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听袁老评书《三国演义》笔记(一) -- realdog

共:💬41 🌺14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听袁老评书《三国演义》笔记(一)

听袁老评书《三国演义》笔记

去年的时候,我听了袁老的代表作品《三国演义》,并随手写了一个不足百字的提纲。前几天偶尔翻看这个提纲,发现很多地方我自己都记不清怎么回事了。因此我觉得应该赶紧把这篇笔记整理出来,以免遗忘。

一)三国演义之所以为历代说书家视为畏途,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我们去考察一般传统袍带书或短打书(非名著,下同),会发现这些书一个共同的特点:情节套路化或模式化,人物类型化或平面化。换句话说,一般传统评书其实都是非常简单的,很类似于童话或卡通片。正因为传统评书的这个特点。尽管很多传统评书篇幅拉的很长,传统书目也不少。但是人物就那么几个类型且缺乏深度;故事场面也很单调。

场面是我自造的名词,话剧里可能存在这样的说法,不清楚什么意思。在评书里,可以把情节归类,一类情节可以认为是一个场面。比如独角戏(如王英夜探老君堂)如果表现?比如两个人的戏如果两个人是平等的,两个平等人物之间闲聊天如何表现?比如袁老的《封神演义》,黄飞虎过界牌关(黄衮镇守)的时候,黄明和周济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对话,就属于这种情况。两个人的戏如果两个人是一主一从的如何表现,这类例子就比较多了,我认为单田芳先生表现这类场面比较拿手。两个人是敌人,具体例子比如两个女人打架如何表现?刘立福先生《名伶奇冤》里有姨太太打小丫环的情节,堪称绝、绝、绝。两个人表面是自己人其实暗藏心机如何表现?比如草船借箭里孔明立状一节。比如三个人或多个人的戏如何穿插?使书既热闹又不失条理?具体一个例子如何表现一群人吃完饭以后争着付账的场面?再一个例子如何表现旧戏园子闹哄哄的场面?侯宝林先生的《关公战秦琼》有精彩演绎。再比如悲哀的场面怎样表现(如诸葛亮巡营),悲壮的场面怎样表现(如关羽退保麦城前的那场血战),欢快的场面怎么表现等等。每位演员都有每位演员擅长的场面,演员表现自己所擅长场面的时候,可以把评书说的高潮迭起,且层次分明。

旧有一般传统书情节套路化,场面单调化,因此易于表现,而作为名著的三国演义则不同,三国演义情节复杂,场面繁多。可以这么讲,把旧有一般传统书的场面加合在一起,再去看三国演义,也可以在三国演义中发现很多很多前面加合到一起的那些场面集中不包含的场面。

人物的塑造也是一样,首先说人物的各种情绪如何表现,如喜、如怒、如哀、如乐等等,如果功力全面,还可以分的很细,比如同样是笑,有狂笑、大笑是比较容易表现的,冷笑就难一点,苦笑就更难。海牛先生播讲的《肖飞买药》,人物的各种情绪,或惊或喜,表现的极其出色。昨天我听袁老的三国演义中吴国太斥权一节,吴国太和孙权有几句对话是这样的:(吴国太)仲谋,(孙权)孩儿在。(吴国太)大胆!(孙权)母亲。其中孙权“母亲”这两个字体现出来的情绪堪称绝妙,无法用文字表达。

以上这些所有评书全部一致,并不是三国演义的独有特点,三国演义的特点是其人物形象远远比一般传统书甚至水浒书要深。比如袁世海先生就认为张飞,尤其是中后期张飞这个形象比李逵难演的多,曹操这个形象就更难以塑造了。因此,在塑造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的时候,就不像说封神演义一样,说出人物的个性就可以了,还要注意一个火候的把握,要点到为止,不能把人物说浅薄了。三国演义的人物不仅深,而且其中一些还有很强的“形而上的精神气质”,最典型的比如诸葛亮和关羽。因此在塑造这两个形象的时候,就要多下些功夫了,比如在六出岐山之前,袁老加了一段诸葛亮家庭生活的书,对塑造诸葛亮这个形象是十分有利的。

