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求教】郑和为什么七下西洋? -- 风雨声

共:💬3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1421,中国发现美洲》第一章 下

朱棣试图在二十年内完成他的所有宏图伟愿。贯穿这些旨意的是他激发中国人自信和重现光辉历史的决心。蒙古人已被驱逐出境,中国再一次成为中国人的国家。朱棣一直被他本不是父亲指定的王位继承人这一事实所困扰,所以想方设法要证实自己得到皇位是受命于天,因此他下旨兴建的第一个建筑就是位于紫禁城中心的大型祭祀建筑群天坛。它不仅是一年一度皇帝祭天的场所,更是新帝国的中心。接下来,一处新的观象台落成于北京城中心。朱棣对于星相学有着浓厚的个人兴趣,因为通过星相他可以名正言顺的掩盖自己夺位的事实。中国的星相学家在观测天象上有着两千多年的经验。他们观测到公元前1300年一颗新星的出现,测绘出从公元前240年以来哈雷彗星对地球的每一次造访,并且在1054年记录下了超新星巨蟹星云以及伴随它的脉冲星,类星体和中子星。

在统治中国的一个多世纪里,蒙古皇帝忽视了这笔宝贵的遗产;而朱棣在即位的头一年就恢复了每夜记录星相的传统。通过观测夜空,皇家星相学家记录下不少于1,400颗星, 除此之外,他们还能对日食月食做出相当精确的预测。朱棣组织起一个杰出星相学家委员会用来校正导航星的测绘,他甚至成功说服日本幕府,朝鲜皇帝,“Ulugh Begh”王子(这是个什么鬼地方,有奖征答,绞尽脑汁我也没查到),以及帖木儿汗的孙子加入这项事业。皇帝对于星相学的兴趣并非只是空谈,而是有其实际意义的。他命令手下的星相学家们尽量精确导航星的使用方法,以便舰船司令们准确在海上导航,以及定位他们在旅途中发现的新大陆。他的目的就是要让北京的天文观象台成为中国探索及测绘全世界的参照点,简而言之,观象台将成为人们所知的宇宙的中心。

明朝最为浩大及意义深远的工程就是从南京迁都北京。这项工程起始于公元1404年,当年一万户居民被迫北迁增补北京人口,大批工匠和成千上万的劳力也被迫北进去实现朱棣的设想。大约335支军人分队被调派来保护他们,尽管当时来自蒙古帖木儿游牧部落的威胁很快就不复存在了。帖木儿这个了不起的军事家于1405年元月率军离开撒马尔罕,他意在越过群山东进,在中国边境安营扎寨,等待春天到来后举兵挥进,给予朱棣的军队出其不意的打击。风烛残年的帖木儿已经虚弱到不能行军的地步,他坐在轿子里参与这次军事行动(哈哈,作者对轿子的解释是有人抬的沙发,笑死我了),但即使这样,物资匮乏,加上在严冬里于苦寒之地行军,还是给了他致命一击,2月18日,在看到中国边界之前,他就永远闭上了眼睛,而他的军队因为发生内讧而溃不成军。

朱棣对北京的规划并没有因为帖木儿的死讯而有所动摇,但是供应第一批建筑工人伙食很快就成为一项难题。北方的农作物生长季节很短,可以种植粟,却无法生产大米,玉米和大麦的产量也不高,根本没法收获足够的粮食养活陆续赶到的工人。朱棣任命自己的第三个儿子朱高炽统领北京军事,并下诏称自愿在京城周围种植谷物的人可以减免租赋。然而即使这样仍然无法满足工匠们的伙食需要,皇帝于是下决心修复大运河以提高南谷北调的能力。

大运河早在公元前486年就出现在春秋时的吴国,它是古代世界的一项奇迹。从公元584年开始,它不断的被加长,独立的各部分也被连接在一起,全长达到1,800公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全世界最长的人造水路。然而,为建成这条运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据估计,六百万劳力中的一半死于修造途中。财力紧张以及因修河引起的暴动也是短命的隋朝(公元589-618)灭亡的主要原因。

