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立名解 -- 京城马国兴

共:💬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立名解

或问曰:先生谈拳论道,著书立论数百万言,拆讲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之内容。一理贯串,博引论证,细腻入微,精辟的见解,引人入胜,确实让行家里手赞叹不已!并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视为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躬身自厚自修成“文兼武全将相身”的济世人才之事业。这一成果,于当今的武林界也算是成绩功德显著者也!但是,在观读先生著作时确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先生在论传统拳术的修炼、建体、至用的内容时,总是用“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或“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词句呢?每每看到这样的句式都百思不得其解,为何行文这样的累赘呢?难道这里还有什么隐情吗?今日得见先生一面,实属有缘,故而请教当面!以求释疑?

答曰:先生能如此的提出这样的问题,足见乃细心之人。我之所以这样的用词行文,实属无可奈何之举也。本应就是拳术二字即可解决的事情,但是为了说明问题,故而不得已而为之了。诚如古人所云:

道者,神明之原也。神明者,处于度之内而见于度之外者也。处于度之(内)①者,不言而信。见于度之外者,言而不可易也。处于度之内者,静而不可移也。见于度之外者,动而【无】②不可化也。动而静而不移,动而【静而无】不化,故曰神明。神明者,见之知稽也。

《皇帝四经经法名理篇》

【注释】

①、凡前后引文的()内的字,都是原版所加的文字。

②、凡前后引文的【】内的字,都是我为全其文意,所加的文字。

我之所以用“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或“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词句来说明拳术的修炼、建体、至用之内容。就是体现“神明者,见之知稽也”这一句经言的精义尔。拆解如下:

本来谈拳论艺就用拳术二字完全可以概括了,何必多此一举呢!然而,传统拳术发展到现在的时代 ,出现了修炼套路的人不修炼攻防技艺。这样的修炼者不具备攻防的能力,已经失去了“打拳原为保身之计”的技击方面的意义了。孰不知,只修炼传统拳术套路,就不明白建体、至用的功夫内容了。而只有修炼拳术攻防功夫的人,才能知道建体、至用的功夫内容。只有知道建体、至用的功夫内容,而又体认的清楚,觉知的明白,才能达到健身技击,功德艺境并行不悖的双重效果。只有从技击的攻防艺境中才能体认的精确。而修炼拳术攻防功夫的人,并非都是要上擂台比试高低的,就是为健身也应当如此的修炼。这就是以“游戏养神”为自己的修炼法则,技击、健身的双重功德的单纯效果是一样的。故尔将修炼攻防之技艺者与此类单纯修炼套路之人区别开来,只好用“攻防拳术”与“套路拳术”来划分了。因为,这两者只用拳术二字是难以分得清楚的。拳术发展史上前贤早有明论,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至如近世所学之拳①,以舞之者,类皆皮毛中皮毛,浮之至浅而至鄙者也。 《浑元剑经内外篇原序》

【注释】

①、拳字,原谱为剑字,为拳家观读方便而改之,但原意是不变。

这就是在我的文章中为什么会出现:“拳术攻防”之字样的根本原因。

至于为什么又成了“拳术攻防之道”了呢?这是因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躬身自厚自修成才的事业之始终,乃有术字门的修炼和道字门的修炼两个层次的区别。正如拳诀所言:“养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固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术字门有形尚机巧,以法身形之体和法身德之体为用;道字门无形尚无为,以无形法身道之体为用。而任何一个修炼者都要先行修炼术字门的攻防功夫,为入门之修。升华到气、意拳懂劲的攻防功夫,方为入道之门的修炼。只有达到拳道合一,能以拳体道时,才是功德圆满之时。为了说明这个修炼的因果之内容,故而写成:“拳术攻防之道”了。您认为我这样的以“术”又以“道”立名的表达是否合情合理呢?

或问曰:真难为先生想的周到,为习拳者读谱考虑的真圆满呀!此种治学的精神,真让人钦佩之至!然拳道与道德仁人至善又是什么关系呢?

