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交易的秘密——换个角度看经济学 -- 辉汉如雨

共:💬40 🌺11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十一、失衡的实力天平——比较优势的适用条件

对比较优势,很多人都看到这样一种草原牧歌式的场景:山上的当午阿妹牧羊和种田虽然都比不上山下的锄禾阿哥,但两人各自发挥比较优势,生产效率可要比阿妹阿哥同时去牧羊种田高多了,所以阿妹专业负责牧羊,阿哥埋头只干田活,两人想换口味了,就去找对方,一来二去,两口子就对上眼配成双了。

可惜,这样浪漫的情景只是市场中的一角。在市场中交易的双方在进入市场时的实力往往是不对等。中国人强调要盖棺定论,也就是说,一个活生生的人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由于实力的变化,往往要发生强弱形势的逆转。

有个小老板因为家庭作坊里的业务忙,不得不去叫了一个帮工,按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老板从事管理每小时价值100元,从事生产每小时价值60元,帮工从事管理每小时价值20元,从事生产每小时价值40元,于是,老板决定请帮工,自己负责管理,帮工专门从事生产,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老板为自己的英明感到万分得意。

可是有一天……

老板突然发现帮工太牛了,居然在短短的时间内从一个啥屁也不懂的愣头青成长为一名业务高手,从事管理每小时价值200元,从事生产每小时价值120元!

怎么办?

你说老板会笑呵呵地跑去对帮工说:“哥们,咱俩得发挥比较优势,从今天起,你负责管理,我从事生产,利润我俩按照贡献值比例分配。OK ?”

现实中,老板还是老板,因为管理岗位赋予他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力。这个案例的结局通常是帮工要么开始拿多少钱干多少活,要么拍屁股走人寻找高薪岗位,老板再叫一个生手重新培训上岗。

可见,在交易中,实力处于优势的一方往往不愿意放弃其优势地位,系统因此不能达到最优化。比较优势适用于交易一方一直处于优势地位或者双方实力基本对等的情况下。

有阵子报纸大力宣扬企业要有自己的品牌,要把店开到国外去。其实国外市场的零售价,又关国内生产厂商什么事?从国内出口10元的货,到国外卖100元、200元,那是汇率、海关和销售渠道(隐性海关)惹的祸,又关国内厂商的品牌价值和生产工艺是否自主创新何事?小规模的个别企业跑到人家的地盘上做生意,人家在全球化的幌子下还可以容忍,要是你老要眼红这种巨大的收益,把这种现象当成制定国家经济战略的决策因素,后果是很危险的。大量的中国人跑到国外抢了人家的饭碗,你能保证到哪天老外不会立法限制?在任何主权完整的国家中外国人都是弱势群体,一个国家的法律都是为本国公民的利益代言的。日本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在前面。就算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不出台广场协议,照常也会出台其它的法律来限制日本人在本国经济上的无限制扩张(出台广场协议之前美国佬最常用的招数是让小日本“自愿”限制出口配额),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我想,无非是让日本人签订的广场协议这一城下之盟显得比较“符合市场经济游戏规则”而已。其实中国人现实遭遇的类似事情也有,就是前几年的西班牙人焚烧中国鞋事件。

因此,我国在前几年就着手扩大内需,发展国内市场。

我国以前之所以实行对外商的倾斜政策是用短期的税收损失来换取长远的利益,即制造能力的提升和人才的培养(俺镇一家最大的外资企业是本地的黄埔军校,每年的员工流动率在20%左右,这些员工外流后大多在本地的其它本土企业当熟练工或领班,个别的自主创业,和老东家抢饭碗),等到国家实现了战略目标,马上修改政策,平衡内外资税收政策。不要以为“与时俱进”就是你中国人的专利,人家老外也精呐。看看欧盟出台的REACH法规,看看WTO多哈回合谈判的失败,谁也不比谁傻呀。

人毕竟不是只知道赚钱的机器。钱只是用于交换的媒介,不能和财富、价值完全划等号,当不同的人对同一产品、同一行为的价值做出悬殊的估价时,钱就失去了他的标价特性,传统意义上的比较优势也无从比较了。恋人愿意亲手给对方制作简单的礼物而不愿去街上购买,有些亿万富翁的妻子不请帮佣而愿意每天亲手给丈夫洗衣做饭就是这个原因。

人在满足基本需要后,有时也需要干点从金钱上看没比较优势的活,这样的行为却是符合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比方姚明自己一天到晚洗衣烧饭烧饭从时间的经济性上说,非常的不划算,但姚明完成了既定的训练和比赛任务后,有时为了增加生活的乐趣DIY一顿饭,为了加深和叶美眉的感情联袂洗洗衣服,却是更多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增加了社会价值(不要告诉我姚明生活在外太空,不是我们社会的一部分)。要是把这些时间都拿去训练,姚明的技能不见得会继续提高,带给他更多的却是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