大运河是连接中国南北商贸的大动脉,但是它的运输能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扩建运河工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1411年,疏浚和重建工程疏通清理了130英里长的河道,并修建了36个新水闸,以平衡北京和黄河之间超过一百英尺的高度差。这项浩大的工程雇佣了30万工人。连接长江黄河的南部运河在1415年通航。整个运河从北京直达上海南部的杭州。不少于3000只平底船开始运送谷物上京,而在1417年,出货量从头年的两千八百万石(约合十七万吨)急升至五百万(30万吨)。

中央政府为了供养北京的工人而无休止的索要谷物导致了中国其他地区的物资短缺和大饥荒,与此同时,为了获得实现朱棣宏伟建筑方案所必要的木材,硬木森林被砍伐一光。除去建造紫禁城消耗了大量木材外,皇帝巨型舰队中的每艘宝船都要耗费三百英亩的柚木原始森林。为了支援皇家海军,皇帝下令组建了一只新的补给舰队,另外,为了加强中国和印度以及非洲各港口之间的贸易,又建造了数百艘较小的商用船,然而消耗木材最多的还是在大运河上辛勤往返于南北中国,运送谷物的驳船。至少有上万亩森林被砍伐。安南(现越南北部)和越南也贡献了大量木材,这也成为后来当地起义反抗中国政府统治的导火索。

朱棣在内政方面也面临重重困难。他大而无当的宏图伟业像无底洞般吞噬着国库,引起官员们的强烈不满,即使是君临天下,一言九鼎的君王,没了臣子们的辅佐也根本无法完成修筑紫禁城这样的巨大工程。官员们有责任增加税收来为朱棣的工程提供资金,但是与其他国家毫无二致的是,在中国,朝廷命官们可以找出上千种方法阻挠他们不支持的政策。朱棣一如既往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并不惜使用各种奸计和无情手段,他甚至将某次郑和出使东非带回来的长颈鹿称为麒麟现世,并以此来迷惑操控对手们。

麒麟在中国神话里是种非常重要的动物,据传说它有麝的身体,公牛的尾巴,狼的前额,马的四蹄,和独角兽般的肉角。据说在公元前六世纪,曾经有只麒麟出现在名为颜征在的年轻妇女面前,将一片玉吐到她手中,玉上镌刻的文字预示着她即将诞下的儿子将成为“无冕的君王”。她所生下的就是孔夫子,他的哲学思想统治中国两千多年。

郑和在1416年11月16日将麒麟敬献给朱棣。朱棣宣称这是上天认可他统治的信号,并立即下诏组成一个委员会来附和及歌颂他迁都北京的巨大功绩。一个御用诗人为皇上写就颂词,而被所谓神兽现世搞的晕头转向的官员们也识相地对此表示肯定。

如今,全中国都动员起来完成皇城的建造。一群群的人奉命前往江西,陕西,四川和邻国安南,越南去采伐更多树木。另外,为了大量生产砖块,兴建了许多砖窑。无数的工匠,士兵和劳力被从前国各地征召前往首都。总之,为了建造紫禁城,一百万人直接参与了紫禁城的建设,而另三百五十万人则间接参与,另有一百万士兵监督工人工作。

一旦驳船开始沿大运河向北京输送谷物,工程进度迅速加快。护城河,城墙和吊桥都得到改进后,工人们开始着手建造紫禁城内的皇帝寝宫。1417年3 月,皇帝最后一次离开南京,当年年底,大部分宫殿建筑竣工。1420年,在蒙古统治下年久失修的南城墙得到修缮,当年晚些时候,天坛完工,为了容纳迁往北京的整个朝廷而修建的诸多建筑也纷纷完工。1421年2月2日,中国农历新年这天,金碧辉煌的新都城正式宣告落成。为了表明这一刻的不寻常,出使在京的各国元首被要求臣服在朱棣脚下鞠躬叩头。和后面发生的一幕相比,这还不足以昭示中国的绝对统治:帖木儿汗的儿子和孙子因为第一次叩首未能使皇帝满意,被皇上的贴身侍卫强令重做了一遍,而他们的第二次仍然不够好,在第三次俯首后皇帝才表示满意。

