朐战役未能取胜的主要原因,至少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过分乐观而发生轻敌,由于轻敌而企图‘啃硬核桃’,企图‘一锅煮’,企图歼灭11师后乘胜歼25、64师,而与叶陶各纵会师蒙阴。因此部署上就以攻坚为主,而不以打援为主。这种乐观,我也是其中的一个,但我觉得你比我和陈军长更乐观,而有过分乐观的表现。”这里我更相信粟裕的信,最初分兵大家都支持,由于分兵而导致失误,你谭老板就没有责任么?

  

  8月6日,陈毅一看谭胖子要坏事,立即致电中央和华东局电文如下:“我认为我党二十多年来创造杰出的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刘、林并肩迈进,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我们对战役指导部署,历来由粟负责,过去常胜者以此。最近几仗,事前我亦无预见,事中亦无匡救,事后应共同负责。故力取教训以便再战。” 8月11日中央复电,说陈毅的话“所见甚是,完全正确。” 当时华东局以饶漱石为首,是极为维护粟裕的,8月5日,中央致陈粟谭:“你们速派粟裕西去,统一指挥五纵,将全军供给重心经渤海转至鲁西南,争取在鲁西南立足,协助刘邓作战,否则有被敌驱过黄河危险。”这样,分兵又合兵,粟裕再次统一指挥大军,鲁中一系列战役终于告一段落。

  

  八文中提到金门战役的失利,粟裕远在南京,并未具体指挥。而且战前曾给叶飞下达指示三不打原则,叶飞过于轻敌,立功心切,准备不足,料敌不准,才有金门之败。当然,说起来粟裕也有领导责任。

  

  另外,关于分兵后叶飞、王必成和陶勇三大悍将闹闹情绪当然是正常的。以此来否定他们对粟裕的认可就有点搞笑了。看看1958年批粟时的众人表现就知道了。现有资料表明,批粟主力为彭与聂。侗枫的《虎啸血野》说到粟的老部下叶王陶的表现,叶一言不发,陶不断打岔,分散主题,王必成则仗义直言,称颂粟的功绩。(另:叶剑英想大化小,林彪的表现尚无资料提起,陈毅的表现说法不一。这是个隐秘较多的区域。)你能说,叶王陶眼里真的没有粟裕么?至于文章中说的其他人对粟裕不以为然,我相信,也许对他的为人不以为然,也许对他的资历不以为然,也许对他的性格不以为然,但是,如果说他们对粟裕的军事才能不以为然,那我只好送他们两个字,“猪头”。

  

  前国防部长迟浩田曾撰文纪念粟裕,“巧于运筹,战功赫赫;高风亮节,武德耿耿;见解独到,真言灼灼,不愧为百万雄师名战将。”迟上将从未把一个人赞誉到如此的高度……如果说刘邦手下的汉兴三杰是张良,韩信和萧何。那么,老毛麾下的建国三杰,我以为,是周公,林彪,和粟裕。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