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大地英豪——匈奴传奇 -- 龙神将

共:💬119 🌺64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第二章 第五节 4

4.汗血马之殇

从冒顿时期开始,西域就逐步纳入匈奴的势力范围。张骞通西域之后,西域诸国对待汉使和匈奴使者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匈奴使者手持单于信物畅通无阻,各国无不争先恐后地迎送于路,大拍马屁媚态百出。而汉朝使者前来则“非出币帛不得食,非买牲畜不得骑”,就这还经常被刁难不卖给食物和牲畜饲料,汉使经常在路上连人带马一起饿着肚子赶路。当然,这里的三十六国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各怀鬼胎。在诸国中最死心塌地做匈奴狗腿子的就是楼兰和车师,因为他们距离汉帝国较近,位置又在汉与西域间的必经之路上,直接受到汉帝国势力扩张的压力。于是这两个国家不仅拒绝与汉交好,还按照匈奴乌维单于的吩咐派兵拦击汉使。倒霉的汉朝使团纵使躲过了匈奴军队的追杀还要面对西域小国的抢劫,这对于刘彻而言是无法容忍的。于是在公元前108年,赵破奴率军讨伐楼兰和车师两国。当时楼兰人口4万4千,车师不过1万挂零,这两国男女老少加起来还不及汉朝远征军的人多。于是赵破奴自然势如破竹,他率轻骑7百人做先锋一举逮捕了楼兰王砍了车师王,顺便对乌孙和大宛进行了一番军事威慑。由于精锐部队全部在北方边塞防备匈奴,所以汉朝对西域的历次用兵基本上都是征调降汉的匈奴属国胡骑和拿国内的囚犯之流充数,这些士兵们虽然战斗力一般,但是祸害性挺强。更由于赵破奴的副手王恢在做使者时数度被车师劫持凌辱,这次就是皇帝让他随军出征来报仇的……于是西域各国“震恐不已”。

楼兰王命大没被斩首,自然是胆战心惊地向汉军赔礼道歉。做了一番发自内心的深刻忏悔,同时将儿子送到汉帝国做人质并送上贡品若干,表示自己永远忠于中原的汉家真龙天子。楼兰的举动很快被乌维得知,他立即派兵攻击楼兰作为惩罚二五仔的措施。楼兰王二话不说又把另一个儿子送到草原上做人质并送上贡品若干,表示自己永远忠于草原的尊贵主人匈奴大单于。当李广利征大宛返回时,匈奴即派遣军队要楼兰配合拦截后续汉使以断绝汉与西域的交通。结果玉门关的汉军捕捉到俘虏得知详情立刻将情报上报,刘彻便再度派兵逮捕了朝三暮四的楼兰王。没想到楼兰王理直气壮地说:“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居汉地。”面对这种脸皮堪比城墙厚的真情表白,刘彻真是哭笑不得。他当然不能真将楼兰国民全部强制搬迁到汉地,因为那是逼着其余西域诸国与汉帝国决裂。最后楼兰王安然无恙地返回家乡继续做他的草头王,匈奴也不再亲信这样的无赖墙头草了。

楼兰的故事还没完,公元前92年,老滑头楼兰王去世了,于是大臣们请汉帝国将质子送还继位。刘彻却推托说不大好吧……因为老滑头去世了,而小滑头“去势”了——楼兰质子因为在汉违反了法律,竟然被判处了宫刑!汉帝国总不能将这位倒霉的残疾人士派回去做王,那样的话楼兰国只好改名为人妖国了。最后汉帝国外交接待人员委婉地说:“侍子,天子爱之,不能遣。其更立其次当立者”,楼兰使臣一头雾水的回去了,他们不知道其中的详细缘故,否则一定会怀疑刘彻与质子上演了《断背山》。

