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闲聊帖,关于党史的细节 -- 史文恭

共:💬120 🌺324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史教头客气了

我对历史细节的兴趣不大。对我而言,历史的走向更重要。所以我没有能够全部拜读教头的大作。只是看了教头这篇感想,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但是看了几位朋友的发言,只能说他们的意见很中肯。哪怕言辞方面有抵触,史教头最好理解一下他们话中的意思。大家在此没有个人恩怨,而只是出于对历史的崇敬。

如果史教头只想做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那现在您做的已经非常好。可是如果您要想让自己的文字传至后世,那您还需要放宽眼界。历史人物代表了他们背后的种种社会势力,而不仅仅是他们自己。对历史人物心理的揣测和性格品行细节的分析,可能会使一个历史研究者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诚然,历史人物的个人品性在具体的事件中会发生作用。但是,正是历史的趋势使得这个具体事件得以发生,形象的话即是大气候小气候。换句话说,一个人的脾气和个性再决绝,也不可能逆转大多数人的意志。违逆众人和时代的做法,哪怕行得一时,也行不了一世(长远)。这是显然的。毛泽东可能是一个这样的例子。就个人崇拜,大跃进,文革等历史事件来说,毛泽东的作用是顺势而动,而非逆水行舟。实际上,他在大跃进和文革中的许多与群众运动走向不一致的指示,被有意或无意忽略了。河里的左派朋友指出过此类例子。

具体到庐山事件。从细节看来,似乎可以说彭,毛的性格和历史恩怨等等个人情结导致庐山会议的最终结果。但是,从历史大势来看,这种党内不同意见的大爆发是不可避免的。没有庐山会议,还会有北京会议,上海会议。因为这是中国共产党,有着真正为国为民的领袖和政治家们。出于对治国方针的不同认识,中共内部的冲突和妥协乃是必然。理想主义者对于不妥协者是很认真的。当然不免有落井下石者。但这些人永远不是历史舞台的主角。

不再赘言。与史教头共勉。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