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农村改革的零碎回忆 -- 侠客梦

共:💬20 🌺10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农村改革的零碎回忆(续)--集体所有制和多种经营

当时生产队和大队还是有不少集体企业的,比如小造纸厂、打米房(把稻子加工成大米,多用柴油机机或水力)、草席编制厂(用一种草编制成铺在床上睡觉用)、经济作物生产(水果,辣椒,姜、花生)、养猪场。这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化分工,但是的农民也知道出了种粮食还要挣钱。年底根据工分分钱,每个工分值多少钱,就部分取决于粮食之外的收入。当然,大部分人还是从事粮食生产,毕竟要先饱肚子。

从事粮食种植以外的农民基本是专职的,比如辣椒、姜和桔子都是专职的农民,在特定的土地上种植这些经济作物。印象中辣椒需要比较频繁地浇水,曾经使用过自动浇灌,但是效果不好,估计是故障率比较高,后来就取消了。

小造纸厂是生产那种比较粗糙的黄纸,做纸钱用的,工艺比较传统。就是把不成林的嫩竹子用生石灰泡,然后粉碎造浆,用一种特殊工具把纸浆抄起来放到平板上滤水晾干(不知道工艺有多少年历史了,要是我穿越了,也许还可以此谋生)。

水果主要红桔、广柑,改革之前已经改进品种,成熟早的蜜桔等。

收花生曾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天晴收完花生就盼下雨,一下雨,地里面翻出的土被雨冲开之后,里面的花生就露了出来,白色的花生在褐色的突然里非常醒目,只要弯要就有花生吃老。有时雨水太多,花生没办法在太阳下面晒干,就只能用土炕烤干。

也许有人问,这些企业/小作坊后来怎么样?农村改革以后都分掉了,除去不需要太多劳动力的那些小手工外,基本上都自生自灭了。那些小厂即使不分掉,在后来的市场经济下,估计也难存货,毕竟没有技术,产品市场小,如果没有技术革新产品升级,也会和后来商品经济时代的大多数内地乡镇企业一样随风而逝。

那时的农业真是精耕习作,除我前面提到的"三犁三耙"外,还有就育秧苗过程。春节之后的四川,天气还是比较冷的,生产队春节之后就会安排人手育秧。育秧程序是这样的:先把种子用水浸泡72小时,然后捞出来铺在特制的竹板上,放进专门的恒温暖房(用烧蒸气加热)里发芽,等秧苗长到大约2厘米之后,人工一株一株地插到已经平整好的想阳的水田里。等秧苗长到10公分左右,原来的一株秧苗已经发成5、6株或更多,此时再把长大秧苗的三株一窝地分插到其他水田里。现在工艺简单多了,直接把浸泡好的种子撒到平整好的育秧天里,盖上农用薄膜保温,待秧苗长到合适高度再分插到其他水田里就行了。现在更简化的工艺是站在田埂上,把秧苗"随便"抛到水田里就行了,其名曰:抛秧。只要花费用好,不会减产太多。

实际上,现在的良种水稻品种好,在收割完的水田里撒些肥料,那收割后的水稻桩会长出新苗结籽,一个多月后每亩还可以收获100-200斤水稻。很奇妙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