答曰:拳家历代前贤著谱立说皆是在劝学真拳法,令于真人意,凡人之当行。自求正果德业之事也。孰不知关于拳道与道德仁人至善的因果不昧的关系,前贤已有明论,以资印证,录之如下:

然,人今不力学道,辄为无可知道,辄名无道之人。夫无道之人,人最为凶恶人也。今不力学德,辄为无可知德,夫无德而好害伤之人,乃凶败之符也。今人不力学仁,以不仁矣,夫不仁之人,乃与禽兽同路。人与禽兽同心,愈于死少耳。今人不旦夕力学善,失善入恶,夫恶乃死凶之处。故凡人不力学吉,辄乃入凶。夫凶,乃天下恶名称。

是故,古者大圣三皇,常自旦夕力学真道。见不好学真道者,名为无道之人。夫无道之人,其行无数,天之大重怨。夫无道之人,本天不欲覆盖,地不欲(负)①载也,神灵精鬼所不欲佑,天下所共苦也。(是故),圣人贤者君子,乃大疾无道之人。故古者上皇之时,人皆学清静,深知天地之至情。故悉学真道,乃后得天心地意。人不力学德,名为无德之人。夫无德之人,天不爱,地不喜,人不欲亲近之。其行常行事不为德,乃为王者致害,为君子致灾。鬼神承天教,不久与为治。是故,古者圣贤大儒,见无德之人,不与其通言语也。不力(求)旦夕学仁,即且忽事为不仁。夫不仁之人,言即逆于凡事,伤人心,不合天意,反与禽兽相似,故古圣贤不与其同路也。

今人不事师,力学善,即且愚暗,不知为善也,反且恣其无知之心,轻为恶。夫恶人,下愚蔽暗之人。其行乃不顺天地之道,尚为君子得事,戮其父母,愁其宗亲,为行无法。鬼神承天心为使,不喜之。为害甚处三,法所当诛。古者圣贤以为大怨,故古悉自实核其学问也,合于天心,事入道德仁善而已,行要当合天地之心,不以浮华言事。所以然者,且失天(道理)法,失之即入凶绝短命已,或害后世。天道不误,有格法。夫不力学大吉之道,反事者轻忽自易,必且入凶。夫凶者乃天地人万物所疾恶,不可久存,是大患之本,祸之门户,过而陷其中便死,不得还悔过反故也。天下莫不共知之,而下士大愚,常共笑道,不知守道,早避凶害。传传为愚,更相承负。后生愚暗,复剧于前。故真道闭而不通,令人各自轻忽,不能穷其天年。其大咎过,乃由此也。

是故,古道乃承天之心,顺地之宜,有上古大真道法②。故常教其学道,学德,学寿,学善,学谨,学吉,学古,学平,学长生。所以尽陈善者,天之为法,乃常开道门;地之为法,常开德门;古之圣贤为法,常开仁路。故古者圣贤,与天同心,与地同义,共长养万物,常以道德仁义传之,万物可兴也;如以凶恶意传之,凡物日(渐)衰少。故有道德仁之处,其人日多而好善;无道德仁之处,其人日衰少,其治日贫苦,此天地格悬法。夫有至道、明德、仁善之心,乃上与天道德性相应③,(自己的)神灵以明其行。故古者圣贤,常思为善无极,力尽乃以不敢有恶念,(恶念)凶路(之头)也。夫下愚之人,其心常闭塞,实无知,不可复妄假之以凶衰之恶路也。不自知大失天道,相随为恶,以为常习俗,不能自退还也。是以吾上敬天书④教敕,承顺天心⑤开辟之,打开上古太平之路,令使人乐为善者,不复之为恶之术。 《太平经急学真法第六十六》

【注释】

①、凡()内的文字为我所加,便于当今的读者易明而已。

②、上古大真道法,即三皇圣道所传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修炼宗旨。所传之法有二,即文武之道。文道,就是指文建体而言的。文建体者,内功心法之修炼,可明心见道,谓之成性存存。武道,就是指至用而言的。武用精者,外功心法之修炼,是以法身道体攻防艺境而见真,亦可明心见性,成性存存。正如前贤所言:体非无以立其大本,用非无以彻其元功。涵养之以静以蕴其继(体),灵妙之动以畅其用。

③、此句原为“乃上与天星历相应”。为今之读者好理解考虑,故而改为“乃上与天道德性相应”了。这样的更动,其原文的意思未变,而更容易理解了。

④、天书,天道无言,然天体示象与人。观天象而明道之理法,为人行事之准绳、法则。就是“仰观天以执行”。故将天道无言之理法,喻为“天书”。人可读之。

⑤、天心,修炼者自身的“法身道体”之别名。拳道修炼就是:以天心为主(体),以元神为用。天心者,妙圆之真心也,释家所谓:妙明真心。心本妙明,无染无著,清净之体。此心是太极之根,虚无之体,阴阳之祖,动静之机,天地之心,故曰“天心”。元神者,乃不生不灭、不朽不坏之真灵,非思虑妄想之心。天心乃元神之主宰,元神乃天心之妙用。故拳道者,以如如不动妙圆天心为主为体,以不坏不灭灵妙元神为功为用。