即便是普通人也一样,看过《摩登时代》的人都不想成为流水线上的附属品。因此,在丰田公司流水线的工人在干腻了某个岗位上的活时,可以随时打报告要求调职。从公司的账目上看,工人在新岗位上一时熟练程度欠缺,降低了生产效率,但从公司的长远看,工人始终保持昂扬的士气,减少了因工人频繁流动带来的生产波动,生产效率不降反升,丰田公司的生产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从社会价值来说,丰田公司的这种措施,虽然在一段较短的时间降低了生产效率,但却保障了工人的心理健康并增加了员工技能,是很划算的。

比较优势理论也不能简单地推广到国家层面。你不可能让所有中国人去生产衬衫,也不可能让所有美国人去生产飞机,这样的结果是生产量远远超过市场的需求。当一个国家一部分人的产出已经足够满足了整个社会某种需求后,其它的人可以从事更高端的工作,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我们知道,这些从事更高端工作的人在一切条件和他国相同时其边际成本接近于零,在这种情况下,又有什么国家可以从事相同的产业与之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比较优势失去了作用,这也是某些国家对某些产业实施财政补贴的经济学原因,也是中日等国实施低汇率追赶战略获得成功的奥秘,因此国家要设立海关,调整生产成本过大带来的贸易失衡。(#号后这一段俺感觉自己说的有点问题,但没法说得更好,应该没错吧?学业尚未融通,同学仍须努力,吼吼)市场分工要求每人干自己擅长的活,国内企业的利润微薄是由于大量企业过度集中在低端生产领域,过度竞争造成。教育和培训的成效在经济上体现于两方面:一个是研制和开发新产品、新服务,用于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即增加产品附加值;另一个是在产业化、规模化生产中减轻了浪费现象,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国家鼓励自主创新让相当一部分企业脱离低端生产,一是要减轻恶性竞争的压力,二是要优化产业结构。(我国人口如此众多,为解决就业难题,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可能放弃低端产业,所以不称为“提升产业结构”。 )

按照一般提法,交易的双方在各自发挥了比较优势后,他们最后达成的交易价格应该在两种机会成本之间。但现实中,某些产品的价格远高于任何一方实际的机会成本,甚至有钱也买不到,生产这些产品的产业往往就是战略产业。

战略产业,就是指能提高弱势一方实力从而改变博弈双方态势的产业。

对个人而言,他的“战略产业”就是能提高个人实力的各种活动:教育、培训、积蓄资本和累积人脉等等。

在一个市场经济相对成熟了的国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将成为利益攸关者,休戚与共、荣辱同当。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战略产业是整个社会面临的挑战,我们不能把发展某一个战略产业的希望寄托在某一小撮人身上,或靠国家力量去扶持预定的某些利益集团。中国发展汽车产业的成功和失败的两方面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原先打的是市场换技术的算盘,结果“三大”连个自主研发桑塔纳的技术都没能转让过来,而没在国家扶持目标内的芜湖、台州却成了意外的黑马,成了整车和汽车零部件自主创新的基地,我们今天能有这样良好的汽车产业发展环境就是当年在国家扶持目录外的一家家小厂拼刺刀拼出来的。一个更典型的案例就是当年丰田公司的起步和本田公司的转产。丰田靠精益生产,靠相互持股,把产业拓展到千万家大大小小的协作企业,汇集了协作企业点点滴滴的创新成果,才最终战胜了美国“三大”,成了今天汽车行业的老大。本田当年也没在日本通产省的扶持目录内,属于限制发展汽车的企业,无奈之下移师美国发展,成就今日一番霸业。

俺不知道外地的产业结构是怎样的,俺所在小镇的去年工业产值接近120亿元,从未接受过任何的国家层面的特别扶持——当然离不开国家产业的总体发展。全镇95%的产值都集中在某个产业上,全镇移民加土著总人口12万,大小厂家含加工作坊近2000家,1~3亿元产值的企业才10家左右,2000万元~1亿元产值的企业约100家,500万元~2000万元产值的企业约350家(之所以都用估值是因为民营企业报的产值不准,基本偏低,俺几个高中同学的小厂产值老早超过500万元,因为都是市场直接销售无需开税务发票,也就从未向政府申报过产值),尽管今年的形势不好,但企业自行申报的产值增长率跟前几年相差也不大。之所以会有这么一个格局,是因为在全镇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产业群,全镇所有从事该产业的企业没有一家厂能全包所有的生产环节,而且很多从事相同产品销售开发的竞争对手老板的私人关系还很融洽。某家小厂在给上游厂商配套时当年为了减少原材料和加工成本,革新了某产品的生产工艺,听说这产品当时不符合国家的质量标准,居然在使用过程中各项性能和使用寿命比标准产品还好,今天这家厂发展成了该产品的市场老大,他的产品标准也成了国家标准,当然他的上游厂商油水更大了,给他做粗加工的协作厂小老板们也发了财。(俺不想被人肉出来,这样的写法俺也别扭,呵呵)这种偷工减料不减质量的做法在俺镇的各大小厂里比比皆是,既降低了总成产品的成本,也为国家战略产业发展贡献了一点微薄之力。再拿随处可见的小加工厂而言,很多小老板只赚卖废料的钱,工人却按计件工资在自觉自发地保障质量加班加点。我想,也许这就是体现利益攸关的一个现实缩影吧。

