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抗战国军将领的十大豪言壮语 -- 扔石头的

共:💬3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孙立人“兵变”

孙立人“兵变”

50年代初期,蒋介石与美国之间的关系比较微妙。一方面,为了巩固风雨飘摇的政权,防止解放军渡海解放台湾,蒋介石必须想尽办法拉拢、投靠美国,以换取美国的军事支持和大量的经济援助。这种相互勾结、相互利用是美蒋关系的主流。但在勾结的同时,美蒋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对于美国政府一直企图策划“台湾中立”、散布台湾“地位未定论”以及制造“两个中国”的险恶用心,蒋介石在一定程度上是反对的,也有所防备。更为严重的是,美国在40年代末曾公开抛弃蒋介石,并试图在国民党内寻求新的代理人,蒋介石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到台湾以后,蒋介石在奉承美国的同时,对美国插手国民党内部的动向也保持高度警惕。所谓“孙立人兵变事件”就是蒋介石为了清除国民党军队中的亲美势力,巩固蒋氏父子对军队的绝对控制而制造出来的一起政治事件。

孙立人1899年生于安徽舒城,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在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学位后转入弗吉尼亚军校受训,与马歇尔将军为先后同学。回国后,于1930年任“税务警察总团”团长,曾参加淞沪抗战。后升任国民党军第38师师长,编入远征军入缅甸参战。由于在滇缅战场战功卓著,被授予英国皇家勋章,升任第一军军长,时有“东方隆美尔”之誉。抗战结束后,孙立人被蒋介石调任台湾编练司令,负责训练新兵,并于1949年出任“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台湾防卫司令。

孙立人有美国军校背景,在滇缅战场又与美军协同作战,因此深受美国器重。随着国民党在大陆形势的急转直下,美国政府决定抛弃蒋介石,并力图阻止其将祸水引向台湾。美国政府先找到时任台湾省政府主席的陈诚,试图劝其拒绝蒋介石来台,但被陈诚婉拒。于是美国转而拉拢当时在台湾实力仅次于陈诚的孙立人。蒋到台后,为了借助孙的军事实力,同时也为了向美国示好,任命孙为“陆军总司令”兼“保安总司令”,晋升为二级上将。

孙立人的迅速窜升,与蒋经国逐步插手军队、抓军权发生了直接冲突。当时蒋经国任“国防部总政战部主任”,在军队中大搞“政工制度”,建立自己的班底,孙立人就与美军顾问团联合进行抵制,遭致蒋介石和蒋经国的不满。尤其是孙立人与美国人的特殊关系,使蒋氏父子认为美国人另有所图,孙立人拥有重兵,将对自己构成重大威胁。于是,蒋介石在台湾初步站稳脚根后,开始对孙立人下手。1954年6月,蒋介石下令免除孙立人的“陆军总司令”职务,改任有名无实的“总统府参军长”,解除了孙立人的兵权。这样尚不能解蒋氏父子之恨,1955年,更制造了耸人听闻的“孙立人兵变事件”。

据国民党公布的案情称:孙立人“军训班”时期的老部下郭廷亮少校,长期以来“为中共工作”,利用孙立人的关系,联络军中军官,密谋趁蒋介石到凤山阅兵之机,发动“兵谏”。1955年5月,郭廷亮以“匪谍罪”被捕,孙立人也于6月中旬被监管。8月20日,孙立人被迫辞去“总统府参军长”职务。

蒋介石任命陈诚为主任委员,与王宠惠、许世英、张群、何应钦、吴忠信、王云五、黄少谷、俞大维等组成九人委员会,负责调查“郭廷亮匪谍案”。调查委员会对孙立人等进行了侦讯,于10月8日向蒋介石呈报了长达1.6万字“调查报告”。该报告除罗列了郭廷亮密谋“兵变”的“事实”外,还指称孙立人犯有“纵容部属武装叛国,窝藏匪谍,密谋犯上”等罪。结果,郭廷亮被叛处死刑,后改叛无期徒刑,长期关押于绿岛监狱;孙立人的其他部属王善从、田祥鸿等300余人,也因“共谋罪”分别被叛刑或被捕;而对于孙立人,本来“有罪”,但蒋介石以其“久历戎行,抗战有功”,且事发后“自认咎责,深切痛悔”,免于受刑,长期软禁。因为孙立人是“涉嫌”兵谏,因此处置办法也与“西安事变”之后对张学良的处置相同。

1988年蒋经国死后,台湾社会掀起为孙立人平反之风,孙立人本人和事件的牵连者、家属也提出“伸冤”、“还我清白”的强烈要求,给台湾政局造成极大的冲击。台湾当局迫于压力,被迫在事实上解除了对孙立人的软禁,允许他公开露面,给予一定的自由。但为维护蒋氏父子的威信,直到孙立人1990年11月19日在台中去世,也始终未对此案正式“平反”。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