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河里读听涛, 老广, 陈经: 三位都很了不起 -- 晓兵

共:💬20 🌺2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毛文革的政治理念: 奥巴马是毛主席的好学生

1. 资本主义的动力学模型

“卑贱者最聪明 高贵者最愚蠢“,

其实就是资本主义的动力学模型. 这个模型是通过市场, 人文主义的社会政治机制, 引发周期性的技术创新, 来实现的.

高贵者永远高贵下去, 前资本主义模型, 贵妇人对康德来说, 永远是天价。

资本主义不讲天价, 只有议价, 贵妇人不讲价, 那就是有行无市了.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相对贫困化分析, 以及由此产生的生产关系问题, 是有局限性的.

凯恩斯主义就是要靠国家讲政治, 通过税收, 代表许三多集体向资本家们借债消费, 通货膨胀财富再分配, 来缓和资本主义的相对贫困化.

熊皮特, 技术革新供给经济学, 资本家集体”自愿“大规模主动投资, 无中生有, 创造需求, 拉动整体经济, 右路军.

另一方面, 资本家老鼠会也不是傻瓜会, 物理小妞, 科技新娘, 不横空出世, 慧美一笑百媚生, 资本家也不会心有灵犀一点通, 心花怒放, 倾家荡产.

另一方面, 资本家老鼠会也不是傻瓜会, 物理小妞, 科技新娘, 不横空出世, 慧美一笑百媚生, 资本家也不会心有灵犀一点通, 心花怒放, 倾家荡产

物理小妞, 科技新娘, 真的集体大腿舞, 负人才许三多年轻有为, 就比鸡皮精英们更好, 于是社会经济政治各方面, 至少是部分新人新精英, 新血新气象, 鸡犬部分升天变成了凤凰

于是,资本主义徐娘有年轻一回了, 又可以去party

了.

2. 毛新中国的动力学模型: 文革,七八年来一次, 抓革命, 促生产

1) 毛的人民公社,大跃进, 是量子跳跃, 一下变成太阳, 一步到位, 三年三大战役, 解放全中国.

亩产一万斤, 没有完全忽悠了毛, 毛要看人定胜天, 毛是观察者, 不想影响量子们的积极性.

2) 毛与刘邓林, 动力学模型冲突.

大跃进另一方面就是“卑贱者最聪明 高贵者最愚蠢“.

帝王将相有种乎?

60年代, 苏共变修, 资产阶级就在党内, 党内的当权派.

恩格斯, 列宁讲过, 共产党代表人民玩国家, 过家家, 趋向一定是"祸害”, 所以列宁想搞工会, 工会再部分代表共产党, 代表人民玩国家, 防修反修.

毛是真搞了工农会部分代表共产党, 搞掉党内的资产阶级当权派.还要掉军内走资派, 林彪不服, 唯生产力, 电子革命, 不能老政治革命, 于是机毁人亡.

毛认为, 共产党自己靠过组织生活, 保先性教育, 也就是意淫.

热力学, 一个孤立系统, 可用能用完了, 就都变成了不可用能了. 永动机那一套忽悠

熵增加原理, :“能量的转化是有方向的!”这个方向,按照里夫金的说法,就是从有用的,变成无用的;从能用的,变成不能用的。(里夫金,1987)这个原理就是热力学的第二个定律“.

所以, 毛要共产党系统和社会工农系统对接, 周期性文革, 工农新血, 党内换发动机.

结果搞出了王洪文, 王洪文整个一个傻冒.

老百姓都看出来了 45运动, 对毛的不信任投票。 毛于是把右路军交给邓政委了 心不甘, 《夜已殇》.

3. 中共目前的动力学模型: 国家跳水队那一套

文科政委永动机没问题.

搞科技, 产业创新,跨国公司? 也许行, 小概率?

4. ZT 内生技术进步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求。然而,目前理论经济学界,对技术创新体系的内涵与特征,还没有统一的完整的分析框架,尤其是对技术进步这一核心概念,还停留在原来的资本有机构成的认识阶段,使其无法在现实分析决策中发挥作用。研究西方经济学界关于经济发展理论的各种观点与方法学,将其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

一、技术创新与索洛余值:新古典经济分析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包括:引入新产品,引进新工艺,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与实现企业的新组织。企业家是实施创新活动的主体,极大地影响了在20世纪形成并完善的技术创新理论与制度创新理论。但是,近一个世纪来,熊彼特“创新生产函数”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其具体解析形式还无法从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概念体系中脱胎而出,成为定量分析的工具。

技术进步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Solow RW,1957)在生产函数基础上,结合丁伯根时间序列分析,发现总产值的增速扣除外延增长要素(资金与人工)增速份额之后存在一个剩余的笼统界定,其公式是: ,其中y为人均产出;α为资本产出弹性,k为人均资本存量;m为技术进步系数,即索洛余值。在模型中,只有人均资本k一个变量,技术进步由于内涵不明,被当作外生变量而被排除在解释宏观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之外。

