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也说邓公上东哥书。。。 -- 史文恭

共:💬94 🌺473 🌵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两个“史料”,其实是有问题的。

首先红七军,红八军留下来的并非只有邓公,张云逸二位,上将李天佑,少将袁也烈,后来的外贸部长叶季壮等等,邓公并非硕果仅存。

其次,上文的这句话表述非常有问题:“时是在百色起义的前夕,邓小平接到上海发来的电报,大概是妻子要临盆之类,便执意要回上海。”这个“大概”二字暴露了这个所谓“史料”作者的底细。---因为,首先,上海的中央不会为了邓小平妻子要生孩子而特意给他电报,这是常识,况且上海的中央会笨到等邓公的夫人“临盆”的时候给远在广西的邓公打电报吗?---这个造谣的本事实在太烂了。而且,邓公的第一个夫人张锡瑗是在邓公到上海后,向中央汇报完工作后,才去医院生孩子的。可孩子难产,虽然生下来了,但是张锡瑗却因此得了产褥热。虽是住在医院,但医疗条件很差。邓公在医院以日夜陪伴着妻子。不幸的是,几天以后,张锡瑗去世了。

  孩子,生下来后便放在徐冰和张晓梅家里,可能因难产的关系,没有几天,邓公的长女也死了。

而关键是,如果邓公真的为了老婆临盆会跑回上海的话,但实际上邓公夫人的丧事他都没时间办,拜托的是中共特科牛人之一,李强。---所以,我们难道可以相信,邓公会为了老婆临产而跑回上海,却不会为了安葬老婆而在上海多留几天吗?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所谓的邓公第一次“逃兵”,至少就上面所引的材料,完全是不可相信的谣言

而从这个以造谣,“大概”“似乎”为主的史料里,俺看到的是低下的宣传伎俩,剩下的东西,就不必多说了。

至于邓公的所谓第二次“逃兵”,他本人已经给出结论了,而且值得指出的是,恒光明兄引的邓公逃兵的记述和很多其他史料不同。而且该段的文章是很有问题的,比如:“但他走到离崇义还有二十里地的一个山上,听到猛烈的枪声,心里就慌乱起来,知道大事不好,这次回去怕凶多吉少,还是“三十六着,走为上”吧。于是赶忙写了一封短信给红七军。说他知道部队在撤退,他赶不上,所以不赶了。但写完后,又觉得这个“理由”很不象话,于是又补充一点,说他要去中央汇报工作。信封好后,即让通讯员带着信去追赶那据说是“赶不上”的部队,而邓某本人却一溜烟窜到香港,再转程去上海,投靠李立三去了。”

兵荒马乱的,邓公如果真的就这样让通讯员带信,自己一个人“一溜烟”地窜到香港,恐怕并非如此容易,事实上,这样的作为危险性要大的多。---真正稳妥的做法,必须是依靠当时的地下交通网,计划好路程才出发,---而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存在邓公忽然灵机一动就跑路的情况的。

因此,俺较为倾向于邓公千金的记述:

“...现在,红七军终于到达江西,周围敌情并不严重,而且当地行委有可靠的交通线可达上海中央,因此父亲考虑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他和李明瑞、许卓召开了前委会,会上一致同意邓小平去上海汇报和请示工作。邓小平指定,他走了以后,由许卓代理前委书记。邓小平一再叮咛,红七军不能独立行动,必须在有群众基础的地区,与群众会合起来,才能站稳脚跟完成任务,在必要时,可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方向靠拢。”

简单地说,邓公作为当代史的核心人物之一,毁誉者众多是肯定的。----有一些别有用心的毁誉者用似是而非的伎俩来造谣也是很常见的,但谎言毕竟就是谎言,所以他们只好用“大概”“似乎”来搪塞,然后急忙下结论。-----网络是很匆忙的媒体,大概很多读者一看到这些爆炸性的内容就因为自己水平的限制而信以为真了。------“恒光明”兄的引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