外国元首的俯首称臣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的对外政策。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很多年后踏着他们足迹到达印度洋的欧洲人截然不同。中国人习惯用贸易手段拉拢收买,而不喜欢直接对抗和殖民。朱棣的手腕是每几年就派遣巨型船队出使他所知道的国家,带去礼物和货物;宝船装载的大量枪支及士兵也在炫耀着中国的武力:中国有能力击退侵略者,平息叛乱来保护友邦安全。宝船从国外带回各式各样的奇珍异宝:来自非洲的龙涎香,熏香,金色的琥珀,以及狮子,美洲豹和六七英尺高的鸵鸟;来自西南印度卡利卡特的缀满珠宝的金衣,以及来自暹罗(今泰国)的大象,鹦鹉,檀木,孔雀,硬木,锡和小豆蔻。

愿意成为中国藩国的国家得到封号,保护和贸易使团。在东南亚,马六甲因为效忠而代替苏门答腊,爪哇成为贸易口岸。(这点我没搞太明白,想查一下马六甲和苏门答腊的关系也没找到,谁知道马六甲和苏门答腊,爪哇到底是后者属于前者还是分别两个国家?)。皇帝甚至亲自赋诗一首赠与马六甲苏丹。臣服的暹罗人同样获得了更多贸易优惠,而好战的高棉人就没这么好运气了。在众多邻国中,朝鲜对中国来说尤为重要:朱棣当机立断派遣使团前往封赏朝鲜国王Yi Pang-Won (唉,查不到这猪是谁,查到的资料上说当时统治朝鲜的是李成佳,可是跟这个英文不大对的上阿?只好找机会问学校里一个韩国大哥了,不过要是他历史不成还是没戏,谁知道?)。朝鲜需要中药,书籍和天文仪器,作为回报,他们许诺建立天文观象台以辅助朱棣绘制星表。两国间交易豹子,海豹,金银和马匹?D?D?D在 1404年,交易数量就由头年的一千上升至一万。而且,尽管心有不甘,朝鲜仍向朱棣进贡处女作为权宜之计。

在1382年将蒙古残余势力从中国连根拔除之后,朱棣立即派遣侍卫前往麻烦不断的东北地区满洲国,这次出访促使满洲的女真人在1413年派遣高级官员使团前往北京,在那里,使节们得到丰厚的封赏和贸易权。日本也向中国频送秋波,第三代足利将军足利义满(就是一休里的那个阿,翻这个还真长知识,google 都让我搜烂了)是个亲华派;他毫不迟疑地向中国皇帝臣服叩首,并自称“您的臣子,日本国王”。他得到的回报是一系列特别为促进中日贸易而开放的港口,包括宁波,泉州和广东。像朝鲜一样,日本为了辅助朱棣的天文研究也建立了一座天文台。

安抚了满洲国,并将朝鲜,日本都纳为向自己朝贡的藩国之后,朱棣的下一个目标是西藏。他派遣另一个宫廷侍卫作为专使入藏,招安藏传佛教四派之一的白教领袖噶玛巴活佛,并把他请到中原。当活佛到达时,佛教僧众们列队在城外迎接,朱棣敕封他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哈哈,这段英文实在是太好笑了,笑倒笑倒 Divine Son of India Below the Sky and Upon the Earth, Inventor of the Alphabet, Incarnated Buddha, Maintainer of the Kingdom's Prosperity, Source of Rhetoric),并赐予他一顶镶钻黑帽,这顶帽子被历代转世的噶玛巴传戴至今。

因为来中国朝贡,各国元首和使节得以参观世界上最古老,最发达文明的首都。故都南京曾是世界各地权贵云集的地方,如今这个角色改由北京来承当。尽管皇帝旨在威服四方,让各国按时纳贡,中国仍熟稔各国的历史地理及风俗习惯,北京不只要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更要成为世界文化中心,在这里你能找到涵盖人类全部智慧的百科全书和图书馆。1404年12月,为了保护现有的文学及知识遗产,由太子少师姚广孝,翰林学士解缙和礼部尚书郑赐(这本书上说Liu Chi, 我怎么也没找到一个与之相对应的,不知道是他猪头还是我猪头)主持监修“永乐大典”,共有2,180名学者参与了这项工作,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学术活动,它的成果是一部长达四千卷,五千万字的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在紫禁城即将落成时完稿。