即便是神舟工程嫦娥工程天宫工程,也不是航天科工集团那几号人马的事情,照样离不开国家的产业基础。在答李文和案时朱总理说得好:“中国人不需要美国人的资本、技术,中国人需要的是时间。”国与国之间竞争能否取胜的关键最终还在于国民素质和社会组织结构能否充分挖掘国民的潜力。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又何尝不是取决于个人的能力素质和自己选择的职业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不是说国家不应该扶持一批有代表性有竞争性的企业群体,而是说国家扶持战略产业的钱要花在刀刃上,要体现在对整个产业的促进上。以前到上海交大玩时心里阵阵发紧:学校校舍需要跟星级宾馆比气派?想想希望工程于心何忍?同样地方上的科技经费的使用,也不能光着眼于个别几家能争取项目大企业的锦上添花上,也要立足于共性技术(包括新产品新工艺和先进的管理)的应用与推广。大到国家层面,行政决策者们有什么权力可以决定把社会的巨额优质资源集中到少数利益集团中,而且这些利益集团还不能保证他对社会的回报大于社会对他的投资?

面对强敌,发展战略产业的一种做法就是,承认自己的弱势地位,不要亦步亦趋,只知道跟踪模仿,要学会走自己的路,合理应用比较优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才能不受现有游戏规则和资源的限制,从而积累起和对手平等对话的实力。

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第二信息产业大国,这一成就奠基在老一辈电信人的肩上,当初在面临发展道路的抉择时,中国电信人明智地选择了采用基于计算机处理结构的数字传输方式,这一技术开辟了通信产业的新市场,走在了世界潮流的前端。

相比之下,我国的计算机产业发展就有点让人汗颜了,如今中国的计算机产业还只能干点比组装高不了多少的活。好不容易出来一个龙芯,消费市场上却芳踪难觅。我们来对龙芯做个粗略的SWOT分析:其优势在于低能耗和据说大规模生产后的低成本,劣势在于他的微机市场认可度低,危险在于INTEL和AMD等强大对手在微机市场的挤压,机会在于国家的支持和民众对民族品牌的期待,以及国内有了相对成熟的主板与显示芯片设计能力。做市场的要领在于扬长避短。龙芯何必要和INTEL和AMD等强敌直接发生正面冲突?除了军方和嵌入式CPU等特殊市场外,龙芯照常可以进入终端的消费市场。美国佬可以发明MP3 、IPOD,我们中国人就不能发明电子书?俺看看自己的邮箱里的邮件,除去附件95%的邮件正文内容没超过20个汉字。可见对我们普通人来讲笔记本的功能实在过分强大了。要让我负责实施龙芯的产业化,我会要求研制一种类似于MP4的电子书,不用折叠不易损坏,主要的功能就是阅读电子书和上网看网页,附带功能就是移动办公。黑白屏幕书本大小,字白底黑,既省钱又节能。少量文字可以通过屏幕手写输入。可以跟普通电脑通过USB进行信息交换,这样大量的文字输入工作可以在普通电脑上完成,本身能收发邮件就够了。这样的玩意要是只有几百块一个你要不要?(俺吹的容易,作起来没那么轻松哦,尽情鄙视俺吧)

再瞎掰一下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或者电动汽车产业的设想:不就是钢涨价了么,不就是油价升了么,人的智慧是无穷的,我怕你呀?在都市里的汽车时速大多不会超过90公里,按照最高时速150公里设计的汽车安全防护用材要比最高时速不超过100公里多一倍,风阻能耗也高一倍。我们以100公里作为城市出租车的最高设计限速,那么汽车的安全防护钢笼可以轻很多吧?镁铝合金可以替代车外钢板吧?这样车身的自重可以小不少吧?如此车子发动机的排量也要小不少吧?购车的成本也要低了是不?不是大城市的每辆出租车上都有GPS定位系统?要是联通和移动的呼叫系统要是能和这系统分享信息,叫了不乘直接从手机费里扣除起步费,出租车空转的成本会少不少吧?这样打的车费要降不少吧?想打远途的的人可以送到特定的转乘中心。这样的车不适合换用电池当驱动么?要是国家采用节能产品招标类似的方式推广这种轻便型出租汽车,你说,还有多少人愿意买私家车在街上兜半天寻找停车位?这样的车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私家车的几倍?其销量和产业带动能力会比私家车小?——俺敢打赌,现在的私家车保有量已经接近国家所能承受的极限,下阶段不出台限制燃油消费的政策俺就跑到山顶山神庙去磕头认错。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