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8)邓公往事第八回-上 -- 史文恭

共:💬204 🌺651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3年困难和3年经济恢复的一些问题

纯属个人观点:

3年困难时期,经济增长的指标虽然好看,但质量低下,水分很大。比如工业产值,“小、土、群”炼出的钢铁大部分是根本不能用的,但产量产值却都要算上。另外各行业比例失调,为了突击一千万吨指标大家都炼钢去,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王鹤寿的混帐报告真是贻害非浅。

另外“饿死人”的问题倒并非农业产量低。首要原因是地方虚报了高产之后,就要兑现到粮食征收上,高征收政策强制剥夺了农民口粮。

要说公社办食堂浪费,其实就算浪费也很有限。因为公社食堂的粮食来源还是农民的口粮,没口粮就什么都没了。

毛泽东在党内通信中鼓励基层报低产甚至瞒产,就因为他看到了问题症结,但他的这种呼吁反映不到党政系统的指令上,也是白搭。

接下来的恢复时期,我觉得倒是毛泽东请陈云出来贡献更大。陈云的功劳是综合平衡,将工农业比例控制好,使“以钢为纲”的局面改善。

另外农业上不虚报高产之后,征收粮也少了,农民的口粮紧张情况自然得以缓解。

至于说,少奇同志到炭子冲转一圈后下令搞承包,是否有如此大的魔力,还是很大的问号。因为安徽的事例表明,曾希圣搞承包后粮食产量下降了,李葆华恢复公社粮食反而增产了。

现在有些人称当时的公社化导致“饿死人”,混淆了问题。“饿死人”实际上和行政系统的高征收政策有关,而高征收的根据就是虚报高产量。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报了亩产万斤,那么上级政府很自然地要征收你八千斤粮,给你留两千斤口粮,怎么都很充裕了吧?可实际上亩产只有两千斤,那公社干部还得想办法找六千斤去,肯定是每家翻箱倒柜,一颗谷粒都不能放过,能不饿死人嘛。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