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中国农业机械化进程的一点回顾与分析 -- 润树

共:💬95 🌺24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机械化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冲突时期

从直觉出发,机械化当然是越快越好。在计划经济式的“投入产出”体系中,机械化也是越快越好。改革开放前对工业化速度的迫切追求,是一种自然的思维方式。

不过,这些道理虽然直觉上容易吸引人,但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实践检验。这在思想上,可以说是“计划经济”与“比较优势理论”的一大冲突所在。

文中的结论是:

“以上分析表明,1981年在中国农村实行的分田到户,给中国的农业机械化进程造成的阻碍和损害是不容置疑的。当然,这不足以评价分田到户给农业生产以及国民经济带来的整体效应。笔者以为,即使当时需要暂时解散公社体制,也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采取引导与自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且,至少保留某种程度的集体形式,像互助组,合作社,农协等,特别是在那些已经实现或易于实现机械化的平原地区。现在,人们总结50年代的集体化,找出的一个弊端就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不管地域差别,通过行政命令强制执行。遗憾的是,1981年的分田到户重复了同样的错误。”

我以为润树是指,分田到户时,可以采取更好的办法,从而使机械化进程比80年代要快。但我觉得,这带有某种计划经济理想控制的意图,实际上难于执行。分田到户,它是一个实践结果。不分田的也有,当初甚至要大力排阻碍推进分田。分田到户,它不能算是“行政命令强制执行”,应该算是农民自发选择的程度居多。可以想象,如果率先分田到户的村子,产量却比不上集体化机械劳作的邻村,分田到户是推广不下去的。

为什幺没有实践出“农业机械化继续快速度发展,分田到户与集体合作完美结合”的结果?这个原因,从计划经济思路出发,容易总结成“操作不当”,“改革时短视了”。我认为这是一种政治性的总结,从经济学上是不需要的。用经济学道理很容易解释,把“比较优势理论”说一说,“分田到户”就是会比“机械化集体劳作”更能打粮食。机械化成本高,还不如解放人的种田积极性管用。

至于说机械化结合可以做得更好,直觉上也许是可能的。但从经济学的观点来说,就需要给出成本论证,不能直觉。在什幺模式下,机械化会干得比分田到户好?文中说,“至少保留某种程度的集体形式,像互助组,合作社,农协等,特别是在那些已经实现或易于实现机械化的平原地区。”那这需要给出论证,真有这样的地方,干得比分田好,或者有一个理论成本模型。我的印象是,分田的初期,也有不分的地方,互相合作农协都有,但却干不过分田的。从严格的经济学逻辑论证来说,这是一个关键。

润树的结论“1981年在中国农村实行的分田到户,给中国的农业机械化进程造成的阻碍和损害是不容置疑的”,我认为是可靠的,数据很扎实。但如果认为“分田到户”阻碍损害农业机械化进程,所以有部分“错误”,这个逻辑就不可靠。并没有一个可靠的理论说,农业机械化进程快就好。我实际认为,这种“机械化理论”的缺陷是明显的,实践中很容易出问题。还有“当初应该想办法在分田到户时避免这个错误”,这个结论,逻辑根基也不足。理论可行性,现实的可操作性都会有很大问题。

在“比较优势理论”框架中,“机械化”是比较优势的一个方面,可以说是包括了机械化理论,但得出的结论会不一样。在80年代甚至90年代,都会有冲突。到现在,两个理论的导向一致了,“分田到户”很可能不再是符合比较优势的生产方式了。

我再说一下经济学思维,可能有些违反直觉。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寻求各方面都过得去的完美的解决方案,往往没有什幺进展。常用的经济学思路是,给出几种有现实可行性的简单解决方案,然后评估各方案的总体效益。所以,现实方案往往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却在实践中成功并维持下来了。

润树兄,我们打桥牌合作的不错。我就是从经济学角度评论一下这个文章,供参考。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