在修纂“永乐大典”的同时,朱棣下诏在紫禁城中收集120位宋朝儒家学者的著作,并附以从11到13世纪的学者评述。除去这些学术财富外,在北京城的市场里还可以购买到成百上千的印刷小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处地方堪与这里媲美。欧洲人此时还不知道印刷术为何物,谷登堡在30年后才完成了第一本印刷版圣经,尽管欧洲已是文艺复兴前夜,很快它的文化和科学知识将得到空前发展,但是此时它仍远远落在中国后面。亨利五世(1387-1422)的图书馆里只有六本手抄本图书,其中三本还借自一家女修道院,而当时欧洲最富有的商人,佛罗伦萨的弗朗西斯科-达提尼拥有十二本书,其中有八本是宗教题材。

北京之旅也给予各国当权者和使节们享受俗世快乐的机会。乘坐在豪华奢侈的巨船上,这些人享用着最精致的食物和最美味的葡萄酒,还有诸多美女可以左拥右抱。北京城的正式落成仪式在一场奢华的宴会后正式开始。该宴会的规模之大,食物之丰盛无一不昭示着中国在文明金字塔顶端的身份。相比之下,欧洲则显得落后而粗野。亨利五世与华尔瓦的凯瑟琳的婚礼在三个星期之后于伦敦举行。两万六千嘉宾为北京落成捧场,他们在欢宴上享用着盛在上好陶瓷盘中的美味佳肴;而亨利的婚礼上有六百人出席,他们吃的是盛在不新鲜的面包上的鳕鱼干。凯瑟琳在她的婚礼上既没戴首饰也没穿长袜;朱棣最宠爱的妃子则穿着上好的丝绸外衣,她佩带的首饰包括来自波斯的红玉髓,来自斯里兰卡的红宝石,来自印度和土耳其斯坦的钻石。她喷洒的香水由来自太平洋的龙涎香,来自阿拉伯半岛的没药和来自香料岛的檀香配制而成。中国拥有一支百万大军,配备着枪支。供亨利五世调配的只有五千人,而他们使用的是长弓,剑和矛。护送朱棣的贵宾们回家的舰队拥有上百船只和三万船员;而当亨利在来年六月和法兰西开战时,他用四艘渔船将自己的军队摆渡过英吉利海峡,渡船只能在白天工作,每次可以运送一百人。

在典礼结束后的几个月内,各国元首和使节受到优厚的皇家礼遇:上好的食物和美酒,最精彩的娱乐和风情万种的美貌侍妾。最终,在1421年3月3 日,皇帝为外宾们举行了欢送典礼,典礼装备了一支颇具规模的礼兵队伍,据当时在场的一个波斯使节描述:“先是万夫长,然后是千夫长,总共有十万人左右。。。在他们身后,士兵们按军衔排列,有二十万人。。。整个军队肃立着,安静的仿佛没有呼吸一般。” 午时整,鼓乐齐鸣,大象垂下象鼻,香烟从龟鹤香炉中升腾出来。皇帝从缭绕的烟雾中走出,赐予将要离去的使节们临别礼物:成箱的瓷器,成匹的丝绸,成捆的棉衣,以及玉节。皇家舰队整装待发,预备把使节们送回阿拉伯半岛的霍尔木兹,亚丁,佐法尔;印度的斯里兰卡,卡利卡特,柯钦和康贝;亚洲的日本,越南,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婆罗洲,以及其他各处。

穿着红袍官服的郑和向皇帝述职,并表明皇帝的四只舰队已经可以起航,而第五只皇家舰队在一个月前由大太监杨庆率领出海。护送使节归国只是出航舰队的第一个目的。之后,它们要航行到地球尽头,让天涯海角的野蛮人向中国进贡,要普天之下皆受儒家教化。郑和因为尽忠皇上而得以率领宝船队五次出航,促进中国与亚洲,印度,非洲及中东各国的贸易。这次他将统率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舰队,朱棣也同样赏赐了辅助郑和的其他太监们。许多曾与蒙古作战的军官如今成为了郑和宝船队的将领和船长。郑和对率领代表团已经轻车熟路。在第四次出海时舰队们并没有一起行动,而是分别作业。这一次已经是第六次出航,郑和将领航到印度洋之后折反回国,因为他相信手下有能力根据自己的教导独立操控船队。

