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大地英豪——匈奴传奇 -- 龙神将

共:💬119 🌺64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第一章 第三节 胡马度阴山

第三节 胡马度阴山

《史记匈奴列传》中如此描述匈奴:“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由此可见匈奴实在不是一个好邻居。习惯于草原残酷的弱肉强食法则的匈奴人对中原百姓毫不客气,他们的每一次侵扰都要造成中原诸侯国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每当秋高马肥之时,南下的匈奴便如候鸟般给中原带来浩劫。

西汉时期刘向的《说苑卷一君道》中记载在公元前312年燕昭襄王姬职问政于郭隗时,有“匈奴驱驰于楼烦之下”的语句。这里的楼烦是古部落名,活动范围在燕赵秦的边境地区。由此可见当时的匈奴已经征服了楼烦,继而严重骚扰中原诸侯国的边防安全,以至于引起燕昭王的重视。从战国中期开始,匈奴和东胡等北方少数民族开始频繁入侵中原,首当其冲的就是燕赵秦三国。当时的中原军事力量主要由步兵和战车组成,青铜兵器还是装备的主流。中原士兵们穿着衣袖宽大的服装行动不便,最快的日行军速度也不到50里。要对抗来去如风的入侵者实在是力不从心,连及时赶到“欢送”都做不到。更何况匈奴冶铁业和制车业发达,军工和运输企业在技术上的优势使得匈奴占据绝对优势:匈奴骑兵普遍使用铁质兵器并有优秀的复合“反背弓”进行武装,这种弓由弹性优良的木头和金属复合制成,弓的两端和中部另外用兽骨或毛皮加固,有效射程超过100米。匈奴人的箭种类繁多,有用来猎杀鹿、羊的骨箭,有专门用来传令的响箭,更有射杀大型猎物的铁箭。而匈奴军队对于战争用弓箭的制作工艺要求更高,《汉书》中记载阴山出产的上好木材是匈奴专门用来制作弓的地方:“冒顿单于依阻其中,制作弓矢”,而对箭矢的制作也不是随便凑合的:必须用位于张掖的一块林地树木才行:“生奇才木,箭杆就羽”。匈奴专供作战的铁箭头呈三棱状,长度大约60厘米,穿透力大得惊人。匈奴骑兵一般随身带上极多支箭,足够一次大战使用。即使用完了也不用担心,因为负责制造弓箭的能工巧匠就在大军尾部,随用随造。草原民族生性爱杀戮,但对工匠是很重视的,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来的蒙古军队无数次屠城时只饶恕工匠了。至于匈奴打造的径路刀更是天下闻名,此刀削铁如泥在中原也被视为珍宝。除了武器之外,匈奴骑兵还有完善的防护装备,《汉书》中说匈奴普遍装备着“革笥、木荐”,其中前者是皮质的铠甲,后者是木制盾牌,这些装备对于轻骑兵来说非常适合。相比之下中原的军队相形见绌,更何况在战法上差距甚大,所以中原诸侯国基本上是单方面的挨打。每当匈奴入寇,燕赵秦还在调兵遣将准备迎击时,人家早已经将掳掠的人口和财物打包装车运走了。

总这样被折腾下去,即使家底再厚也受不了,更何况诸侯国之间还在进行着你死我活的兼并战争。于是为了应付匈奴的威胁,诸侯国们被迫开始修建边境隔离墙来保卫国家安全。这种隔离墙除了防御之外还兼有屯兵和警报、瞭望的功能,被中国人自豪地称之为长城。其实长城的雏形早在公元前656年就已经出现在楚国,据《左传》记载这是楚成王芈頵为了防备齐军入侵而修建的,被称为“方城”,现在河南省方城县还留存有遗址。楚国的先进经验被焦头烂额的燕赵秦等国采用,可是这是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因为人力物力的限制使得长城总有不连续的地方,而匈奴人的智商不算低,他们总能绕过长城入侵。就在这无休止的掳掠之中,匈奴的财富逐渐增加。原始氏族公社制度也随着由于分配战利品不公而导致的贫富分化而遭到破坏,到了战国末期私有财产已经被匈奴社会承认,随着阶级分化程度的加深,匈奴开始脱离原始社会并构造出奴隶制国家的雏形。

要说中原诸侯国老老实实不还手也是不对的,战国时期反击匈奴最成功的要算是赵国。赵武灵王赵雍一直羡慕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他痛感中原模式的军队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为了实现自己吞并天下的雄心,必须学习胡人的做法。据《战国策赵策二》记载,公元前307年,赵雍宣布“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随即又聘请胡人教习赵人养马驯马和骑射的本领,不久后中国第一支骑兵部队便诞生于赵国。这1万人的骑兵很快便在诸侯国争霸中显示出无比的威力,从此战车开始逐步退出了战争历史舞台改做运输工具。

