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鞍钢宪法》在现代工业管理中的作用 -- 晨枫

共:💬90 🌺28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鞍钢宪法是需要改造化用的——关键是我们必须解放思想

因为它因为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如果私有化不是唯一选择(事实上,冷木:瞎子摸象:从美国的变化摸马儿当选的可能性之七一文为我们思考官办经济亦提供了一个审视角度),那么“国企”的效率问题我们仍然要面对。

官僚机器官本位的弊病——计划经济时代就已经存在了。苏联官僚机器——会走向自我灭亡——这是毛洞察到的,他也试图预防或纠偏,——结果是另一个悲剧。别人尚没有这种危机意识,美学者在《刘少奇》一书中说,毛更愿意相信直面群众,刘更相信一层层发文件。

鞍钢宪法是为了VS一长制的马钢宪法——毛对此说,“在远东,在中国”,意义用得很重。——他很少用“远东”这个词的。

我宁愿把毛、邓的探索都视为试错法——试错法不仅适用于科技界,亦适用于中国历史。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就不断地在痛苦中调整,试图升级。

计划时代做的不好的一点是:不考虑全国复杂,往往不定“适用范围”。改革开放之后,有些领域,自然而然就定了“适用范围”。

鞍钢宪法本来就是属于国企尤其是大国企的,——抓大放小,亦是关于国企“精确化区分化”的措施。这个思路是好的。深入改革就是要确立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以及精确制导——我们的确需要60年连贯着看,而不是30年和30年割裂起来。

我在那一文及回帖中陆续涉及的是两个问题:

1.厂长+党委两套班子——邓是继承下来的,目前,厂长兼党委书记,——毛曾经设想过的类似“支部建连上”,形同虚设。——从计划体制到改革开放时代,这个设置官僚们是有动力且欢迎的。

2.两参一改三结合——除了昙花一现,官僚机器实没有动力。如宋必达之子所言(见《鞍钢宪法》的历史真相),“《鞍钢宪法》的实质是知识分子和工人对企业管理权的要求。也是对人(主要是工人的创造力和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的推动力)的价值的肯定。”而刘的四清运动也许要动的是基层的奶酪,官僚机器的利益是一定要维护的。

从思路里,从事实所见,——我们现在的“国企”,便有苏联官僚机器和资产主义的两种驱动,尤其是对管理层,所以“私有化”的思路,自然是最方便也最省事的“改革”。

而我们重温“鞍钢宪法”,是为了借鉴另一种思路,看对于我们的时代可有用否?自然,此时和那时并不完全一样,但可否化用呢?

“民国时期的大学:管理者、教授、学生三者坐在一起博弈的。教授+学生很多时候可以压倒管理者让步。管理者+学生,也可以让某教授最好另谋高就;同样,管理者+教授,也可以抗衡学生的学潮……

——有趣的是,老毛没对知识界搞这个,对国企却提出了类似的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思路。结合在一起看,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不妨大家分享,自然群策群力后的思考远胜于个人。”

我当然明白毛不会对知识界完全放心。他很明白,多数国家都是精英治国+媒体控制,知识界实有大力于其间,精英们肯不肯吃苦,——他是放不下心的。我对桥上所言实情多是两相戒备,我们今日不可只顾一头。

“大型国企为何要mbo?管理者不是拥有者,——右派经济学家说:鼓励、动力不够。

我很熟悉一家大型国企。管理者目前构成一个阶层,——只要进入管理者一列,哪怕是个小头目,工资起码8万起步,却是人浮于事,而且,人越来越多。另外,还有bonus等等。

技术人员和工人——上限大约在3000左右,下限嘛,1000左右。——每次定员定岗——管理层无损失,干活的人越来越少。工人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工人,越来越像牛马了。”

技术人员n年之后若走不上官途,前途便郁郁了。这就是目前的现状。我做过调研的。

国企要深入改革,我私心以为必须要削弱官本位的空间。如冯唐易老所言,“我现在就参与工厂管理,以前技术工人比较吃香,但是现在自动化程度提高,工人越来越像装夹机器人了。工人上面是技术人员,技术人员被局限在各自技术的小框子里面,然后是一个巨大的管理层。这个管理层效率怎样就不好说了,但是要构成贯穿一线的管理模式,好像还要探索,因为我们总是把权力和官位挂钩的,要让某人有权管理,就给官,给官就脱离一线。

要是有能级体制就好,能级高的就能参与管理,但是不一定是官。”

这和我的调研所见是一样的。我以为削弱官本位加大一线的博弈力量,是改革的一个思路。经济民主的实质便是:能力强的,都应该参与到管理博弈中。(但不是非要把技术能手变成官,两相耽误。——而是专能参与管理博弈)很多技术人员,是一流的技术人员,适合在一线,最后却只混个小头目,因为利益问题——我觉得是非常可惜的。不管是对国企,还是对个人。

是的。“鞍钢宪法”必须改造化用。但是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想想我们的国企该怎么改才最合理?鞍钢宪法作为试验,其思路的核心之处值得我们三思。

历史证明,从来是“神我者生,似我者死”。什么是“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克服惰性有所思考便是我们的起点。

在下不才,引来实践大牛晨枫的回应,抛砖引玉,幸何如哉!崔之元的文章,其用心亦是为了大家能有所思而已(就我之见),针对国人之性,特意拉来“后福特管理”。这种含蓄文章,实践派自然会生出想法。但他的核心却在:一个可以发挥大部分成员力量的组织是历史演进的方向。(五陵年少之语)我从不敢幻想历史会一步到位,能较之前多发挥些成员力量,便是深入改革了。我们不妨一点点实践,在实践中试错并改进。

忝颜行文,其实只想说一句话:我们应该把60年连贯起来,这样也许不会错失一些风景,也可为未来谋得新的生机。所谓科学的发展观,便是说明,——我们的时代已是十字路口迫不容缓的合题时代,我们必须真正就问题有所思考,有所实践。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