以罗默为代表的西方新增长理论经济学家,认为内生技术进步是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知识或技术进步如同资本与劳动一样是生产要素,可带来边际生产力递增的无限空间;而土地、劳动、资本等要素受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不能决定经济的长期增长。这一认识对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关键修正在于,将技术因子作为经济的内生变量,使总量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收益递增性。以下三种理论对它们作了主要阐述:新增长理论关于物质资本积累的AK模型,属于资本增进型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的R&D模型,属于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又称为哈罗德(1942)中性技术进步;产品种数增加的劳动分工模型,可归于希克斯(1932)中性生产函数,认为产品种数的增加可看作是企业数的增加。新古典增长理论提出技术进步,其具体内涵经过新增长理论的不断完善,主要体现为人力资本的积累、产品数量增加与质量改进、交易效率提高与劳动分工细化等。但没有一个模型能将上述诸多因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描述出完整的熊彼特“创新生产函数”。

二、理论分析模型:马克思生产函数法

马克思以资本的有机构成反映资本的技术构成,认为一定量的活劳动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同样,剩余价值率随资本的有机构成而提高,而且技术进步能造成不变资本的节约,进一步提高剩余价值率。于是,以资本有机构成表示的劳动生产率,在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模型中,显示出工资率的提高对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为负。但是,这与发达国家的经验不符。萨缪尔森指出,技术进步如果不是带来工资增长,就是企业利润增加。过去的一百五十年,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工资率在不断上升。

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吸收借鉴西方数理经济学发展至今的积极成果,完成马克思经济学数理形式化,从而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统一西方经济学界关于经济内生增长理论的各种观点与方法,将其运用于定量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进行比较,以取长补短。

以往通过整合古典劳动分工思想与新古典分析技术,取得了关于剩余价值生产函数M与马克思生产函数Q的解析表达式。借鉴索洛余值法,在马克思生产函数中引入时间指数项f,就推导出技术进步率(m)是人均工资变化率 ,企业数量增长率f,与企业资本周转增速 的线性组合: ,α'为不变资本产出弹性。

人均工资率反映了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对技术进步投入的后补偿;上述公式中f反映由于技术进步,对应于产业发展中企业数量的增长率,体现技术进步中的科技成果转移;系数1-α'是对分工的刻画,因为技术进步源于劳动分工,进而加剧了劳动分工,又推动了技术进步。n反映企业的资本周转,交易次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大量篇幅的论述,间接说明技术进步的扩散效果;企业平均资本周转率,是以企业的交易频率折射技术扩散,体现贸易、制度等对技术的影响与企业的管理创新;新型的企业组织结构、政府的政策措施可以帮助企业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美国企业的资本周转率一般是中国科技型企业的十倍。显而易见,技术进步系数就表达为企业资金使用率的提高与人均人力资本的增长(工资增长率)之和,前者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后者体现了企业的生产制造工艺。也就是说,技术进步的本质是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与企业生产工艺的改进,以及社会劳动分工的演进。

上述模型是相关参数变化率的线性组合,成功消除了规模效应。另一方面,以上模型也同时将斯密-杨格资本理论给予了形式化:投资是提高迂回生产过程中分工水平的工具,分工能通过市场来协调;投资不但是购买先进的机器,而且是创造发达的分工组织机构。

三、技术进步与富国裕民:纳什均衡

所谓纳什均衡即是假设有n个局中人参与博弈,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局中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个人最优策略可能依赖于也可能不依赖于他人的战略),从而使自己效用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组成。即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技术进步导致企业出现,乃至国民财富增长与社会利益和谐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想,可用博弈论分析,得到纳什均衡。如政府通过激励创新,减少企业税负,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同时,鼓励个体兴办企业,开展科研成果商品化的技术转移,则个人兴办企业的税后所得要大于工资收入;同时,由于兴办企业,数量增加,正常情况下,政府的财政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不会下降反而上升。福布斯公布的2005年世界50个国家与地区的“税负痛苦指数”,大陆地区(160.0)仅略低于最高的法国(166.8),台湾地区才82.1,香港地区只有43.5。可见,利税比的大幅提升空间尚存。

以上,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技术进步的形式化解析就能够整合各方面创新要素,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是比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更为准确的概念:将经济增长的内生化机制,通过资本周转、产出弹性、人均工资、企业数增幅等,将科学管理、劳动分工、人力资源、技术转移(成果产业化转化)等企业技术进步的内在创新要素给予表征。马克思生产函数也就成为熊彼特“创新生产函数”的完整描述。在这样的体系环境下,政府倡导技术进步,实施宏观调控,鼓励企业兴办,是促进经济内生增长,达到就业充分、富国裕民、利益和谐、全面小康社会之理想的纳什均衡的有效途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