这样楼兰自立了新王,新楼兰王屁股还没坐稳就同时接到汉与匈奴的邀请函:请派质子到敝国一游……后来新王又死,匈奴帝国先得到情报就送手上的质子回国为王。汉帝国眼见得慢了一步,干脆遣使诏新王入朝,说汉天子将加厚赏。楼兰王收继的继母提醒他:你傻呀?派往大汉的质子没有一个放回来的,你还要去自投罗网?楼兰王吓出一身冷汗,连忙表示自己刚上台政局不稳,以后再去朝见大皇帝吧。此后楼兰国一直在匈奴与汉之间摇摆不定,楼兰的故事反映了汉与匈奴在西域的角力过程。这是一场交织着刀光剑影和威逼利诱的漫长交锋,直到西汉灭亡都没有结束,而其中最具悲剧色彩的就是大宛这个国家的命运了。

距离长安城1万2千多里远的地方有个国家叫做大宛,西域最具传奇色彩的特产汗血宝马就出自那里。汗血宝马属于山地马种、抗疲劳,蹄坚硬,甚至可以“日行千里”。据说大宛国人把五色母马放在山下,野马与母马交配,于是生下汗血宝马。汗血马以出汗血而闻名,现代科学发现这种棕红色的汗血是由寄生虫所造成的病态表现,但在古代却被视为神马的特征。刘彻迫切地渴求汗血宝马,他素知大宛出产好马,还曾命名为天马。所以当张骞将汗血宝马的传说告诉他之后,更是让这位野心勃勃的皇帝难以按捺渴求之心。刘彻并不是为了得到宝马好飞驰过瘾,他的目标在于借助汗血宝马培育出优秀的中原马,随后可以重建精锐骑兵,最后自然是踏平宿敌匈奴帝国。

公元前104年,刘彻派遣车令为特使,率领一百余名随从远赴万里之外求购汗血宝马。刘彻是很有诚意做这桩买卖的,虽然曾有未止而还的汉使忽悠他说大宛国家弱小派出3千汉军足以征服,可他不愿以武力逼迫大宛。毕竟人家派出使者随着张骞的副使回访大汉,还曾送上良马做礼物。他准备了大批金帛和一尊金马作为礼物,只求一匹汗血宝马而已。车令也是很有诚意地奔赴远方,怀着不辱使命回报君恩的思想历尽辛苦跋涉来到大宛王毋寡面前。诚意摆在面前,价钱极为优厚,又有两国互相通使的友好历史,只需要毋寡上嘴唇一碰下嘴唇说个“中”这事就办妥了。刘彻是这么想的,车令也是这么想的,结果从毋寡嘴里冒出来的“不中”。很难考证毋寡当时是出于什么心态拒绝这桩买卖的,不知是汉帝国收拾楼兰和车师顺便威慑大宛的时候就已经种下了仇恨的种子;还是匈奴儿单于派遣使者对大宛进行了成功的拉拢;抑或此人真是爱马若狂实难割爱。总之毋寡干脆利落地拒绝了,还特别指出汉帝国距离大宛遥远,我就是不给你马你又能把我怎么样?

实在是太不给面子了,换了谁都会生气。不过有些人在心里骂,有些人当面就骂,车令属于后者。他不仅破口大骂,还把万里迢迢运来的金马打碎,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作为一个独裁者是很难接受别人当面羞辱的,毋寡自然要报复:车令返程时必须经过大宛东部边境城市郁成城,当车令一行抵达郁成时就被守将郁成王派遣的军队伏击,汉朝使团成员全部遇难。

大宛杀汉使这件事办的太不地道,要知道就算是匈奴与汉朝之间除了极个别事例外也没有杀过对方使者,更别说是整个使团全灭了。刘彻怒了,他要让大宛付出代价。于是西域这边毋寡正跟郁成王分赃呢,汉帝国那边就已经派出了一支远征军。远征军的统帅是贰师将军李广利,他是刘彻在新时代的亲信将领。贰师这个称号源自于传说大宛将汗血宝马都藏在贰师城,所以弄了半天李广利的称号还是冲着马去的。李广利的远征军由属国胡骑6千和强征来的中原“恶少年”数万组成,所谓的恶少年估计以前都是混黑社会的,结果干脆都被抓去充军。有了之前赵破奴7百轻骑破楼兰的先例,刘彻很有理由相信这次的攻势又是势如破竹。

