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阅读《21世纪经济报道》 -- 阅读者

共:💬42 🌺3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黯淡的预期

字数超限,接着来。解释一下,下面的文章不见得都是说明“题目”的,我只是随手写了个题目,因为看到了现在一边倒的对1~2年内宏观经济的悲观预期,也就说这次经济调整会是U型的而不是V型。悲观的主要原因在于房地产的下滑,以及引起的投资下滑,主要原因不是消费或者出口。但是,中国政府手中可打的牌比较多,这是有利的一面,既有制度性的改革措施,也有诸如财政、货币等手段。

高善文:谁挤压了中国老百姓的消费?

旧文一篇。高善文的文章总是有看头。虽然不是什么高深新鲜的道理,结合中国过去几轮经济周期,读起来到也很有趣。

提姆哈福德(Tim Harford) 别信经济预测

都说经济学家能预测到6次经济危机中的9次。那么现在在分析师、经济学家在得到2008年中的数据后众口一词的悲观预测中,他们会失算吗?有什么意外的因素没有被考虑到?有什么数据或可能被他们高估或低估?看来还得等...

不过:

奇怪的是,预测机构通常会发表一些有用的评论,但很少反映在受到如此关注的数据预测本身。例如,2006年12月,英国预测机构就油价飙升、信贷成本大幅上升以及美元大跌的风险发出了警告。它们对经济增幅的预测出现了错误,但预测正确也几乎不会有任何作用。不过,预测机构发表了一些值得一听的言论——如果你听得足够认真的话。

比最终结果更应该关注的是,经济学家或者分析师看到了或者没看到结构中的那些因素?

最近总听到一个词:再平衡,这是个什么过程呢?

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 :全球失序与失衡(上)

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 :全球失序与失衡(下)

访谈或者座谈也很有意思,虽然系统性差一些,但是比较丰富。

中信证券 v.s. 余永定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

6月份的时候,余永定发布的报告就预见到了未来一年经济的滑坡和消费的下降,也谈到了再平衡。

比券商需要依靠数据支撑才能发出预测不同,有一定的预见性。

凤凰财经: 中国制造业遭遇四面楚歌 郎咸平独家解读背后玄机

曾子墨:但是怎么样来整合这个6呢,是需要更多的比如说国家的产业政策的支持,还是说企业家自身的努力,观念的转变?

郎咸平:亚洲国家,缺乏政府支持的国家,纯粹民营制造业的国家,基本上都是贫穷落后愚昧,比如说好的国家,日本跟韩国,新加坡,哪一个不是政府在后面支持跟推动的?真正政府不推动的,纯粹民营化的国家是哪些呢,是菲律宾,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所以产业政策非常重要,企业家的自觉也很重要,那么这是个相辅相成。

有保有压怎么实现?我看至少给出一些“产业政策”是关键。

郎咸平:我要让政府理解它救市是应该的

郎咸平跟余永定都提到了,在这种状况下,政府应该考虑救市,因为市场基本上失去了依靠自身能力回复平衡的能力,我觉得是明智之见。而且现在看来,平准基金是最有效直接的方法,奇怪的是,基金本该具有理性,但是其表现大有问题,股市连绵无绝的下跌,毫无反抗之意,一点乐观的声音都没有,怎么实现平衡呢?即使是对大小非的恐惧和博奕,似乎也应该到头了。考虑ROE有可能下降,PE不再是一个可靠的指标,那么PB在1.5~2之间总该是一个大小非也不愿卖出的价格?

