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古罗马千年史话 -- 顾剑

共:💬92 🌺39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古罗马千年史话 (二)

3. 向地中海扩张

到萨姆尼特战争结束,罗马已经是意大利半岛的老大了,可是整个地中海世界,罗马还是二等国家。当时真正的地中海强权,一是东边的希腊,二是北非的迦太基。在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的辉煌刚刚过去,亚历山大大帝死后,马其顿帝国四分五裂,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叙利亚的塞琉古王朝,马其顿本土,希腊西北部的伊庇鲁斯王国Epirus,都是马其顿帝国遗留下来的强权(托勒密埃及的创建者,就是电影“亚历山大” 里面安东尼霍普金斯演的,向史家讲述亚历山大故事的埃及王。这个希腊血统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后来一直延续到两百年后的凯撒时代,它的末代传人,就是埃及艳后克利奥佩特拉)。罗马刚刚打完萨姆尼特战争之后十年,就和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希腊城邦发生冲突,希腊城邦向当时最善战的伊庇鲁斯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的表侄皮鲁士Pyrrhus求援。公元前280年,皮鲁士国王率领2万5千希腊大军,登陆意大利半岛,开始了“皮鲁士战争”。

这场战争最突出地表现了罗马人的坚韧不拔。皮鲁士国王率军打赢了几乎每一场战役,在意大利半岛向北打到罗马城下,向南一直打进(迦太基人的)西西里岛,可是罗马人就是不投降,每次战役,罗马人都迫使胜利的皮鲁士也同样付出惊人的代价。所以,后世西方谚语里形容得不偿失代价高昂的胜利,就有了“皮鲁士的胜利”这个典故。5年以后,皮鲁士面对罗马人又一次新集结起来的优势军队,选择了退出意大利半岛。皮鲁士大王尽管一生几乎从没打过败仗,却敌不过罗马人的牛皮糖战术,罗马人自此证明自己有实力和能力,和地中海世界最强大的军队与最高明的将领过招。仅仅一年之后,控制了整个意大利半岛的罗马,和北非的迦太基帝国发生战争。从公元前264年开始的三次迦太基战争,几乎动摇罗马的国本,可是一百三十年之后,当罗马共和国最终毁灭迦太基的时候,它已经可以把整个地中海,视作自己的内湖了。

我自己写的“罗马英雄传”系列,就从迦太基战争讲起。

公元前264年,皮鲁士从罗马撤退之后仅仅11年,罗马和迦太基之间为争夺西西里岛,爆发了持续23年的“第一次迦太基战争” ,主要结果是罗马摧毁了迦太基的舰队,夺得西西里岛,和地中海的制海权。但是这场战争的结果并未让双方伤筋动骨,反而激起迦太基军队统帅汉米尔卡巴卡对罗马的刻骨仇恨,卧薪尝胆。巴卡有四个儿子,其中长子汉尼拔在父亲死后,接替姐夫哈斯德鲁巴,出任迦太基军队统帅,于公元前218年,统兵从西班牙出发,出其不意地翻越阿尔卑斯山脉,从罗马人认为最不可能的背后方向,出现在罗马的战略后方,第二次迦太基战争爆发,罗马人不得不在本土接受汉尼拔的挑战。

汉尼拔是西方历史上与亚历山大大帝,凯撒,拿破仑并称为四大军事伟人的名将,连罗马人后来都尊称汉尼拔为“战略之父”。汉尼拔达成对罗马的战略奇袭,从背后进军罗马,一路上接连在提西努斯河战役Ticinus和特雷比亚河战役Trebia,击溃了两位罗马执政官分别率领的军团。两年之后,公元前216年,汉尼拔面对两倍数量优势,并由两位罗马执政官联合指挥的大军,以少数包围多数,用两翼突破的战术,几乎全歼罗马野战军团。这就是不朽名战“坎尼战役Canae”。后世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军总参谋长施利芬元帅,一生研究这一次战役,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一次大战德军作战计划的总蓝图,这就是著名的“施利芬计划”。

此后十六年,汉尼拔纵横意大利半岛未尝一败,只是因为罗马城防坚固,无法强攻,所以没有拿下罗马城本身。罗马将领们再也不敢在战场上与汉尼拔正面对垒,他们把两位执政官的权利集中于一位独裁官之手,由费边Fabius出任独裁官,采取坚壁清野的持久战打法,隔离汉尼拔与迦太基本土的联系,试图断绝汉尼拔的补给来源,而罗马军团则尾随汉尼拔的迦太基大军,坚守不战。从此以后,西方人把坚壁清野的战略,称为“费边战略”。

在意大利本土与汉尼拔苦苦对峙的同时,罗马人也会釜底抽薪,他们派出前任执政官西庇阿Scipio,率领一支军队,挺进汉尼拔的来路西班牙半岛,以阻止迦太基人从西班牙向汉尼拔增援。老西庇阿经略西班牙半岛六年,在快要胜利的时候,一次作战不慎,全军覆没,自己阵亡,罗马在西班牙的势力将要土崩瓦解。正在这时,罗马人推出了自己的大英雄,当时还默默无名的24岁青年,老西庇阿的儿子,接掌西班牙战场。这就是日后以“阿非利加的征服者”著称的大西庇阿Scipio。