胡人教会了赵人骑射,很快赵人便对侵犯自己的胡人还以颜色。公元前306年,赵军击败了匈奴别种林胡,另一支匈奴别种楼烦也表示臣服。赵雍把林胡、楼烦两国上千里的土地并入赵国版图,设置中、雁门、代三郡治之。而且修筑了从今河北宣化沿阴山山脉西行,直达今河套五原以北狼山缺口止的长城,以之来达到巩固土地、防御北胡的目的。这样就形成了内外两道长城,赵国与匈奴本部隔着外长城对峙。除此之外,赵雍还大量招募了匈奴等胡人进入自己的军队,出身楼烦的楼缓和出身于匈奴的仇液都是赵雍的重臣,胡服骑射由此也开始了中原与匈奴之间的大规模文化交流。对于赵国忽然变成了难啃的硬骨头,匈奴首领们纷纷表示自己的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他们一方面率领不明真相的匈奴群众们去其余诸侯国境内掳掠,另一方面也反复尝试攻击赵国的边防线。这种频繁的骚扰持续了数十年之久,直到一位名叫李牧的赵国人出现为止。

李牧在《史记》中出现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位有名的武将了,赵惠文王赵何委派他镇守雁北边防线。此时的匈奴已经从赵雍时代的畏惧中恢复过来,他们反复跨越长城攻击赵国边地,造成赵国的重大损失,而昔日降服于赵的林胡和楼烦也都随着匈奴本部的进犯而背叛了赵国。为了抵御匈奴,赵何把边地的官员委任权和税赋收入全部划归李牧掌管。而李牧也不负众望地整修烽火台、训练精锐士兵,还增派大量间谍渗透到匈奴境内刺探底细。

  李牧很懂得一顿好饭顶半个指导员这个道理,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密切官兵关系,他大力改善伙食,每天都要宰杀几头牛来米西米西,全体赵军战士感激涕零士气高昂,人人奋勇争先,表示愿为国家出力效劳。此刻李牧又再度表现出珍惜子弟兵生命的慈爱风范,下令:“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所以每当匈奴入侵边境,烽火台一报警,李牧即下令士兵立即收拾物资退入城堡固守,匈奴也无从掳掠。这样过了几年,李牧没有人员伤亡也没有损失过物资。

时间一长,李牧那缩头乌龟的外号竟然从匈奴那边一直传到赵国首都邯郸。赵何风闻李牧只顾得把军队养的又白又胖竟然从不与匈奴交战,立刻感到自己找错了人,这分明是把一位饲养员送到了前线。于是赵何立即走马换将,新将军到前线后立刻动员军队积极备战。每当匈奴入侵时,便挥军而出奋勇迎击——结果是连战皆负,大败亏输。赵何傻了眼,连忙请李牧再度出山。李牧这时候却摆起谱来,宣布如果不按他的既定方针办一切免谈。赵何无奈只有答应,于是缩头乌龟老李再度赶赴前线。

匈奴闻讯大为耻笑,不过老李来了也真麻烦——每次都躲到乌龟壳里,兄弟们抢不到东西啊!又是几年过去,赵何来不及看到边防改善就晏驾归西去了。公元前265年赵孝成王赵丹即位,而此时李牧也终于对匈奴露出了獠牙。在这些年中李牧已经严格挑选出战车1千3百辆,又挑选出精壮的战马1万3千匹,勇敢善战的士兵5万人,优秀射手10万人,然后把挑选出来的车、马、战士统统严格编队,进行多兵种联合作战演习训练。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牧让百姓满山遍野去放牧牲畜,引诱匈奴入侵。

匈奴很快如鲨鱼闻到血腥一般赶来,一小股匈奴先锋部队抵达赵国边境轻易击败了赵军,一举俘获几千名百姓和大批牛羊。试探成功后,匈奴各部首领大为振奋——这许多年来可算是抢到东西了!于是各部匈奴联合起来倾巢而出直扑赵境,准备抄底大捞一票。当蜂拥而入的匈奴骑兵进入赵军伏击圈后才发觉情况不大对头,慢吞吞的赵军战车结阵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当匈奴骑兵徒劳地发起冲锋时,赵军那数量惊人的弓箭手将密集队形的匈奴骑兵连人带马都变射了刺猬。感觉大事不妙的匈奴却无法顺利撤退,因为赵军的精锐骑兵已经从两翼包抄过来。于是一场大屠杀般的追歼战出现了,匈奴遭遇了崛起以来的第一次大败,据李牧的报告,倒在大地上的匈奴尸首超过10万具!这份战报有多少水分已不可考证,但是匈奴遭到的毁灭性打击却是实实在在的,《史记李牧传》记载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李牧大败匈奴之后,又趁胜灭襜褴、破东胡,收降林胡,迫使匈奴本部远遁。可是这位身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大功臣却下场凄惨:由于在其后的岁月中李牧连续大破秦军,所以秦国使出反间计。昏庸的赵幽缪王赵迁派人秘密捕杀了李牧,一代将星就此陨落,不久后赵国即被秦军所灭。

而此刻的匈奴也正经历着一场蜕变,这个草原民族的原始氏族公社体系在经历战争创伤后土崩瓦解,由氏族首领们转化而成的匈奴贵族把持了军政大权。不久后匈奴诞生了第一位总揽全局的头曼单于,虽然他的权利距离独裁统治者还差一步,不过已经具有匈奴历史上划时代的意义。“单于”的意思是广大,与后世游牧民族的可汗相仿,这个尊号的出现代表着匈奴的国家雏形已经诞生。当匈奴骑士驻马眺望南方的中原时,那里的旗号已经换成了统一的“秦”字。战国时代结束了,秦始皇嬴政成为兼并战争的最终胜利者。新的考验摆在头曼面前,这位国家领袖又将会带领着新生的匈奴国家走向何处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