也许中国股市2年来并不太大变化,去年是对一切利空的声音忽略;而今年是对一切利好的因素无视。是规则、公司、投资者、监管者的问题,只不过跟经济形势耦合在一起罢了。

关于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政府可打的牌很多,只是没出手罢了。

再找一篇“背刀客”的文章,真是切中肯紊,鞭辟入里阿:

2006-4-3 熊市末期的权益资产管理(二)

谈到这里,不仅感慨A股市场的劣根性,这个市场的投资者从来不愿意为上市公司出钱,只想分享收益;这个市场的筹资者从来不愿意为出资人创收益,只想圈钱;这个市场的监管者从来不愿意为市场的进步做出努力,只想着兑现权力价值。这样的市场如果也能有牛市,那就太滑稽了。

虽然充溢的流动性和羊群效应与宏观经济的共振冲垮了他的判断,但其实局面没有改变。

陆磊:PPI与CPI间的弱关联

被唐学鹏点名批评之后,就给我造成一种影响,陆磊也是个昏聩的“砖家”。看了这篇文章,多少觉得,是个经济学家就会对我的学习有所帮助。

最近2个月听的比较多的是,PPI会向CPI传导的,PPI-CPI会造成企业的利润严重下滑。似乎言之有理的论断,其实不那么让我觉得踏实。这篇文章,多少能解除一些我的疑惑。

陆泽洪:[观察]8月数据落幕:经济滑坡令分析师大失所望

其实这个评论只有一句话,让我觉得有意思:

8月份最重要的经济数据已基本公布完毕,但投资者再度陷入迷惘。周五公布的8月份工业增加值数据令分析师大失所望,庆幸的是并未让市场感到意外——不过,既然经济一直在滑坡,为何反映消费需求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仍维持强劲呢?

你说市场为什么就有时候大惊失色,有时候安之若素呢?看“张家兄弟”每周的市场描述,就象是看一出永不落幕的戏剧。看前面“市场的智慧”,又不得不对造化之功佩服不已。资本市场就是人类经济社会的一个缩影,因其旺盛的活力,不停的“试错”,让它永远在前进。

资本市场,真是宏观微观紧密结合,各种观念理念争奇斗艳,各色人等你来我往,幽默、滑稽、愚蠢、睿智、机智、肮脏不一而足,历史、现实和未来融与一炉。

唱个歌:“如果你爱他,你就送他去资本市场;如果你恨他,你就送他去资本市场...”

Evan Newmark : [闲说华尔街]为何雷曼兄弟已不再重要

这是一篇好文章,结合下面2篇可以了解的更全面。

雷曼兄弟公司当今的地位如何?

当然,它是华尔街具有传奇色彩的品牌之一,有着显赫的历史。它也是该公司25,000多名员工及其家人赖以谋生的地方。

但在规模达数万亿美元的全球金融界,雷曼兄弟只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它是一家业务主要限于美国市场的中型投资银行,市值只有50亿美元左右。仅俄罗斯就有二十多位亿万富翁的个人财富超过了它。

雷曼兄弟的重组计划是华尔街版的三牌赌博魔术──看上去在洗很多牌,实际上牌老是那几张。谁知道呢?这一套也可能奏效。雷曼兄弟的股价周三大部分时间保持平稳,只是尾盘出现的一轮卖盘才将该股推低。

但秃鹰已在空中盘旋。一份雷曼兄弟债务的5年信贷违约掉期目前已值近600个基点。而去年3月时贝尔斯登债务的这一掉期只值400个基点。这表明信贷市场至少认为雷曼兄弟正走在通往破产的道路上。

这表明雷曼兄弟目前所处的环境已与贝尔斯登被并购时有了很大不同。贝尔斯登濒临破产的消息使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当时大有将整个华尔街拖下水的危险。而7个月后的今天,华尔街各公司已有了足够时间来控制他们因与雷曼兄弟进行业务往来而承担的对手方风险。这对华尔街是好消息,但对雷曼兄弟的股东却是坏消息。

你想了解美国经济的真实现状吗?最好去看一下全球递送商联邦快递(FedEx)。该公司周二上调了对第一财政季度的业绩预期。如果你想了解消费者的情况,那就去看看迪斯尼(Disney)。该公司首席执行长周三早些时候夸口说迪斯尼的业务韧劲十足。

这并不是说全球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但雷曼兄弟事件可能确实是华尔街否 泰来的一个转折点。