但是大宛与楼兰等国不同,首先它距离汉帝国遥远,不像楼兰那样几乎是紧挨着阳关;其次它是拥有60万人口的大国,政治影响力与楼兰绝不在一个层面上。这次汉军出征西域遭到了三十六国团结一致的抵制,请注意是抵制不是抵抗,也就是说不提供补给也不主动攻击你,就让你一路饥渴着过去。这是因为儿单于已经开始重新经营自己的西域属地,匈奴使者穿梭在三十六国,把汉帝国争取到的那些墙头草又拉了回去。此外对于大宛被攻击,它的邻国也大有兔死狐悲的感慨。所以汉军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局面当中,李广利只好指挥军队沿途攻击西域城市,能打下来自然可以抢到活命的粮食,打不下来就只能绕路而行,就这样挣扎着走到郁成城下的时候只剩下几千名饿殍般的士兵了,结果一仗下来被守军大败之。李广利一琢磨:这边境城市都打不下来,还指望占领大宛王都呐?干脆还是撒丫子往回跑吧!于是汉军历时两年的远征以大败而归而告终,等李广利跑到玉门关前的时候发现早有刘彻的诏书等着自己了:“军有敢入,斩之”,这下李广利也不敢回去了就在敦煌待着等消息,他手下士兵能活着跑回来的只有十分之一。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李广利灰头土脸逃回来的同一年,发生了上一节所说赵破奴军队投降儿单于的黑色幽默事件。这下以邓光为首的大臣们纷纷表示西域之事癣疥之疾尔,集中力量对抗匈奴才是头等大事。刘彻痛斥手下这帮大臣说你们懂个屁!既然大汉已经开始讨伐大宛,就必须不计代价完成它。大宛只不过是西域小国,要是连它都打不下来,那些更大的大夏等国就会轻视汉朝,而大宛的良马也绝不会弄来,乌孙和轮台就会放肆地刁难大汉使者,朕经营西域切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构思岂不是就完蛋了么?

刘彻的思路是对的,自从失去了河南地、漠南牧场等传统势力范围后,匈奴帝国已经越来越依赖从西域诸国征收的赋税来养活自己。此刻的匈奴帝国已是困苦不堪,又经常遭受大雨雪等灾害袭击,人口和牲畜损失都很大。这个时候绝不能手软,否则让匈奴慢慢恢复元气的话后果不堪设想。不过他的大臣们认为国家和人民已经不能承受这样的失败,还是先给自己百姓一个恢复元气的机会再说其他吧。刘彻不是一个有耐心解释的人,他立即将邓光等反对派分子投进监狱,并把原先关在里面的囚犯和犯罪的勇敢士兵统统赦免拉去当兵,并加大“打黑”力度将全国恶少年都拉了壮丁。就这样还是不够,于是前面介绍过的“七科谪”正式上场了。这下好了,全国的老兵、罪犯、黑帮分子、商人及其亲戚,还有倒霉的倒插门女婿们在军营里欢聚一堂,除此之外还有数不清的志愿从军人员和水利工程人员、手工艺人等辅助人员,其中刘彻专门放进两名相马师作为挑选大宛千里马的伯乐。

公元前102年,李广利再度率军出击西域。这次他手下有正规军6万余人,还有“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兵弩甚设”,其后方基地还有18万大军策应。这次出征“天下骚动”,西域诸国都知道汉帝国这次是玩命来了,所以那些墙头草们纷纷顺风转舵壸浆箪食“犒劳王师”,并大拍汉帝国马屁纷纷表示坚决支持汉家天子镇压大宛的恐怖主义分子。这时候偏偏冒出一个不信邪的刺头来,这就是轮台国。李广利听说小小的轮台国竟敢闭门据守当下就怒了,他派兵一鼓而下然后屠城。

