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水浒”和“江湖”--序 -- 问天

共:💬32 🌺9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水浒”与“江湖”--(4)

梁山好汉里,武松是一个相当出彩的人物,既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渲染的一位主人公(有所谓“武十回”),也是深受后代读者和江湖豪客们喜爱尊重的一位英雄。但是关于他也有一个争议话题,就是他曾经在血溅鸳鸯楼时把遇到的所有人包括张都监的妇女奴婢都杀得干干净净,似乎有损于他的英雄形象。对于这一点,在山东台拍《水浒》时特意加以修改,把杀后槽等人的情节都予以忽略,把玉兰处理成自杀,从而掩盖了问题。中央台的《水浒》在这一点上倒是基本忠实于原著的。(顺便说一句,山东台拍的《水浒》整体来说相当忠实于原著,也很有原汁原味的草莽气息,但是可能因为拍摄于80年代初期,受阶级斗争观念的影响还比较重,作了一些意在突出阶级对立的修改,也算是时代特色吧。中央台的《水浒》呢,除了在招安问题上改动较多,尤其是突出丑化了宋江的表现外,其他重点所作的修改似乎都是关于男女关系方面的,比如特别渲染加强了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戏份,对阎婆惜和张三的偷情也颇有发挥,这个也算是时代特色吧,呵呵。不过对潘翠云与和尚通奸被杀这样的火爆情节倒没有怎么大拍特拍,就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了。)

其实要评价武松的这一行为,还是一句话:“时代局限性”。这是因为在武松和几百年来江湖好汉的心目中,女人奴仆只是男人尤其家长的附属物甚至财产,是不具备完全独立的人格的。对他们的态度,完全取决于对他们的主人的态度。这种态度不是武松一个人的想法,而是当时乃至以后上千年普通大众共有的普遍思想。

写到这里想起了评书。其实评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如今日的流行影视,最能反映普通大众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在评书里经常出现的一个情节就是奸臣陷害忠臣满门,全家上百口全部处死后葬在同一个大坟里,叫做“铁丘坟”。侥幸逃脱的忠臣后代长大成人之后总要来哭祭铁丘坟,并引发种种故事,是评书里的一个重大关节。小时候看评书,总是奇怪这家人怎么那么多,好像也并没有把整个家族都算上啊,即使算上也不够啊。后来才明白,这里面绝大部分都是奴仆婢女,他们作为主人的附属物,固然有“宰相门前七品官”威风的时候,可是一旦主人出事,也是会跟着倒霉甚至掉脑袋的。而且这在整个封建时代从上到下都是被视作理所当然的事情。比如《红楼梦》里,家长犯事,子女妻儿固然都跟着被囚禁发配,奴婢也会被没收“官卖”。清代还喜欢把犯官家属发配边疆“发为披甲人为奴”,也是妇女地位的一个明证。另外说一句,清朝在这种奴才文化上发挥得更淋漓尽致。比如雍正当了皇帝,他的奴才如年羹尧李卫等都鸡犬升天,堂而皇之的出将入相。曹雪芹的主上也是包衣出身,后来却俨然成了钟鸣鼎食的世家贵族。(这和他们的八旗旗主旗奴制度也有很大关系。)这种皇帝和臣子的主奴关系和以前汉族有一个人格上独立只是“忠君报国”的士大夫阶层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水浒》和《红楼梦》等巨著比较起来,在妇女地位这方面思想上要落后很多。这一点大概也和叙事主体有关,反映出了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等思想对梁山好汉们和江湖豪客们的巨大影响,连武松这样的个中翘楚也难例外。从思想根源上来说,妇女被当作男人的附属物,这是对妇女歧视的根本原因。《水浒》中这方面的思想倾向流露得很多,就不用再一一列举了。倒是有一些其他的梁山好汉们的恶劣行为是基于类似的原因,比如解珍解宝等人杀了毛太公家的婴儿等。这个咱们以后有空再说。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