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国农业的出路之一----安静的革命 -- PBS

共:💬13 🌺6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美式免耕不适用于中国粮食主产区

《科学美国人》上的文章我认真读过了,适应美国单种作物、休耕轮作的生产模式。但对中国粮食主产区并不适用。国内粮食主产区推广的不是全面免耕,而是旋耕还、秸秆覆盖,统称“保护性耕作技术”。《科》文的口径和中国的“保护性耕作”不同,但国内现在倾向于“保护性耕作”叫做“免耕”,也算是和国际接轨。所以一下子中国的“免耕土地”面积就从2004年的300万亩跃升到2007年的3亿亩。

国内土地资源有限,普遍是多种作物间作(混合种植,从六世纪起,中国就开始大豆和谷物间作)、套作(利用主作物生长间隙插种其他作物,如华北普遍小麦套玉米,甚至再套红薯或白菜,四川套种蚕豆,南方水稻套种甘蔗、黄麻、红薯),在时间和空间上利用率都很高。这两种技术都是在南北朝时期发展出来的,适合中国国情,就现在而言,在人均不到二亩地的情况下,免耕要推广,必然绕不过这个问题。就目前看到的“免耕”,实际上是“旋耕、秸秆粉碎覆盖”。美式的“免耕”在实验中效果不好,中式的“保护性耕作”倒是成绩不错。很可能,“免耕”这个概念的主导权最后要落到中国人手里。

另一方面,美国的这个技术目前并不成熟,仅就《科》文中提到的问题,就有高度依赖机械、农药,病虫害防治困难等问题。国内的“保护性耕作”也有这方面的问题。

从国内的报道来看,和《科》文中提到的免耕有极大的不同。一种是以低就低,适用于中低产田改造(水田等降低一点产量,但节省了化肥等支出),这和美国的免耕不是一个路子,但适合中国国情。

另一块是机械化生产,以旋耕为主,就是耕作后把粉碎的秸秆覆盖在地表,用于套作。

目前推广的力度比较大,但也有些问题,特别是一两年之后,经常出现杂草多、出苗少、缺肥、土地再平整等问题。另一个问题就是秸秆在还田覆盖和沼气制备之间的分配。

http://www.notill.org.cn/

“中国免耕”介绍了一些情况,如有兴趣,可以看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