汉军浩浩荡荡开到大宛境内,郁成王率部迎击结果被汉军瓢泼大雨般的弩箭射得大败而归。这次汉军没有在郁成城下耽误工夫,而是绕城而过直扑王城贵山城。到了贵山城外后先不攻城而是派遣水利工程人员把河流改道——贵山城中没有水井,全靠流过城边的河水饮用。等切断水源后汉军开始攻城,经过40余日的围攻后打破外城,杀死大宛军民无数。毋寡这下知道怕了,他龟缩在内城坐以待毙。这时候他身边的贵族们不干了,大伙私下里一商议,觉得这场灾祸都是毋寡这家伙招惹来的,不如献出他的首级求和——这就叫做树倒猢狲散,古今中外一概皆同。

于是毋寡一没留神就被自己人借走脑袋做了橄榄枝与和平鸽,大宛贵人手捧和平信物一路吆喝着“别打了,别打了”来到李广利的军营中谈判。大宛方面提出的条件是:献出所有良马给汉军,并提供所有粮草供汉军食用以换取和平。如果李广利不同意的话,大宛就杀掉所有马匹抵抗到底。此外康居国的援军即将赶到,到那时“我居内,康居居外,与汉军战。孰计之,何从?”

虽然西域强国康居表示过救援大宛,但是因为畏惧汉军势大根本就没来。可是这威胁还真把李广利吓住了,他召集部将商议后认为:汉军长途跋涉已经疲敝,如果康居兵到的话,“破汉军必矣”。干脆以和为贵吧,反正他的头衔是贰师不是大宛将军,只要把汗血宝马弄回去就足以交差了。于是双方握手言和,汉军选大宛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马三千匹做战利品,又指定与汉亲善的昧蔡为大宛王。之后李广利率军回师,因为集中在一路走的话沿途小国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所以分兵数路撤回。

校尉王申生率领千余人经过郁成城时,郁成王固守不提供粮食。王申生大怒,率军急攻。郁成王窥知汉军人少且距离主力2百余里,所以派遣3千精兵出城猛攻汉军,王申生以下全军覆灭,只有数人生还。李广利得知后大怒,令上官桀再率大军攻郁成城,郁成王鼠窜逃至康居。康居王一看就生气了,这时候跑到我这里不是想连累我吗?于是将郁成王抓起来献给上官桀,押送的骑兵赵弟为防郁成王逃走,中途就砍下他的脑袋。

这下汉军在大宛的使命总算是折腾完了,不好大宛自己人还要再折腾一回:因为贵族们不满昧蔡为王,又发动政变杀死昧蔡另立毋寡的弟弟蝉封为王。蝉封很会来事,他派遣儿子到汉朝做人质并表示永远忠于大汉王朝,此外每年进贡汗血宝马两匹。于是刘彻也不追究大宛政变之事,反而派使者向大宛赠送礼物加以安抚。会来事的不只蝉封一个,李广利行军沿途各国纷纷派遣王子随汉军到汉朝做人质表示效忠。当然少不了在出行前告诫质子们到了那边要守规矩,否则容易变成楼兰质子那样的残疾人士……

将军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李广利回到汉帝国的时候清点军队人数,还活着的只有一万人。其中原因耐人寻味,《汉书》记载:“战死不甚多,而将吏贪,不爱卒,侵牟之,以此物故者众”。虽然损失巨大,但是刘彻却不追究,因为他要的不是伤亡数字而是西域臣服。汉帝国厚赏幸存将士,最低阶的士兵也分到4万钱的赏金。除此之外,汉帝国开始在西域设置官吏进行管理,又派遣数百名士兵在渠犁、轮台等地屯垦,一方面自给自足一方面供应来往汉使所需。