上面之论述,以拳道的修炼解之。就会分出了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以形为制,尚气用力,神从则害的“外家拳法”和以神为主,以气为充,形从则利的“内家拳法”之利与弊的关系了。而所谓的拳道者,乃上古流传的大道真法,故拳门上师假借拳道之修炼以教化弟子学道,学德,学寿,学善,学谨,学吉,学古,学平,学长生。而成为能济世之人才。以比武较技言:用必打犯不伤人。不正是拳道的艺境之:“令使人乐为善者,不复之为恶之术”。

或问曰:何谓假借拳道之修炼以教化弟子学道,学德,学寿,学善,学谨,学吉,学古,学平,学长生的具体内容?

答曰:这个题目太大了,故而只能简略论述,明其精义而已。

学道者,通过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修炼、建体、至用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之修行,以拳体道,拳道合一,而自觉的遵道法无为而行者,谓之学道而得道了。此乃始终如一之人才者也,即文兼武全将相身之才能,小则经纶,大可赞誉天地。可称为学道者。

学德者,道德无间。大德无形。是谓有德者得之。然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修炼、建体、至用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之修行,可分为小成、中成、大成,三种艺境之境界。凡一成者,皆可谓之学德者。然大德者,自可列为学道者了。

学寿者,老子曰:死而不亡者寿。以人之身体而言,凡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而能以拳体道、拳道合一者,皆是健身、技击,功德艺境并行不悖的健康长寿之人。又有一种长寿者,前贤清楚的论出了,记之以为证,录之如下:

巧从熟生,灵从快生,刚生于柔,智生于拙。非养得目有神光,身有灵光,体有元光,难使敌一见生畏怯于心。非神光难御乱敌。非有灵光,难疾胜劲敌。非有元光,难临大阵而耐久。灵光者,身外有红光缭绕。神光者,目中有青苍之气,足以照远出威。元光乃身外黄光闪烁,是内外功满,毫无缺欠,浑光普照,无隙可乘。惟目中剑内手上,更有一番稳准气象,足使人畏。故敌人动得其咎。学力至此,乃为练家,方不愧居其名,亦可留芳千古,令后世慨见而神警。故闻声而惧者,因实称其名,威感夙著也。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此论中的学力至德普三光的练家子,方不愧居其名,亦可流芳千古。因其能令后世慨见而神警,自具后世之学者的楷模,乃功德无量也。此亦为长寿者之一义也!

学善者,真人有天性好善之心,常汲汲忧天道,宜自精,具陈说之。正如前贤所言:

故拳①法既成,尤当博阅天文、地理、人事、驳杂于中,在一番体认知改择中,卑以身处之心。又或于澹定之候,静以抚琴,涵养性真,化净猛烈之习,效成一片温和气象。外人岂能知哉?目为武士,而有儒雅之风,称为杲儒,而有威严之度。故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功用到此,谓文兼武全将相身,更必出处有道焉。试止以时,不以道殉身,亦不失机,勿贪为主,勿吝为先。如有欲习此者,详言喻众,莫为己私,化传万方,奠定国家,小则终保厥身,大则兼济天下,启可轻乎哉?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注释】

①、拳者,原谱为剑字,为拳者论,故而变通更之。但原意不变。

论中的“如有欲习此者,详言喻众,莫为己私,化传万方,奠定国家,小则终保厥身,大则兼济天下”之说法,乃至善者之言也。此乃体现出敬师、敬道之善;详言喻众,孝敬天下之善;化传万方,尽忠之善;终保厥身,爱惜自身之善;大则兼济天下,忠于天下之善。能如此者,勿贪为主,勿吝为先,无私心也。乃为至善。习拳练武之人的行侠仗义,见义勇为。乃至善之表现的一方面。

学谨者,武不轻动,拳不妄为,是为谨慎小心。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而得真传秘诀者,必定是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以此三者为准绳。所以心欲小者,虑患未生,备祸未发,戒过甚微,不敢纵其欲也;志欲大者,兼包万国,一齐殊俗,并覆百姓,若合一族,是非辐辏而为之毂;智欲圆者,环复转运,终始无端,旁流四达,渊泉而不竭,万物并兴,莫不响应也;行欲方者,直立而不挠,素白而不污,穷不以操,通有肆志;能欲多者,文武具备,动静中仪,举动度置,曲得其宜,无所击戾,无不毕宜也;事欲鲜者,执柄持术,得要以应众,执约以制广。处静持中,运于璇枢,以一合万,若合符者也。