总结一下以上的观点,三国演义场面繁多,人物复杂,其表演难度比一般传统书要大的多,当然,说一般传统书人物简单,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其实不同的演员也会有不同的演绎,如袁老、田老,即使说一般传统书,其塑造的人物也很饱满,这和二老的思想现代有关,但总而言之是没有三国演义复杂。

前面谈到的是三国演义的一个特点,如果没有下面提到的第二个特点,三国演义的难度会锐减。这个特点就是三国演义故事、人物太深入人心了。如果三国演义的故事、人物大家不熟悉,那么作为演员来说,我可以对书作大手术,比如删繁就简,原书不是场面繁多吗?我只说我擅长的场面,或者把我不擅长的场面改编为我所擅长的场面;原书不是人物复杂深刻吗?我把人物简单化平面化。因为大家对故事、人物不熟悉,我可以根据我自身的特点来改造书,使书来适应我。但三国演义明显不能如此处理,因为三国演义的故事深入人心,可以说三国演义的故事和人物都被固化了。因此,这个书缺乏变通的空间,换句话说,说三国演义,不能通过动大手术来让书适应演员。当然,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通过给三国动大手术来说演这部评书也并非完全不可,而且也可以吸引部分听众,如和袁老有半师之谊的施兴奎先生擅说《滑稽三国》,也有很多知音。但一部三国如此处理,想吸引大批的听众就比较困难了。因此,为了把三国这部书说好说出大影响,就只能走演员适应书的路子,这就要求演员的基本功必须全面,这就是传说中的“画鬼容易画人难”。另外,没法留扣子也大大增加了说好这部书的难度。听戏听轴,听书听扣,要命的是三国演义评书没法留扣,怎么办呢?还得需要功力来补这个大缺。袁老就是一位基本功扎实全面的演员。

根据现在可以看到的回忆录资料,袁老至迟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就开始说三国了,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袁老将近30年说三国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两部小书《群英会》和《三气周瑜》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在袁枫、李程等人的协助下,袁老对三国演义进行重编,在评书史上第一次,应该也是唯一的一次,把一部全须全尾的《三国演义》奉献到听众面前。这部评书在录制的过程中就提前播放,立刻红遍大江南北,并作为统战节目向海外的华人播放,可以说影响遍及海内外。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国热,袁老立有第一功。袁老这一部巨著,影响之大唯有刘兰芳先生的《岳飞传》可与媲美,而其影响之广,则没有任何评书可与之比肩。可以说,这部巨著是建国以来(也是评书历史上)影响最广泛的一部评书,这部书影响了当时社会上下至文盲白丁,上至文豪显贵的各个阶层,得到了文学大师冰心的赞美,袁老也因说《三国》得到当时的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的接见,并得到王震将军的指点。这部书录制完成以后,又翻录了两套磁带,其中一套送给了邓xiao平。据说邓xiao平夫人常听袁老的《三国》,估计听的就是这套磁带。

正所谓是挑战,也是机遇。前面谈到若想说好三国,非要全面扎实的基本功不可。反过来说,三国一部书为演员展示其全面扎实的基本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果不是袁老全面深厚的功力,三国这个书不会成功,进一步讲,三国演义评书能够在评书界享有如此盛誉,袁老居功至伟。不信你看看同为四大名著的《水浒》,其在评书界的地位就远远不如三国。反过来说,正是《三国》这部书奠定了袁老在评书界的地位。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袁老说的书相当少,但却二十余年享盛名不衰,究其原因,《三国》居功至伟。这叫什么呢?这叫“昔日人保书,今朝书保人”。

以上谈的是《三国》评书为什么难说的问题。具体到袁老的三国,其有哪些特点呢?我们知道,评书这门艺术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表演,二为文本;其中的文本部分又可分为书内部分和书外部分,也就是所谓书内书和书外书(查春点,还是没搞清楚这两个名词的确切含义,先大概其着用吧)。因此,我们也可以从书外书、书内书、表演三个层面来探讨袁老这部大作的特点。

元宝推荐:电子赵括,擎箭天使,夏翁,铁手,东张西望,

本帖一共被 6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