虽然征伐大宛之举使得刘彻一直被后世所诟病,认为他不顾人民死活穷兵黩武。不过要看到如果没有大宛之战的威慑,西域各国仍然不会放弃对匈奴的效忠而转向汉帝国。汉帝国在西域的征伐其实就相当于对匈奴帝国的进攻,因为这里是它的属国和势力范围。西域诸国通过这些战争意识到匈奴帝国在它们遭受侵犯时并不能做出援救,而是任自己的属国自生自灭,在这种情况下西域诸国自然只能选择倒向汉帝国以寻求保护。随着逐步失去对西域的影响力,匈奴帝国陷入空前的孤立之中。而通过大宛的战争,也使得汉帝国争取多年的乌孙做出了决定性的回应。

西域枭雄猎骄靡一直在汉与匈奴之间犹豫不定,在情感上他亲匈奴更多,毕竟是冒顿养育了他,而乌孙复国也与匈奴有极大的关系。但是在老上之后的历代单于对于猎骄靡都无法完全控制,乌孙作为一个独立意识极强的匈奴属国在西域自作主张地与汉帝国来往。乌维单于在临死前得知乌孙与汉帝国通使之事不由地大为恼火,他派遣使者以军事进攻威胁猎骄靡。猎骄靡畏惧不已,遂派使者赴汉求和亲,希望与刘彻约为兄弟以自保。《汉书》中这样评价乌孙:“民刚恶,贪狼无信,多寇盗,最为强国”。刘彻正迫切希望能拉拢这样的虎狼之国共击匈奴,于是宗室公主刘细君被选中和亲,远赴万里之外的乌孙与白发苍苍的昆莫成亲。匈奴得知此事后深感威胁,于是也为猎骄靡送来一位单于居次为妻。这样一来乌孙出现了两大帝国的两位新娘,猎骄靡采取两不得罪的手段,分立刘细君和匈奴居次为左右夫人。

刘细君是汉帝国第一位赴西域和亲的公主,并且是在平等条件下出嫁的。乌孙出聘礼“千匹马”,汉帝国也“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猎骄靡在草原上为自己的新娘修建了汉朝式样的宫室,可算是百般优待。可是刘细君感觉不到幸福,她在言语不通,与丈夫难以交流的凄苦心态中写下了《黄鹄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纵然是铁石心肠的刘彻在看到这首哀曲后都“闻而怜之,间岁遣使者持帷帐锦绣给遗焉”,但是为了祖国的利益,刘细君必须接受这样的生活。后来猎骄靡觉得与刘细君年龄差距过大,便打算将其嫁给孙子军须靡。刘细君难以接受这样的安排,就给刘彻写信请求归国,但是刘彻令她再嫁军须靡以“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无奈的刘细君只得从命。两年后猎骄靡去世,军须靡继位。细君为军须靡生下一女名少夫后,因为产后失调加上心绪难平,不久便忧伤而死。

刘细君死后,刘彻立即为军须靡送来了新的和亲公主刘解忧。刘解忧比刘细君的心态好,所以在西域得以长久。她遵从胡俗先后下嫁三代昆莫,成为不折不扣的乌孙国母。最后她的儿女分别做了乌孙昆莫、乌孙左大将、莎车国王、和龟兹王后等等,汉家的血脉在西域一步步扩张开来。

刘彻在第二次讨伐大宛时曾令军须靡率军助战,但是军须靡仍然采取首鼠两端的办法,派遣两千骑在边界上观望。等到汉军击破大宛后,军须靡终于下定决心与汉交好。虽然这位滑头的统治者依然没有同匈奴帝国决裂,不过乌孙与汉帝国的盟友关系已经逐步成型了。不久之后,匈奴将面临自己属国连锁背叛的窘境。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