使节们将得到的临别赠礼打包装箱,在恭聆圣训之后,他们最后一次叩头,随即登车离去。当车队向京城东一英里处的大运河行进时,仆人们跟在车后奔跑。运河上,一支装备丝质遮阳篷的驳船队正静候贵宾到来。每支船同时配备了十到十二匹马组成的马队,马具上系有竹杆,使节们登船后,御者挥动皮鞭,健马便拉着驳船驶往海边。

在驶过了三十六个水闸后,船队于两天后抵达黄海边上的港口城市塘沽。使节们在塘沽所见的一幕令他们终身难忘:在一队小型商用船环绕下,一百多艘大船泊在岸边,因为远远高于海湾上成排的茅草房子,在码头上仰望的参观者看来,它们似乎高耸入云。每艘大船都有480英尺长(444尺,尺是中国的度量单位,约合12.5英寸或32厘米),180英尺宽,足以容纳50只渔船。船首雕刻的巨蛇眼中放光,用来辟邪。三角旗在桅杆顶部飘扬,轻盈的红绸强帆卷在九桅上,一旦舒展开来,宛如天边的红云。

这艘舰队的建制酷似二战时期的护航舰队。位于舰队中心的是巨大的旗舰,一众商船群星拱月般环绕其周围,大部分商船的规格都是90英尺长,30英尺宽。外围拱卫的是成队快捷灵活的战舰。在旅行途中,主要来自越南和印度的异国商船会加入舰队,同受战舰荫庇,并分享这支巨大舰队横扫大洋时带来的利益。每艘宝船内部有十六个防水舱,即使其中两舱同时漏水仍可保船不沉。有些防水舱甚至可以放入一定量的水,用来畜养捕鱼用的训练有素的海獭,或用来作为潜水员进入大海和返回船只的通道。拴在长绳上的海獭的职责是赶鱼群入网,时至今日,中国,马来西亚和孟加拉的有些地方仍使用这种方法作业。舰队统领的小屋在他所乘旗舰的尾部,其下是为外国使节及其仆从精心准备的六十间特等客舱。他们的家眷被安置在隔壁舱内,大多数人的房间都修建了可以眺望海景的露台。将出访沿途各国的中国使节们的房间虽然没有这样奢华,但仍旧宽敞舒适。每个使节配备了十个助手(本期问题一:chefs de protocol是什么意思?这个难死我了)和四十二个作为秘书之用的太监。水手们居住在底层甲板上。

1407年,郑和在南京建立了四夷馆(天,找这个原名找的我一头大汗,终于给我找到了,听听,郑和哪那么大能耐,他要是自己有幸看到这本书不定向朱棣说了多少遍罪臣万死了),用来教授外语,培训翻译,十六名最出色的毕业生本次随船出航,方便了舰队统领与从印度到非洲的各国首脑交流,翻译们能胜任包括阿拉伯语,波斯语,斯瓦希里语,北印度语,泰米尔语在内的多种语言。能包容不同的宗教信仰是朱棣的伟大之处,这艘舰队上带有精通伊斯兰教,印度教和佛教知识的专家以便在必要时答疑解惑,提供指导。许多世纪以来,大多数中国人信仰的是主张慈悲为怀的佛教。佛教与儒教并无冲突,而后者与其说是宗教,倒不如说是公民价值准则。本次是宝船队第六次出航,同时也是最后一次,本次航行一直持续到1423年,这一次僧Sheng Hui (本期问题二,这是谁,以下两头猪又是谁?)和宗教领袖Ha San和Pu He Ri也在船上。本次的乘客名单里还有许多学者,在紫禁城落成,永乐大典完稿之后,很多学者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朱棣便将他们都派遣出海。通过翻译,中国的数学家,星相学家,工程师和建筑师得以与印度洋上各国的同行们交流学习。在各国使团离船登岸后,空闲众多客舱的大船被当做了科学实验场(说的也太神了?)。冶金家在出访的国家中勘察矿物,医生们寻找能攻克瘟疫和传染病的新草药及药方,植物学家们试种新的庄稼育苗(food plant敲破脑袋才想起来可以翻译成庄稼)。中国的农业学家和农民在杂交育种上已经有了上千年的经验。