一旦明白雷曼兄弟已不再重要,华尔街就可以更好地关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了。

WSJ : 雷曼岌岌可危 华尔街风声鹤唳

WSJ : 鲍尔森最后通牒令华尔街惊慌失措

斯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 通胀:中国后奥运时期的最大挑战

原来“结构性”通胀不是中国人的发明,70年代的美国政府就用过了。

在通胀上升的环境下,政策利率一直保持不变:将实际短期利率维持在接近于零,对任何国家的货币政策而言,都是一种高度刺激经济增长的姿态。简言之,中国支持增长的政策倾向再次高调而明确地传递出来,反映出其政策立场的转变,这种转变可追溯到远比奥运会更重大的事件。

通篇依然在强调,虽然中国短期内遇到的是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但是中期看来,通胀依然是难缠的问题。

当国内的警惕通胀的声音渐渐消失后,为什么他们还在反复的说通胀的风险?到底是国内的经济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短视还是他们过于教条?

看看这一篇,根本就不承认中国的M2发行增速过高:

文国庆:从紧的货币政策是怎样改变中国经济轨迹和造成股市崩溃的?

许保罗:中国经济:摇摆在通胀和通缩之间?

我对这个“许保罗”有点兴趣。

许保罗:中国经济有三个增长源:重工设备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出口。如果其中一个下滑,那影响不会很大,GDP增速会慢一些,但可能还有9%、10%。但如果房地产真的有结构性的问题,GDP增速就不是到9%或者8%了,它会一直下降。原因是房地产业开始衰退后,银行会受到影响,它们的贷款能力会减弱,呆坏账会增加,而银行系统出问题,整个经济就会受很大影响。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值得认真考虑,就是房地产的问题其实不在贷款方面,而在于人们不愿意去买房子了。

许保罗:这里面有几个原因,一是经济增长更多来自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台湾地区,很少有行业是完全垄断的,包括银行业,你看现在台湾银行业的问题是银行数量太多,竞争太激烈了。这使得它有空间让新的产业出现。

二是,台湾当局当时对这些新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很多的政策上的支持。

三是新台币的大幅升值。这使得一些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很难维持,只好另谋出路,比如说进行开发、进入高科技产业领域等。从这个角度说,升值的确是有好处。

不过目前在中国,外部环境看起来不好,人民币升值也不可能再像之前那么快了,所以新产业去哪里找呢?

华生 : 价格改革破冰:三十年的关键起点

系列文章,回忆价格改革历程。

蔡昉:“有保有压”政策如何精确定位?

刘易斯拐点:中国走向发达经济的关键转折——专访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

比起增长,蔡昉更关心就业。

保罗·沃尔克 : 缓和金融危机的破坏力是央行的基本职责

谢国忠:30年经济最大调整在即

他写的还是相当的好,可圈可点。

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企业利润本来就薄,成本压力将它们中很大一部分推向亏损边缘。因为固定资产成本的存在和企业主寄望情况会改善,利润下降初期,企业都会坚持原来的生产计划。这就是在过去三年里,中国出口保持强劲的原因。但是,当企业看到成本上升是一个长期问题,它们会缩减产量。

经济规律后面总是人类行为模式。这是他对出口形式发生变化的解释。

未来几年,强劲的需求应该来自资源出口型国家。中国的出口企业应该在这些市场投资。

过去两年,香港上市的出口企业股价已跌了50%-80%(即使这些股票以前也没大涨过)。金融市场基本上表明,这些企业的经营模式不再有效。

再一次感叹金融市场的预见性或者代表性。

下面是谢国忠对出口企业的建言,可以看出他还是优秀的微观企业经济学家,对营销和市场也比较有感觉。

中国出口企业必须脱离跨国公司的控制,开辟独立生存之路。在需求方面,随着市场从经合组织国家向资源富裕国家转移,出口企业需要开辟自己的销售渠道。一些企业,例如华为和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已经开始这么做了。这些努力需要巨大的投资。雇佣外国员工(在大多数市场很可能是必需的)可能很昂贵。不过,当产品卖不出去,成本再低也无济于事。现在的市场上,最便宜的产品未必会赢得竞争。