故心小者,禁于微也;志大者,无不怀也;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能多者,无不治也;事鲜者,约所持也。此六项内容皆为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学谨”之内容的精义。即儒家的“慎独”之六条内容。

学吉者,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本是直养先天自然之能力,在神为非人力也。无害者乃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者也。养至真息圆满,百慧从生,永生无灭。小可经纶,大可赞誉天地。即复归本性,趋吉避凶,化险为夷之道。然而,只有养至真息圆满的神明艺境者,方谓之吉祥之吉象。

学古者,正如老子所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是谓道纪”。所谓学古,就是修炼成自己的法身道体以为用。即“坤为吾母乾为父,太极一气贯来衡”的大道浑朴的无形无象之无极功夫艺境。能达到此艺境者,方谓之学古。

学平者,即平常百姓的心态。不争名,不夺利;安处世,敬其业。这一点可引用前贤之论以说明,录之如下:

技毋轻夸

见人默默自深沉,乍会修夸武艺精。

莫道等闲无侠士,须知大隐不知名。

察言知伪

逢人论武便夸张,定知手面不高强。

若非浅见无深识,必然乃眼是光盲。

诫尚雄名贵明损益

损益者,气血流通之理也。

功成实渍艺精微,莫尚雄名独抱雌。

远害保身明损益,全凭学问脱凡痴。

《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谱》

从三首歌诀中可以看出,就是功成艺就也要保持一颗平常百姓心,才能“远害保身明损益,全凭学力脱凡痴”。

学长生者,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首先要树立起正确地看待自己生命的观念。一个人的生命,不是自己的,小了说是家庭的,大了说是民族的、国家的、社会的。古人都说:天生之我材必有用。故一个人要很好的爱护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使其尽其所用。故而,为了家庭亲人,为了民族、国家、社会的种种事业,就要保持身体健康、长生,这就是奉献。故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而能拳道合一者,就能很好的体认长生之道的妙处了。

以上九条内容,才是衡量一个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修炼者的又一个标准。这是一个全方位的较为完美的道德高标准。由此可知拳道修炼家的“道德水准”不是一句空话。道字的精义可谓论之清楚明白了。

那为什么又加上了传统二字?也是事出有因的。本来拳术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在武学拳门中的具体结晶,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发展的文化产物,无形资产。其有历代传承、承传的统一之修炼、建体、至用之宗旨的。就此而言,即可将拳术说成是传统的了。然我之所用传统二字,还有一意。只因为在我要著书立说时,也就是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期间内,有多少个现时代创拳的人问世。又有现代的“散打”登上了擂台。为了将我所论述的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的内涵精义,与这些区别开来,故而加上了“传统”两个字,以示区别。

因为我所要论述的是在清代(含清朝时期)以前就存在的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的内容。当然也就不含现实代的人之所创的拳在内了。古人不是说过吗!要师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我即要论拳著说,就要将所论的内容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而这个范围一定要明确。我为了明确这个范围,故而就加了“传统”两个字。实际上,我之所论所说也就不会妨碍他人的这一目的也就可以达到了。故而就成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这一语句形式了,用以来表达我之所立论的内容之范围了。

然而,时不我待,情况的发展又不止于此。就正在我欲提笔立论著说之期间,什么南韩的跆拳道,日本的空手道、合气道,泰国拳,巴西柔术等等,外国的种种攻防术蜂拥而至,都汇聚到神州大地而欲生根开花了。我面对此情此景,又得需要澄清我之所论的内容范围之“名”目了。为进一步与其他各国的种种攻防术之区别,不至于混淆。故而只好再加上“中华”两个字来示以区别了。

故而在我的著作中多有“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或“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词句之运用,也就不足为怪了。我这样作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变通之方法吧!这也算是与时俱进的紧跟形势变化之须要了吧!

我之所以钟爱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辛苦修炼数十年之情志不减反而有加,只因此中乐趣无穷无限。主要在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的启悟开慧无比之魅力,这就是自有其存在的根本之原因,因为修炼的所得之体认,可以造就一个人。可以造就一个有济世之心的唯道适从的纯洁的人。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之所以有如此的功德效果,并非我的杜撰,前贤早有关于“道法”之明确的论述了,以资对证,录之如下:

道法: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生法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如】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

《皇帝四经经法道法篇》

有了这段论述,也就直接证明了拳道也具有如此的功效作用。就以此段论述作为此文章的结束语吧!

马国兴

2005、1、28日书录于北京寓所养德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