中国的植物资源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 在“中国科技文明”一书中提到:“中国是重要的原生植物中心,拥有大量野生植物和栽培作物”。欧洲在罗马帝国覆灭后陷入长期的经济和农业衰退中。从希腊的提奥弗拉斯特到后来的德国植物学之父,西方人所了解的植物种类昭示他们的知识水平一落千丈。而中国不存在这样的黑暗时期,植物学知识以及记录在案的植物种类都随着时间稳步增长。在此有必要指出中国和欧洲的探索之旅的截然不同。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唯一感兴趣的就是在击退土著人进攻的同时聚敛金子,香料和旅行中的补给物,而直到三个半世纪后库克船长率队出航前,对于中国舰队的科学远征,欧洲人只能望尘莫及。

在船队指挥和使节们俱已登船,舰队即将起航时,水面上仍是黑压压一片穿梭于海岸和舰队间的小船。连日来,港口上热闹非凡,一批批蔬菜,干鱼和成吨的淡水被运到舰上,以备三万人在旅途中消耗。即使如今天色渐晚,驳船仍在装载最后一批淡水和大米。有了一起航行的运粮船和运水船的保障,舰队可以三个月不靠岸补给食物和水,连续航行4,500英里。运粮船上还载有一系列中国打算在异国栽种的植物,部分作为赠与藩国的礼物,另一些用来在新大陆的中国殖民地上生长食物。同时被带上船的还有狗,它们或被作为宠物,或作为肉食,或用来捉捕老鼠,另有成笼的亚洲鸡,可以作为珍贵礼物赠给外国政要。在另外的运马船上是骑兵们的坐骑。

只有与同时代的其他海军相比较,人们才能理解这些船只的体形到底有多令人惊愕。1421年,世界上第二强的威尼斯舰队拥有大约三百只军舰,这种军舰速度快,轻便,船体很薄,由软木制成,靠船员划动,只能于风平浪静的夏日在地中海岛屿间航行。最大的威尼斯军舰有150英尺长,20英尺宽,最多能装 50吨货物。而朱棣的宝船是柚木制成的海上霸王,其中一艘的船舵就有36英尺高:几乎与迟些时候哥伦布探索新大陆时所乘坐的旗舰尼那号的全长相当。每艘宝船可以装载两千多吨货物,并在五个星期内驶达马六甲,十二周内到达波斯湾的霍尔木兹。它们能够不间断地在世界上最宽的海洋上航行一年。虽然中国在探索途中损失很多船只,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的造船技术不够完善,而是因为那些不在海图上的水域太过凶险,既有密布珊瑚礁的海滩,又有极南和极北处遍布浮冰的洋面。威尼斯的军舰由弓箭手保护,中国船舰则配备着火药制成的武器,铜铁炼成的加农炮,迫击炮,以及在敌人间飞溅的火箭和炸弹。无论从哪方面来讲?D?D建造,运输力,破坏力,武器,射程,通讯,导航和修复能力?D?D中国都领先欧洲几个世纪。郑和可以轻而易举地击溃与他遭遇的任何舰队。如果要让中国海军和世界联军较量,那就象鲨鱼和鲱鱼间的战斗一般,结果可想而知。

凌晨四时,最后一批补给也已装船,舰队开始起锚。在向海神Shao Lin(我查出一打海神,就是没有叫少林的,大家帮忙罢,这是本次问题之三:妈祖,天妃,朱大仙、三婆神、洪圣爷、水上仙姑、悦城龙母)祝祷后,红绸帆渐渐升起,巨屋一般的大船在东北季风到来前出航。在船队驶向黄海时,水手们纷纷聚在船尾,凝视着塘沽最后一丝摇曳的光亮消失在黑暗中。在接下来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将漂泊在海上,只能通过回忆和把玩带上船的纪念品和花草怀念祖国(555,这不就是我吗),他们中的许多人带了月季上船,将它栽植在盆里,甚至将自己定额分配的淡水与花儿共享。大部分站在船尾护栏边的水手都将无缘重回故土,他们中的许多人将客死他乡,或者遭遇船只失事,或被留在异域的海滩上兴建殖民地。那些有幸在两年半后重归故土的人会发现他们的祖国发生了惊天的变化。

(附几个跟贴:

“除马欢、郭崇礼、费信、哈三、蒲日和等五人外,在郑和的下西洋船队中还胡其他许多不知名姓的穆斯林。”

第三题疑是妈祖,因为其本姓林

就是她嘛――林嫂啊。 --哈哈)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