在供给方面,中国出口企业也必须升级它们的技术、改善设计和提高品牌知名度。不幸的是,中国出口企业很少具备这些实力。增加这些方面实力需要很长时间。有一个捷径,就是从国外买进技术和品牌。

  金融危机为这个战略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欧洲、日本和北美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具备这样的品质,而且现在非常便宜。但是,因为中国出口企业目前困难重重,即便国外的中小企业价格很低,它们也负担不起。但我们也看到,中国外汇储备已经增加到2万亿美元。这些钱应该获得好的回报。可以将这些外汇储备借给出口企业,让它们去买国外优质的中小企业。当这些出口企业盈利改善,它们的股价应该会回到此前的高位,从而也可以回馈它们的资金赞助人——管理外汇的机构。

那么,政府需要给民营企业一些支持,包括资金上的,毕竟民营企业才有强烈的创新精神。

很明显,中国企业存在偿还债务问题。

...

更深层的原因是,过去十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比重下降,刺激它们去寻找新的收入来源,并最后落在了房地产市场。过去一段时间里,由于价格较低,大量土地销售并没有给这些政府带来预期的现金流。目前,房地产市场泡沫已经被刺破。开发商不能像以前那样容易地卖出房子,而且也不能保证支付去年购买土地的应付账款。房地产销售放缓也减少了地方政府的税收。现金紧缺的政府无法付清他们签订的合同,合同的债权人也就无法向他们的供货商支付货款。

解决问题最快的办法就是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份额。

这是个人们较少关注的问题。或者,自从分税制以来的过度向中央政府集中的税收稍微向下放一些,或者,中央政府帮助地方政府解决这一问题。

财政再分配应该与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同步进行。中国经济增长减速越来越明显。考虑到出口企业和房地产开发商的资产流动性问题(这两个行业支撑了中国一半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可能会下滑非常快。一些财政激励措施可以看做是软着陆的保障。幸运的是,中国政府有足够的实力制定这样的计划。其中,核心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铁路网修建。

当一些企业濒于破产,地方政府的一个反应就是如何拯救它们。不幸的是,这种态度是错误的。许多企业因为忽视主营业务、转向房地产和其他金融交易来获利,现在出现了问题。由于成本上升让制造业盈利变得更加困难,许多企业转向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因为这样挣钱很快。随着泡沫破灭,它们出现资不抵债。很难估计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有多深。但是,当我去全国各个地方,与当地企业交谈,我发现这个问题很普遍。受资产持续贬值影响,未来12个月,银行间的不良贷款会大幅增加。问题十分严重。

又看到他对一些市场现象的独特的微观层面的解释。

相反的,地方政府应该看住那些陷入困境的企业主,防止他们携带资产潜逃。这一幕在十年前发生过。相信许多人这次也会这么做。他们出逃会让中国损失很大。在逃跑前,他们会从破产公司向境外私人银行转移大笔现金,这将让中国银行出现更大的窟窿。所以,地方政府花钱营救他们是很愚蠢的举动。这些钱很可能被偷走。为保护中国金融安全,最有用的政策应该是防止负债累累的企业主离开中国。

还真是不可思议。

中国正面临成本上升或者竞争力下降的挑战。经济增长复苏,需要提高效率。当然,提高效率应该在公司层面上,由价格机制引导。

提高金融行业的效率,对经济增长来讲,有显著的刺激作用。中国应该以提高存款利率作为开端,将存贷差降低到正常的两个百分点。当然,中央银行也应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来使银行系统正常化。同时,“热钱”流出给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提供了好环境。

中国股票市场是一个败笔。上海A股指数在两年里从1000点跃升到6000点,然后又在一年内掉到2400点。中国应该彻底改进它的市场,防止未来出现目前的危机。重中之重,政府应该放松在市场中的微观干预。当法律出台后,市场就应该自我运行。这是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惟一途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