阿非利加的西庇阿出道之时只有24岁,在无人敢于出头的情况下,担任独立的西班牙战场统帅,面对着西班牙半岛的三支敌军,数量居于劣势的西庇阿出手不凡,以近似三国演义里“借东风”的奇招,借助潮汐和风力,跨越水面一举攻占迦太基军队在整个西班牙半岛的补给中心,新迦太基要塞。之后,西庇阿反客为主,集中局部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三支分散的迦太基军队,公元前208年的贝库拉战役Baecula,206年的伊利帕战役Ilipa,奇计叠出,连战连捷,两年之内平定西班牙全境,完全占领了汉尼拔的战略大后方。从西班牙战场逃出来的2万迦太基军队,由汉尼拔的弟弟哈斯德鲁巴Hasdrubal指挥,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北意大利,试图与汉尼拔回合,增援汉尼拔,但是罗马大将尼禄(不是后世那个著名暴君)以“减兵增灶,增兵减灶”的战法,从与汉尼拔对峙的正面战场抽身出来,连夜向北奔袭,在梅托汝斯河战役Metaurus,哈斯德鲁巴全军覆没。从此,汉尼拔尽管从未从未在战场上吃过败仗,但在战略上被彻底孤立了。

阿非利加的西庇阿占领整个西班牙以后,并未率得胜之师回罗马与汉尼拔决战,而是用围魏救赵的手段,渡海直接攻击北非的迦太基本土,大平原之战,“火烧连营”,全歼迦太基本土军团主力,兵临迦太基城下,逼迫汉尼拔率领远征军回到北非。西庇阿反客为主,以逸待劳,公元前202年,汉尼拔和西庇阿两位战神级的人物,在最后决战的扎马战役中正面交锋Zama,汉尼拔平生唯一一次败北,奠定了以后六百年西方世界的格局。迦太基向罗马求和,第二次迦太基战争结束,罗马从此成为地中海世界的统治力量。(汉尼拔和西庇阿的故事,详见拙著“罗马英雄传”第一篇,“西庇阿——比拿破仑更伟大?” http://www.zg01.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14176&extra=page%3D1

)。

罗马扩张的脚步,决不会就此停止。还在第二次迦太基战争艰苦进行的过程中,罗马与东方希腊世界的霸主,马其顿国王腓力普五世发生第一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215年),起因是马其顿在战争中援助迦太基。这场第一次马其顿战争虽然名义上打了十年,其实罗马忙于和汉尼拔作生死搏斗,所以在马其顿战争中没有什么成果,没有决定性战役,双方于公元前205年停战,算是平手。第二次迦太基战争胜利以后,公元前200年,罗马再向马其顿兴问罪之师,爆发为期三年的“第二次马其顿战争”,最后罗马统帅,执政官提图斯弗拉米尼乌斯Titus Flaminius在西诺塞法拉战役Synoscephalae战役决定性地击败腓力普五世,这是罗马短剑步兵军团体制对马其顿长矛方阵体制的成功(拙作“古希腊的对外战争兼论希腊罗马的军制和战斗力” 对双方的军制和战役过程有更详细的评述http://www.zg01.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14172&extra=page%3D2) 。

这场战争,罗马以解放希腊世界,反对马其顿霸权的名义进行,战争以后,马其顿在希腊世界的霸权瓦解冰消,马其顿名义上保持独立,但实际上沦为罗马的保护国。亚历山大大帝时代独步天下的希腊威权,一去不复返了。到了三十年之后,公元前168年,腓力普五世的儿子,新马其顿国王柏修斯Perseus,与罗马间又爆发了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经皮德纳战役,马其顿被完全征服,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这就是马其顿王国历史的结束。

在第二次马其顿战争之后,第三次马其顿战争之前的公元前191年,罗马又和占据叙利亚的另一个东方霸主,亚历山大部将塞琉古所创建的安条可王朝发生战争,当时号称“王中之王”的安条克三世提兵入侵希腊,罗马大军在阿非利加的西庇阿胞弟,卢修斯西庇阿的指挥下,击败安条克并轻易地入侵叙利亚本土,3万罗马军和安条克的6万2千步兵1万2千骑兵会战于马戈尼亚Magnia,罗马军大捷,一战击溃塞琉古大军,小西庇阿也因战功被加以“亚洲征服者”Asiaticus的封号。

再回头说一代战神汉尼拔的结局:第二次迦太基战争失败以后,汉尼拔回到迦太基出任执政官,致力于战后重建,但是罗马人仍然惧怕汉尼拔,当有人告发汉尼拔准备重新开张的时候,罗马派出使团,以武力相威胁,强迫汉尼拔流亡。汉尼拔后来流亡到安条克大王的叙利亚宫廷,在安条克战争中作为顾问,安条克战败之后,汉尼拔流亡到小亚细亚半岛的比提尼亚王国Bithynia,最终被罗马人逼迫自杀。

迦太基本身呢,第二次迦太基战争失败后的半个世纪,一直在卧薪尝胆,意图东山再起。罗马人也一直都不放心这个最危险的敌人。元老院最著名的首席元老,监察官加图Cato,在几十年当中的所有演说,无论讲什么题目,跟迦太基有没有关系,最后结尾都要来这么一句“无论如何,迦太基一定要被毁灭”。(这个加图也是罗马史上一个有意思的人物,后世新闻检查censorship这个词,就是从加图的官位,监察官censor这个词来的,因为加图热衷于用监察的手段,来确保罗马人过清苦廉洁的“正确的罗马生活方式”)。公元前146年,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迦太基战争爆发,罗马统帅是当年阿非利加的西庇阿之孙,阿米利乌斯西庇阿 Amelius Scipio,罗马这次彻底将迦太基夷为平地。

(未完待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